东北地区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docx
《东北地区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区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地区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
2020年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
一、玉米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质高抗玉米品种。
选择耐密、秸秆坚挺、抗倒伏、结穗高度一致、成熟度一致、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穗收或粒收)的高产优质高抗中早熟耐密玉米品种,合理密植。
(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耕整地技术。
实行秋深松、秋整地。
秋深松深度一般不低于2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为准),每隔2~3年深翻或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秋整地采用联合整地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起垄作业。
未实行秋深松可在春季深松或苗期对垄沟或行间进行深松作业,深度25~30厘米。
(三)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
采用机械化精密播种机适时播种,一次完成化肥深施、播种、覆土、起垄、镇压等作业。
镇压后种子至地表的距离为5厘米左右,株行距均匀一致,种肥深施于种下5~8厘米、种侧5厘米左右。
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免耕播种机,在上年秸秆粉碎还田的地表条件下直接进行精密播种作业。
(四)采取平播或等行距作业。
按照机耕、机收作业要求统一垄距(50~55厘米行距),避免垄距不一,利于机械作业尤其是机械收获作业,提高机械作业质量。
(五)苗带重镇压技术。
播种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和降雨情况进行适时、适度镇压作业,保证播后种子与土壤紧实接触,减少失墒,保证全苗。
(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采用白僵菌封垛、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分2次释放赤眼蜂防治,或采用农用飞行器械以及高杆喷雾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乳剂,玉米心叶末期在喇叭筒内投洒辛硫磷颗粒剂等防治玉米螟。
采用喷杆式喷药机喷施化学除草剂,玉米中后期采用高地隙喷药机作业,防治病虫害。
(七)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技术。
应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穗或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项作业。
摘收玉米果穗时应尽量减少损失和损伤,落穗率不大于3%、籽粒破碎率小于1%、落粒损失不大于2%;机器带有剥皮装置时,玉米苞叶的剥净率应大于70%;留茬整齐,高度10厘米以下,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
二、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在人为创造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措施和手段,进行批量生产优质秧苗的生产方式,适宜机械化插秧,成为水稻育秧的主导模式。
(一)适期适量播种。
根据适宜插秧期确定播种时间,秧龄30~35天。
选择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的时期进行播种,播前进行晒、选、浸、催等种子处理,尤其要重视催芽。
苗床营养土应为优质客土和腐熟厩肥混配,一般比例以7:
3为宜。
有条件的也可选择优质育苗基质替代营养土。
硬盘育苗每盘播量100~110克。
秧田床面要整平、压实,置盘时育秧盘要放平、不能悬空。
建议使用全套机械化育秧设备。
(二)合理覆膜炼苗。
大棚育秧可在播种摆盘后覆盖无纺布或地膜,地膜在秧苗青头时揭掉,无纺布可在秧苗2叶后撤出,也可先撤大棚膜后再揭无纺布。
播种至出苗期以密封保温为主,棚内温度不超过32℃;l叶l心期,开始通风炼苗,棚温保持在28~30℃;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强通风量,棚温保持在25℃左右,严防高温高湿引起秧苗徒长;秧苗2.5~3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在20℃;移栽前全揭膜,炼苗3天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
(三)科学浇灌施肥。
播种前苗床浇透底水,出苗后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补水。
当秧苗早晨叶尖不见露珠、中午心叶卷曲、秧盘表土发白时,要及时补水,以秧盘底孔部位出现水晕为宜。
直接抽地下水或井水的,要先“困”后浇。
局部缺水应局部补水,不全棚喷灌,杜绝大水漫灌。
插秧前3~4天可根据秧苗状况施1次送嫁肥,一般每平方米50克硫酸铵,兑水喷浇后要用清水冲淋。
如育苗期需追肥,用量可参照送嫁肥。
(四)加强病害防治。
播种前药剂浸种,播种后药剂封闭。
育苗期易出现气温骤变,易发生青、立枯病,一般在1叶1心和2叶1心时进行药剂处理。
(五)争取适龄移栽。
结合秧苗生长、田间供水等实际情况,应在适龄期移栽。
基质培育秧苗3.5叶时,根系盘紧实。
移栽前半天至一天可浇1次水,起苗时直接卷起,秧卷可重叠装车运输,装载高度不应超过6层。
(六)应对不良天气。
遇低温时,应迅速采取控水、排湿、增温措施,如苗床上撒施草木灰等。
发生青、立枯病,要对症下药、及早防治,避免盲目增温催苗。
低温寡照时易出现秧苗叶色淡黄、生长缓慢等缺肥症状,根据缺肥程度,可酌情每平方米苗床喷施1%硫铵水溶液2~5公斤,再用清水冲淋,防止烧苗。
三、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绿色消减技术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绿色消减技术,是综合应用药肥型石灰氮处理土壤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集成技术,具有消杀、提升pH值、改土、促氮效、助益菌、补钙素、腐有机质、充气体、控硝酸盐、钝化重金属、处理废弃物、节水肥药的功能,适于土壤酸性及中性的设施蔬菜产区,在盛夏棚室休闲期间应用。
(一)清平。
将棚室内上茬作物收获后的遗留物清理干净,深埋或放置到远离种植区域的地方,平整垄沟,避免高低不平。
(二)配足。
药肥型石灰氮用量一般每亩60~80公斤,配合秸秆、稻壳等有机物(包括前茬可还田部分)1~2吨,粪肥(未腐熟的堆肥、生畜禽粪均可)5~10立方米。
(三)撒匀。
将上述药肥型石灰氮与秸秆、粪肥等有机物均匀铺撒于整平的棚室地面。
相对于秸秆等有机物,药肥型石灰氮数量较少,一次性铺撒,不容易撒匀。
应采取分次铺撒、渐次找匀,以利其效用均衡发挥。
(四)深翻。
一是够深,即耕翻深度至少20厘米,力争达到30--40厘米。
二是够细,即耕翻仔细、均匀,尽可能使药肥型石灰氮颗粒与土壤微粒充分接触。
三是够平,即避免耕翻后地面出现高低、坑洼现象。
(五)覆膜。
用塑料薄膜(棚膜和地膜均可)将土壤表面密封起来,四周压实。
(六)灌水。
务必一次性浇透水,使棚室土壤达到水分饱和状态,这样有助于覆膜后地温上升、热量蓄积与传导,提高药肥型石灰氮与秸秆反应堆的协同效用。
保水性能差的地块可再灌水一次。
但地面不能一直有积水。
先覆膜后浇水的,注意不要将两膜接合处冲开。
(七)焖住。
保持大棚密闭状态3~4周。
要确保期间至少有连续一周的晴朗天气,使地面温度升高并持续,药肥型石灰氮水解出的单氰氨浓度也相应提高,处理效果就越好。
可有效灭杀土壤中多种真菌、细菌及根结线虫等有害生物。
(八)晾好。
达到大棚密闭时限后,打开棚室进出口和棚膜放风口,撤掉地膜,晾晒5~7天,整地做齐,之后按下茬种植计划正常安排棚室作业。
(九)减肥。
药肥型石灰氮的氮含量相当于硫铵,且持效期可长达2个月。
同时还含丰富的钙素,因此在棚室作物施肥管理上,要酌情减少相应量的氮肥、钙肥施用,既经济又安全。
四、蔬菜绿色生态物化技术
(一)熊蜂授粉。
棚室作物见花10%~20%时,释放熊蜂进行授粉。
蜂箱要轻拿轻放,置于离地面50~100厘米处,箱(巢)口朝南,以利熊蜂辩别方向。
蜂箱放妥后,不要随意挪动。
棚室作物见花数不足,而蜂箱又必须放入棚室时,可在蜂箱边盛放适量蜂蜜或糖水,避免熊蜂伤花。
必须喷洒可能对熊蜂构成危害的化学农药时,要将熊蜂箱挪至安全处所。
根据作物种类、采收期长短不同,1箱熊蜂可完成1~3亩棚室的授粉任务。
当前主要多应用于番茄、草莓、辣椒、尖椒等蔬菜生产上。
(二)生长灯补光。
一般每亩棚室内安装20盏植物生长灯。
在冬季日照时数变短时节,白天可分二次进行补光,即早上揭草苫、保温被前补1小时,傍晚盖草苫、保温被后补2小时。
夜间不补光。
连阴天、雾霾天或防寒需要不能揭草苫、保温被的情况下,白天可全天补光。
(三)防虫网覆盖。
棚室生产期间,所有通风口都应覆盖防虫网。
在保证有效阻拦目标害虫的前提下,选择目数最小的防虫网,以利通风。
覆盖防虫网前,用低温冰冻(冬闲期)、高温闷棚(夏休期)等方法消杀棚室土壤,有机肥要充分腐熟。
(四)黄蓝板粘虫。
根据粘虫色板的规格、害虫发生程度确定粘虫板使用数量,一般每亩15~45片之间,预防期少用,发生期多用。
黄、蓝板数量比3:
1的比例。
目标害虫种类比较集中或单一时,也可只用一种色板。
应垂直悬挂,即粘虫板板面与作物行走向平行,全部粘虫板的连线呈S形。
高度以板的底边高出作物顶端20~25厘米为宜,并随作物生长及时调整。
要及时清除粘虫板上的虫体,适时更换新的粘虫板。
(五)反光幕增光。
重点在棚室的弱光区域,如靠近后墙处,张挂反光幕。
要选用反光、防污性能好的材料涂制的,如镀铝聚酯膜反光幕,反光膜要使用宽度不超1米。
有立柱的棚室,应在靠北的一排立柱上张挂。
应方便移动,不影响作业管理;没有立柱的棚室,在后墙处张挂。
隆冬季节(12月~1月)在后墙张挂的,要使幕与墙之间有5厘米以上的间隙,以确保后墙保温蓄热。
五、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
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苹果矮砧苗木高密度建园,实现早果、优质、丰产的栽培技术;栽后2年结果,5年丰产,缩短收益周期。
园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一般以沙壤土壤土为好,而且有灌溉条件;苗木选择2~3年生,有分枝的矮化中间砧或矮化自根砧大苗,整形带内有分枝6~9个,根系发达;栽植密度根据砧木矮化性和我省气候条件,栽植株行距以(1~1.5)米×(3.5~4.0)米、单行栽植为宜;树形采用高纺锤形,树高控制在3.5米,干高1米左右,主枝30个左右,其上直接着生结果枝组,枝干比1:
4以上,主枝错落着生在中心干上,单轴延伸,角度120°,修剪手法以疏、缓、长放为主,少回缩和短截。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建园时要选择平地、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并且矮砧需肥需水量较大,要注意及时进行施肥和灌水。
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一)划定施肥区域。
按照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划成一个配方施肥区,然后收集有关这个配方区内的土壤资料、已有的试验结果、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肥料施用现状、作物产量、有无自然障碍因素等资料。
(二)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作制度、产量水平等因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为便于田间示范跟踪和施肥分区,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
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
土样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或下年春季进行。
(三)田间试验。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大田作物推荐开展“3414”田间试验,果树和蔬菜推荐进行“2+X”田间试验。
通过田间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式,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四)配方设计。
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
(五)配肥加工。
因地制宜按照4种模式加快配方肥推广:
一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按方抓药”模式;二是以智能化配肥设备为依托的“中草药代煎”模式;三是以规模化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的“私人医生”模式;四是以“大配方、小调整”为主要技术路线的“中成药”模式。
(六)施肥指导。
发放施肥建议卡,设立村级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栏;与中国移动合作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开通12582农信通服务热线;对农户、经销商、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讲座、举办现场观摩会等,提高技术到位率。
七、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达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
主推以下九种主要模式。
(一)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均匀行种植技术模式。
前茬玉米收后秸秆全量均匀覆盖地表,当年春季均匀行免耕播种,下年保持原行距,秸秆全量覆盖条件下,在前茬的行间进行播种,这样年际轮换。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全部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
(二)玉米秸秆部分覆盖还田均匀行种植技术模式。
前茬玉米收获后秸秆部分覆盖地表,地表秸秆覆盖还田量大于30%以上,当年春季均匀行免耕播种,下年保持原行距,秸秆部分覆盖条件下,在前茬行间播种,年际间轮换。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部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控。
(三)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在原均匀行距条件下,采用集行机集行秸秆,相邻两行或三行合并种两行,形成窄行作为苗带、宽行放置秸秆的种植模式,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全部覆盖还田→秸秆集行处理→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
(四)玉米秸秆集行部分覆盖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在原均匀行距条件下,采用集行机集行秸秆,相邻两行或三行合并种两行,形成窄行作为苗带、宽行放置秸秆的种植模式,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部分覆盖还田→秸秆集行处理→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
(五)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二比空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翌年春播前采用集行机集行秸秆,在原均匀行距条件下,“种两行,空一行”,形成窄行作为苗带、宽行放置秸秆的种植模式。
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全部覆盖还田→秸秆集行处理→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
(六)玉米秸秆集行部分覆盖还田二比空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翌年春播前采用集行机集行秸秆,在原均匀行距条件下,“种两行,空一行”,形成窄行作为苗带、宽行放置秸秆的种植模式。
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部分覆盖还田→秸秆集行处理→免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
(七)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浅旋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同时将秸秆粉碎覆盖于地表,秋季或春季采用秸秆集行机集行后露出苗带,然后用旋耕机浅旋苗带,春季直接播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集行→浅旋→免耕播种→防治病虫草害。
(八)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苗带碎混旋耕种植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覆盖于地表,秋季或春季直接用旋耕机将苗带上的秸秆打碎并旋入土壤,春季直接播种。
非种植条带不旋耕,保持秸秆覆盖状态。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旋耕→免耕播种→防治病虫草害。
(九)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原垄垄作技术模式。
上年玉米收获同时粉碎秸秆,还田覆盖于垄沟,翌年春季机械浅灭茬后,在垄中央或垄侧进行免耕播种。
技术流程:
机收+秸秆覆盖还田→垄上浅灭茬→免耕播种施肥→防治病虫草害。
八、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
(一)秸秆处理。
处理秸杆及玉米根茬以减少虫源基数,玉米秸秆作烧柴使用应在5月上旬进行药剂封垛。
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铲等办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白僵菌封垛防治。
①封垛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进行封垛处理,一般在4月下旬。
②封垛方法:
将100亿/克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配制成菌液。
将菌液注入机动喷雾机容器中,按每平方米1点进行喷施。
注意封垛时秸秆垛必须喷透,不漏垛。
蚕区切勿使用。
(三)诱杀成虫。
①性诱剂诱杀成虫。
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性诱捕器。
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如玉米田周边豆田、水田及杂草地等玉米螟栖息地放置诱捕器。
每1300平方米地放置1个诱捕器,一代螟虫每个诱捕器内放置1个诱芯,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5米。
②杀虫灯诱杀成虫。
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
可将灯固定在2米长的木棒上,灯底座距地面高度1.5米为宜。
开灯时间从玉米螟羽化的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
一般在晚上7:
30开灯,第二天凌晨3:
00关灯;设专人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天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
注意阴天或雨天不要开灯,以防止人、畜触电。
(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①释放时间。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
我市6月中下旬,间隔5~7天放第二次,共放2次。
②释放蜂量。
每亩2万头,分2次释放。
③释放点数。
每亩设置1~3个释放点。
即从边垅数分别15条垅为第一放蜂垅,之后分别每隔30条垅设1个放蜂垅,每个放蜂垅第一个释放点距地头15步,之后每隔30步为1个释放点。
④释放位置。
在放蜂点选择1棵玉米植株,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注意蜂送到后要及时释放到田间,遇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时应将蜂存放在冷凉的地方,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
(五)喷施生物农药。
我市一般在6月中下旬,应用飞机或高秆作物喷雾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每亩用8000国际单位/微升Bt油悬浮剂133~166毫升,超低量或低量喷雾。
九、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
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南方定殖,发生期比上年提早,传入我市风险加大,要加强监测防控,防止暴发为害。
(一)合理设置监测网点。
按照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和危害特点,增设测报网点,加密布设高空测报灯、性诱等监测设备。
以玉米为重点,在草地贪夜蛾发生期,每3天开展一次田间系统调查,重点调查成虫高峰、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
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和穗期,及时开展大田普查。
(二)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一旦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应当及时向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
虫情确定后,纳入重大病虫监测内容。
根据虫情监测结果,结合气候、作物生长等因素综合分析,及时预报成虫盛发期、产卵盛期、3龄以下幼虫发生盛期及发生程度,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区域。
(三)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一是理化诱控。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集中采取高空诱虫灯、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集中诱杀成虫,减少产卵数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二是生物防治。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低密度区,采用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充分保护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黄赤眼蜂等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可持续治理。
三是科学用药。
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低龄期选择高效安全药剂科学防治,参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名单,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四是分区治理联防联控。
低密度发生区,综合应用天敌生物、理化诱控、生物农药等措施控害;高密度发生区,以化学防控为主,快速高效杀灭幼虫,压低虫口基数;分散或点片发生区,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做到带药侦查和点杀点治;连片发生区,组织植保专业防治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