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山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广东省茂名市山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茂名市山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茂名市山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广东省茂名市山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3分)
年年依旧的菜园
迟子建
外祖母家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菜园。
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
豆角、倭瓜、黄瓜等。
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
菜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
花种在边边角角的地方。
有步步高、胭粉豆、大烟花、地瓜花、爬山虎,当然种得最多的要数扫帚梅了。
只要花一开,蜜蜂和蝴蝶就来了。
绿油油的菜地衬托着紫白红黄的花朵,看上去美极了。
太阳刚下山,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
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
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
而当天色微明、菜园种的植物沾染了浓重的露水、太阳忽然跃出山顶将露珠照散的时候,农人们也就下田干活了。
外祖母对外祖父说:
“你去给园子锄锄草。
”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
外祖父对外祖母说:
“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
”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
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
我总是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我是太爱菜园了。
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农民。
农民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我扯着外祖父的手时感觉那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扯着外祖母的手时感觉那手也是粗糙而荒凉的。
外祖父摆弄那些农具的时候我便也跟着摆弄,外祖母给地施肥时我便也跟着施肥。
我不喜欢谷子。
外祖母就说:
“谷子是粮食啊,人是靠它才活命的啊。
”我就渐渐喜欢上了谷子。
外祖父说:
“别小看我这片菜园和自留地,它可以养活城里的几十条人命哪。
”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
外祖母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农村,我便知道农村是广大的,我也知道那些菜地和麦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
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打垄、锄草、间苗、施肥和收割,所以直到如今我的手仍然缺乏女性的细腻和柔美,它们同样是粗糙而荒凉的。
当我的双手远离那些农具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用手拿起笔回忆那些让人感到朴实和亲切的消逝了的日子。
回忆那菜园,菜园里的蚂蚱和蜻蜓;回忆麦田,丰收后有稻草人屹立在麦田里的情景。
我便觉得那田野的风又微微吹来,我的心头不再是一潭死水,我生命的血液又会畅快地在体内涌流起来。
当我坐在城市的咖啡厅里听着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发着空虚的牢骚,我便会想到外祖父劳累一天后吃罢晚饭沿着菜园散步的情景。
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
如今他在他种过黄豆和玉米的土地上安息了。
外祖母依然健在,她仍然用她粗糙而荒凉的手忙碌在菜园里。
外祖母种的菜外祖父如今是吃不到了,就由她的儿孙来吃,而到了她的儿孙也吃不到了的时候,外祖母肯定早就不在人间了。
而菜园总要有人种下去。
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
冬天来了。
冬天来了的时候菜园就被雪覆盖了。
那些好看的蚂蚱和蜻蜓不见了,那些花和碧绿的菜蔬也都死灭了。
白雪覆盖着生长过茂盛植物的土地,白雪同样覆盖着为耕种这些植物而死去了的人的灵魂,那些寂寞而宽厚的依附着土地的灵魂。
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
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本文略有删改)
15.文章前三段写出了菜园哪些特点?
(3分)
16.
(1)作者在写外祖父、外祖母与自己的手时,为什么反复用“粗糙而荒凉”来形容?
(3分)
(2)文章末尾为什么说“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至少答出三点)(4分)
17.请简要阐释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参考答案:
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⑴.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宇)(6分)
答:
⑵.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6分)
答:
⑶.①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4分)
答: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分)
答:
⑷.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1
(1)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2)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3)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B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①,故上表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②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
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
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隋文帝杨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
唐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
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服都有一定之规。
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
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变化产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
尽管这些特点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取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
色彩交错。
②章:
花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参考答案:
1.D 2.B 3.B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它可以强化……,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有误;“强化”一词欠准确;“服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错。
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选项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错,文章第三段只是说“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五色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等级。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缺乏依据,“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错。
文章第三段只是说“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21分)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
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
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④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太宗曰:
“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
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
“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
”有来贺者,辄曰:
“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太宗忧之曰:
“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
①岑文本(595-645)。
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
④谙:
熟练。
5、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校省李靖骤 称 其才 (称赞)
B、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降职远调)
C、恐不与我同 反 (同“返”,返回)
D、俄病 卒 矣(死)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长于文诰,时无逮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其母怪而问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B.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C.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D.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8.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岑文本一直都在唐朝当官,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
B.岑文本当上中书侍郎,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不想让颜师古官复原职。
C.岑文本被提拔到中书令后反而感到忧虑,可见他不是狂妄自大的人。
D.综观全文,岑文本的后半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3分)
②太宗忧之曰:
“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3分)
③太宗曰:
“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3分)
参考答案:
5.B[迁迁:
提拔
6.D于:
介词,对。
¥介词,比。
而: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7.D
8.D.
9.⑴译:
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
⑵译;太宗感到担忧说:
“岑文本和我同行,恐怕不能和我一起回去了。
”
⑶译:
唐太宗说:
“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下,你(颜师古)就不再担任原职了。
”
译文:
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任职。
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
担任检校中书省(官职名)的李靖很是看中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渐渐得到皇帝的赏识。
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
唐太宗说:
“我亲自推荐一个人,你不要再担当这个职务了。
”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管机密。
后来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
他的母亲感到奇怪并问他,岑文本回答说:
“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忧虑。
”有来向他庆贺的,他就说:
“今天,我只接受吊唁不接受庆贺。
”江东之战,所有筹划辎重运输,都全部委托岑文本来主持,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
唐太宗忧虑地说:
“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
”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鞫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鞫武曰:
“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
“诺。
”
偻行见荆轲,曰:
“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