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43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

第28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

自然选择

主要观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评价

贡献

(1)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2)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足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

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②物种形成

1.(必修2P122技能训练改编)判断湖泊里的两种鱼是不是同一种物种,可行的操作是(  )

A.分析二者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分析二者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显微镜观察二者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D.观察二者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D

2.(深入追问)

(1)物种与种群有怎样的联系?

提示: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2)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提示:

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突破1 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

突破2 理清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破3 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

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突破4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的关系

新物种形成,质变

生物进化,量变

二者联系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2)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1)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①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表现型的生物体。

②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表现型的基因。

③选择的结果:

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适应环境,该基因的频率就增加,反之则降低。

(3)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不可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4)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感知考题】

(2016·高考江苏卷,12)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答案] C

(1)如图说明了生物进化中的观点为: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生长素处理产生的新植株不是(填“是”或“不是”)新物种;二倍体番茄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的新植物是(填“是”或“不是”)新物种,因为存在生殖隔离。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

1.变异与选择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

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定向)→生物进化(定向)。

2.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判断方法

(1)进化取决于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一定发生了进化。

(2)物种形成取决于是否形成生殖隔离。

①进化是量变,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物种形成是质变,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

【跟进题组】

命题1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1.(2017·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下列各项生物进化的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与加强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选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2.(2017·山西忻州四校第一次联考)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

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无子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

解析:

选B。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无子西瓜不是新物种,经多倍体育种形成,D错误。

命题2 种群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3.(2017·长沙调研)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选C。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产生生殖隔离。

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析:

选D。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

易错点1 形态、结构一致≠同一物种

[点拨] 形态、结构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这两个种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

易错点2 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

[点拨] 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以案例分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5.下图所示为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玉米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淘汰了一些表现型,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

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

解析:

选C。

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数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因为选育过程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

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人工选择并没有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题型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2.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1)内容: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

(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伴性遗传中的遗传平衡定律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且位于X染色体上时(A、a),设p表示XA的基因频率,q表示Xa的基因频率,则:

(1)雌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

p2+2pq+q2=1。

基因型XAXA的频率=p2;基因型XAXa的频率=2pq;基因型XaXa的频率=q2。

(2)雄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

p+q=1。

基因型XAY的频率=p;基因型XaY的频率=q。

4.位于X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

一定注意:

Y染色体上不含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只能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绝不能将Y染色体计算在基因总数内。

如求Xb的基因频率,可按如下公式求解:

Xb的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2×女性个体数+1×男性个体数)]×100%。

(2)已知各种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当作个体数,按定义公式计算,但不能用“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命题1 已知个体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1.(2017·河北衡水调研)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

C.50%和80%D.62.5%和50%

解析:

选B。

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

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5/8=62.5%,B正确。

2.(高考海南卷改编)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