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名人传》百度百科素材.docx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名人传》百度百科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名人传》百度百科素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名人传》XX百科素材
名人传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编辑锁定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
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
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作品名称
《名人传》
外文名称
LaBiographie
作品别名
巨人三传
创作年代
1903—1911年
作品出处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文学体裁
传记
作 者
罗曼·罗兰
国 家
法国
目录
1.1作者介绍
2.▪人物生平
3.▪主要作品
4.▪获奖感言
5.2创作过程
1.3作品内容
2.▪作品总述
3.▪贝多芬传
4.▪贝多芬语录
5.▪米开朗基罗传
6.▪米开朗琪罗语录
1.▪托尔斯泰传
2.▪列夫·托尔斯泰语录
3.4人物解读
4.5内涵精神
5.6传主评价
1.7经典佳句
2.8作品鉴赏
3.9译本列表
名人传作者介绍
编辑
作者资料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
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罗曼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
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其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5年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文学两大类,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方面,更重要的著作是七大卷《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
文学方面,除诗歌外,他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
戏剧、小说、传记、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
此外还有政论和书信。
20世纪初,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和《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这两部是他的小说代表作,而其中写成十卷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他的成名作,也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名人传人物生平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法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867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
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
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
1915年,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
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
“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
1935年6月,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面。
1937年9月,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
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获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名人传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出于1898年《丹东》出于1900年《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
《贝多芬传》(1903)。
《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
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
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
《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
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获得荣誉
1915年,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评语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名人传获奖感言
19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
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
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我感到幸福。
”
20世纪初,罗兰与年轻时候的好友一起举办了《双周丛刊》,他们既是作者,又是出版者。
15年来,罗兰在这份丛刊上发表了他许多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一些剧本。
没有一法郎的稿费,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写作的。
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和研究,这是他的宿命。
而且,事实上,伴随着一战的来临,罗兰实际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世界。
他从宁静的书斋走出来后就一直在为他关于英雄的理想,他的博爱的使命而战。
二战期间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他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未来。
名人传创作过程
编辑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
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
“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
”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
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
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名人传作品内容
编辑
名人传作品总述
名人传的各种版本(8张)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
“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
名人传贝多芬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
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
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与世长辞。
名人传贝多芬语录
1、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
2、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
3、没有一条规律不会为获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坏。
4、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灵而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间。
5、按照我作曲的习惯,即使在制作器乐的时候,我眼前也会摆好全部的轮廓。
6、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即使我们现代人不及我们的祖先坚定,至少有许多事情已因文明的精炼而大大发展。
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
8、为了追求更美的东西,我们能够冲破任何规律的阻挠。
9、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关于批评:
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我从没对别人涉及我的文字加以注意。
——1825年致肖特
我和伏尔泰一样想:
“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1826年致克莱因
至于那些蠢货,只有让他们去说。
他们的嚼舌绝不能使任何人不朽,也绝不能使阿波罗指定的人丧失其不朽。
——1801年致霍夫迈斯特
名人传米开朗基罗传
(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3.6-1564.2.1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
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
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
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名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
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
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翻译为《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语:
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琪罗·迪·洛多维科BuonarrotiSimoni。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
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该传记分上下阕,上阕“搏斗”,下阕“放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
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
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
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
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
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
1534年9月25日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
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语录
1:
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2:
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
米开朗琪罗(又称米开朗基罗)
3:
最近于浮雕的绘画是最优秀的绘画。
4:
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
5:
忧郁症是我的欢乐
6:
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7:
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最后
的遗言
8:
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9:
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
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高尔基曾言:
“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1910年11月20日逝世。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
列夫·托尔斯泰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
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
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他的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
青少年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
(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
他创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
俄土战争期间,列夫·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上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坚定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
《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体现了“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列夫·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863~1869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62年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名人传列夫·托尔斯泰语录
安娜·卡列尼娜
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
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4、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他似是而非的真理。
5、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6、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7、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8、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10.人必须是奴隶,只不过对人来说须选择的是谁的奴隶这一问题,如果是自己情欲的奴隶,显然是人自己的奴隶;如果是自己精神本源的奴隶,那不过是神的奴隶而已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
名人传人物解读
编辑
贝多芬:
一个被命运作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
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
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
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
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
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
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