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935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docx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

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

名词解释:

凝固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两种,前者分泌至菌体外,被血浆中的协同因子激活为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凝固。

后者结合于菌体表面不释放,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而引起细菌凝聚,故又称为凝聚因子。

Vi抗原:

伤寒、希氏沙门菌的表面抗原,是覆盖在LPS外的荚膜多糖抗原。

抗吞噬、抗体、补体,与毒力有关。

能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凝集,可进行噬菌体分型。

肥达试验:

用已知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的半定量凝集试验,称为肥大反应。

卫星现象:

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可见到靠近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小,这种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抗O试验:

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检测,是一种体外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抗溶血素O抗体ASO可中和溶血素O的活性,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活动性风湿热患者抗体效价一般超过400个单位。

MRSA:

1u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mm或其MIC>4ug/ml的金黄色片葡萄球菌称为MRSA.

对1ug的苯唑西林抑菌圈<10mm或其MIC>0.5ug/ml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称MRCNS.

统称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HLARE:

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

D试验:

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试验,

外-裴反应:

变形杆菌属中的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能出现交叉凝集,临床上用这些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试验,称为外-裴反应(Weil-Felixreaction)。

迁徙生长现象:

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可蔓延成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的波纹状薄膜布满整个培养基表面的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

神奈川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含羊、兔或马等血液)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但在在特定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中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0g/LNacl)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为炭源的我妻(Wagatsuma)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该现象作为鉴定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菌株的一项重要指标.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是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有两种,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取5U(0.1ug)PPD或OT0.1mL注射于前臂掌侧皮下,注射后48~72小时后观察,以是否出现红肿、硬结,以及其大小判断结果。

卡介苗:

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含甘油、马铃薯和胆汁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变异株。

抗酸杆菌:

分支杆菌属中大多数细菌,菌体内含有分支菌酸,具有抗酸性,一般不易着色,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这类细菌又称为抗酸杆菌

有菌免疫:

是指细菌进入机体后对细菌再次入侵有免疫力,而当细菌或其成分从体内彻底消失后机体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细菌外膜:

革兰阴性菌的特有成分,有脂质双层、脂蛋白、脂多糖三部分组成,作为保护屏障可阻止或减缓胆汁盐、抗体及其他可能杀死或损害细菌的有毒物质的进入,也可阻止周质酶等一些细胞成分的损失。

脂多糖:

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表伸出的是脂多糖,包括磷脂A、核心多糖和O-侧链三个组成部分。

R质粒:

又称耐药质粒,具有编码能够破坏或修饰抗生素的酶基因。

毒性噬菌体: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溶原性转换:

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在细菌内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溶原性细菌可以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新的性状。

Hfr:

高频重组株,F质粒基因经接合传递后,与染色体重组,整合后的细菌能以高效率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这种染色体被整合进F质粒基因的受体菌称Hfr。

毒血症:

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只能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内素毒: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耐热,有毒性作用(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DIC),抗原性弱,不可脱毒为类毒素。

外毒素:

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不耐热,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作用,抗原性强,可脱毒为类毒素。

中度敏感:

常规用药时,达到平均血药浓度,一般相当于或略高于某种细菌的MIC。

对细菌引起的感染仅在应用高剂量该药物时有效,或细菌处于体内抗菌药物浓集的部位或体液(尿、胆汁、肠腔)中时才被抑制。

对毒性较小药物,可适当加大剂量仍可获得临床疗效。

中介:

不是敏感习性的度量,作为“缓冲碱”,以防止因微小技术因素失控导致的结果偏差,临床意义不确定。

MIC:

最低抑菌浓度(μg/ml),指在体外实验中抗菌药物抑制培养基中某种细菌的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提示药物的抑菌能力。

汹涌发酵现象:

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胨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是产气荚膜梭菌的特征。

无芽胞厌氧菌:

是指一大群咋爱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无芽孢的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的球菌与杆菌。

二相性真菌: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

氧气等)改变,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此真菌称为二相性真菌。

假菌丝:

又称无隔菌丝,是指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称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为假菌丝。

病毒:

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体:

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其核心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外被蛋白质衣壳构成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被有包膜。

病毒衣壳:

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壳粒聚合而成。

病毒衣壳的排列呈3种对称型(20面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可作为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

包膜:

是病毒以出芽方式从细胞内释放时穿过核膜、胞质膜、空泡膜等,在核衣壳外获得了宿主细胞的膜成分。

血凝素:

又称红细胞凝集素,为包膜上的柱状突起糖蛋白,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是带有反转录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的RNA病毒,此病毒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出互补DNA链,单链DNA进入细胞核内互补另一条DNA,形成双链DNA并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DNA中。

问答题:

1、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主要特点

1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主要特点

答:

微生物的种类有: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酶,一种核酸,专性胞内寄生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拟核,无核仁、核膜,只有核糖体,兼性寄生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腐生为主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

1个体小(um/nm)

2结构简单:

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结构,无分化。

3代谢能力强、繁殖迅速

4容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泛

2、简述正常菌群及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生理作用*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

产生这种生物屏障的往往是一些厌氧菌。

正常菌群通过紧密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出来占领位置,由于在这些部位数量很大,在营养竞争中处于优势,并通过自身代谢来改变环境的pH值或释放抗生素,来抑制外来菌的生长。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的存在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

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的合成,胆汁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及激素转化都有正常菌群的参与。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的抗源刺激可以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减少了本身的危害。

已有实验表明,某些诱发的自身免疫过程具有抑癌作用。

*抗衰老作用:

3、简述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条件

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致病条件: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2.寄居部位改变;3.菌群失调。

4、比较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

外膜

+

脂蛋白

+

脂多糖

+

5、革兰染色的步骤及影响因素

(1)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用细流水水冲洗,甩去积水。

3)媒染:

加卢戈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用细流水水冲洗,甩去积水。

4)脱色:

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数秒后水洗,然后斜持玻片,再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秒),用细流水水冲洗,甩去积水。

5)复染:

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30秒。

用细流水水冲洗,甩去积水。

标本干后,置油镜下镜检。

(2)影响因素

操作因素:

涂图片太厚或太薄,固定时菌体过分受热以及脱色时间长短,均会影响结果

染液因素:

所有染液应防止染液蒸发而改变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媒染作用;涂片积水过多会改变染液浓度,影响染色效果。

细菌因素:

细菌菌龄不同,革兰染色结果也有差异,一般以18~24小时的培养物染色效果最好,菌龄过长影响细菌染色性。

6、抗酸染色步骤、结果

步骤

1)用接种环挑取约0.01ml脓性或呈干酪样部分痰液做成25mm×20mm大小的均匀薄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用酒精灯火焰固定。

2)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3)脱色3%盐酸酒精脱色至无红色染液脱下为止,用水冲洗。

4)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用水冲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用油镜检查并记录结果。

结果:

油镜观察涂片,在淡蓝色背景下可见染成红色细长或略带弯曲的杆菌,并有分枝生长趋向,此为抗酸染色阳性菌。

其他细菌或者细胞染成蓝色。

--:

仔细观察至少300个视野未发现抗酸菌。

±:

100到300个视野内发现1-2条抗酸菌(全部涂膜镜检3遍);

+:

100个视野内发现3-9条抗酸菌(全部涂膜镜检1遍);

++:

10个视野内发现1-9条抗酸菌;

+++:

每个视野内发现1-9个抗酸菌;

++++:

每个视野内发现9条以上抗酸菌。

7、细菌常用生化试验的培养基、底物、指示剂、结果判断

A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

一.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底物:

糖.醇.苷产物:

酸/酸和气(A/AG)

指示剂:

溴甲酚紫(黄←紫)培养基:

肉膏汤Ph7.4(含相应

糖.醇.苷)结果:

紫→黄(+)紫(-) 

二. 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

底物:

葡萄糖产物:

有机酸

指示剂:

溴色香草酚蓝(黄←绿→蓝)培养基:

HL葡萄糖培养管 (开放封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