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280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docx

教师口语实训教案模板新范文

一、章(节、目)授课计划

授课章节名称

授课

时数

教学

方法与手段

作业与

思考题

阅读

书目或参考

资料

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结

第四节句子的选择

一、句式与表意

在汉语里,不同的意思固然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就是大意相同,也往往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比如要表达“我买下了那本书”的意思,可以说:

我买下了那本书。

我把那本书买下了。

那本书被我买下了。

那本书我买下了。

我不是没买下那本书。

谁说我没买下那本书?

难道我没买下那本书?

…………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两句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描写了秋山雨后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观,创造出一个空明洁净、清新优美的艺术境界。

王维这两句诗的基本意思,其实并非只有一种句子形式可以表达。

我们不妨变换着试一试: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松间明月照,石上清泉流。

松间照明月,石上流清泉。

月照松间明,泉流石上清。

松间月照明,石上泉流清。

月明照松间,泉清流石上。

月松间明照,泉石上清流。

松间明照月,石上清流泉。

照月明松间,流泉清石上。

照月松间明,流泉石上清。

松间月照明,石上泉流清。

月照明松间,泉流清石上。

明照松间月,清流石上泉。

明月松间流,清泉石上照。

如果不拘字数与结构的话,还可以变换许多不同的句子来。

俗话所谓的“一句话,百样说”,于此足可见出。

修辞学上把意思基本相同而在叙述角度、表达重点、语气情味、声韵节奏、风格色彩等方面具有细微的差别的句子格式,称为同义句式。

同义句式,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语言体系中的同义句式,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构成同义:

钉子把我的手划破了。

我的手被钉子划破了。

把字句和一般宾语句构成同义:

我们把材料准备好了。

我们准备好了材料。

一类是言语表达中的同义句式。

例如常序句和变序句构成同义:

我买下了那本书。

买下了那本书,我。

常语句和比喻句构成同义:

夕阳西下,彩霞缤纷。

夕阳西下,彩霞似火。

二、句子结构与句法修辞

句子结构与修辞密切相关。

不同结构的句子类型具有不同的修辞功用。

一个意思,可以用复句表达,也可用单句表达;可以用主谓句表达,也可用非主谓句表达;可以用名词谓语句来表达,也可用动词谓语句来表达。

但由于结构不同,修辞效果也有差异。

(一)紧句和松句

紧句,是把本需用几个分句或句子来表达的意思,紧缩在一个句子格式之中;与之相反,松句则是把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的意思,分成几个句子或分句来表达。

紧句之紧主要体现在修饰语多、并提成分多等方面;而松句之松在于把这些修饰语、并提成分分而述之。

(1)新老师笑眯眯地唱着《熊猫咪咪》走到幼儿园门口,遇见一位比她年长三岁腰粗一围鞋高一寸身矮半尺眼细五分之四鼻短四分之三的旧教师。

(古纳《白发童话》)

“旧教师”前作者用了长达33字的复杂定语,把旧教师的年龄、身材、相貌、穿着一口气说下去,造成一种急促紧凑的语势,用语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由并提成分多而形成的紧句,可称为合叙型紧句。

例如:

(2)在苍松与金瓦上面,悬的是日本旗!

人们的眼,画家的手,诗人的心,已经不敢看,不敢画,不敢想北平的雄伟壮丽了!

(老舍《惶惑》)

此例若改为:

“在苍松与金瓦上面,悬的是日本旗!

人们的眼,已经不敢看北平的雄伟壮丽了;画家的手,已经不敢画北平的雄伟壮丽了;诗人的心,已经不敢想北平的雄伟壮丽了!

”分项铺陈,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不过,在结构缜密,文字简练方面,不如原句。

紧句具有结构紧凑凝练,表义丰富集中的特点与效果。

而松句,结构疏松,语气舒缓,轻松活泼。

例如: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中的“热闹”“冷静”“群居”“独处”都是“我”所“爱”的对象。

若改成“我爱热闹和群居,冷静和独处”,其大意不变,尽管语句简练了,但却不如原句那样自然舒缓,活泼优美,也失去了原句的节奏感。

(二)常式句和变式句(倒装句)

按通常语序组合而成的句子叫常式句,按变异语序组合而成的句子叫变式句。

先看主语谓语的常和变。

汉语的主谓句,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往往具有强调突出谓语的作用。

例如:

(1)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郭沫若《屈原》)

(2)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野草〉题辞》)

其次看修饰语的常与变。

修饰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语的,通常用在中心语之前。

将修饰语变位使用,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修饰语的语义,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

(3)屋檐上是闪烁的霓虹灯,橘红的,金黄的,翠绿的。

(陈建功《雨,泼打着霓虹灯》)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这是定语与中心语变位的句子。

例(3)将“橘红的”“金黄的”和“翠绿的”三个定语后移,突出了霓虹灯的多姿多彩。

例(4)把定语“花枝招展的”后移,突出了春姑娘的活泼可爱。

若恢复常位,就显得平淡。

再如:

(5)我们召唤春天,用图画,用文字,用语言。

我们迎接春天,用双手,用汗水,用心田。

(《海外文摘》1988年第1期)

(6)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是状语和中心语变位的句子。

例(5)将状语“用图画,用文字,用语言”和“用双手,用汗水,用心田”分别后置,有效地强调了“召唤春天”和“迎接春天”的方式。

例(6)第一个“轻轻的我走了”状语前置,突出“我”再别康桥时“走”的“轻轻”。

接着一句“正如我轻轻的来”则作常位表达,因为这里重在表现此时的“别”,无须特别突出以往的“来”。

同时也是为了使诗句富于变化。

再看分句的常与变。

偏正复句的分句,其次序较为固定,,一般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

将从句后置,有强调从句的意味。

在一定的语境中,因果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转折句等都可以倒置。

例如:

(7)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巴金《海上的日出》

(8)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9)没有月亮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7)是因果句倒置,例(8)是条件句倒置,例(9)转折句倒置。

三、句子形貌与句法修辞

(一)短句和长句

词数多、形体长的,称为长句;词数少、形体短的,称为短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作用。

短句简洁明快、自然轻松、活泼有力。

运用短句,能干脆利落的描述各种事物,生动如实地表现紧张多变的情景,准确传神地表达各色人物的口吻。

例如:

(1)昆明有个圆通寺。

寺后就是圆通山。

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李广田《花潮》)

(2)她们都抬起头来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

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

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

……

大船追得很紧。

……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

“往荷花淀里摇!

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孙犁《荷花淀》)

(3)嗬!

他恼啦!

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

“你!

哼!

还哄我!

你口袋里装着报纸。

报上有天气哩。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1)是文章开头的一段话,用的全是短句。

活泼轻快,干净利落,自然洒脱,如听泉声,如闻鸟语,令人耳目一新。

(2)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短句,声请毕肖地描写出青年妇女看见鬼子时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有效地渲染了异常紧张的气氛如改用长句,就很难写出这种效果。

例(3)用一组短句,描绘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生气时特有的神态和语言,表现出他对“我”的不满和气愤的感情。

摹情逼真,表达生动,人物跃然纸上。

长句的特点是容量大,可以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

恰当地运用长句,可以收到严密周详、精确细致、气势畅达的修辞效果,多用于论说语体。

例如:

(4)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

(5)别了,我爱的中国,当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见着船渐渐的离岸了,船与岸间的水面渐渐的阔了,见着许多亲友挥着白巾,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Adieu,Adieu!

听着鞭炮劈劈拍拍的响着,水兵们高呼着向岸上的同伴告别时,我的眼睛是湿润了,我自知我的泪点已经滴在眼镜面了,镜面是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郑振铎《离别》)

这两个长句,例(4)是分句多,关系复杂。

例(5)是因为修饰语长。

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表达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却非短句所能胜任。

在可长可短的情况下,还是多用短句为好,尽量把话说得简洁些,明快些。

例如:

(6)原文:

你们是我们的不与帮助反而加损害的惟一的仇敌。

(《啼声》)

改文:

你们是我们的仇敌,不给帮助反加损害的仇敌。

把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即: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7)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期中,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非常干练的、细心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

――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候,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他们非常干练,也很细心,什么都知道。

(8)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国家资材,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

―――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节约国家资材,为了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

 

(二)整句和散句

一组句子,或几个分句,句式一致、形体整齐的叫整句,句式不一、形体参差的叫散句。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开头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作者先用整句,一气道来,接着笔锋一转,变用散句,形成对比,突出“日子”的“一去不复返”,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整句结构匀称,声音和谐,是诗、词、歌、赋等文体的基本句法。

其实,在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描写文中,整句也常使用。

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几乎通篇运用散句,唯奴才诉苦时,有一处选用了整句:

(1)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

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作者说: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这整齐的句式恰好是奴才善于诉苦的明证。

若改用散句效果就差远了。

冰心在《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这篇杂记中,也用了一些整句,如: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这些整齐的句子将山与海对比着写,突出了表达重点,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散句活泼自然,灵活多变,具有参差错落之美。

从实际运用看,说话也好,作文也好,散句的使用频率要比整句高得多。

四、语态语气与句法修辞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语态和语气的句子来表达,或主动、或被动,或肯定、或否定,或直陈、或反问,或祈使、或询问等等,从而产生不同的修辞作用。

(一)主动与被动

一件事情,既有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又有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叙述时,就有一个主动句与被动句的选择问题。

主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受事。

一般说来,主动句突出施事,而被动句则强调受事。

例如:

武松打死了老虎。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老虎被打死了。

老虎打死了。

前两句是主动句,将“武松”放在主要的句法位置,旨在强调了武松的主动性。

后三句是被动句,让“老虎”出现在主要的句法位置,意在突出老虎的遭遇。

在修辞过程中,该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应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

请看下例:

(1)《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掩盖、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学者拿去附 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费振刚《〈诗经〉的幸运和厄运》)

(2)因为这样的正确的认识,在儒家经师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是异端邪说,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们就更加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对《诗经》进行歪曲,从宋到清,解释《诗经》的书越来越多,就是儒家经师们更加严重地歪曲《诗经》、掩盖《诗经》的本来面目,并借以扼杀青年良知的明证。

(同上)

例(1)表达的出发点是《诗经》,目的在于表现《诗经》的遭遇,因而选用被动句。

例(2)表达的出发点是儒家经师,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行为对于《诗经》的影响,所以选择主动句。

表达的角度不一样,选择的句式就不同。

下面看几个名家改笔的例子,领会他们是如何根据情境选择和调整主动句和被动句的。

先看被动句改为主动句的例子:

(3)原文:

他被一位女教师抚着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

“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

”(叶圣陶《阿菊》)

   改文:

一位女教师抚着他的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

“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

(4)原文:

我的身子被他踢着,像狗一样。

(巴金《狗》)

改文:

他踢着我的身子,像踢着狗一样。

例(3)原文中两个句子主语不同,而后一句子的主语承前一句子的状语而省略,语义和语气都不顺畅。

改文两个句子主语一致,都是“女教师”,读来就顺畅多了。

例(4)原文是被动句,着眼点在“我的身子”。

改文变为主动句,让“他”充当主语,突出了“他”的残暴。

再看主动句改为被动句的例子:

(5)原文:

小马从来没有骑过人。

(周立波《分马》)

改文:

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

原文“小马……骑过人”,从意念上讲,小马只能是受事者,但从形式上讲,则可以是施事者。

为避免歧义,作了改动。

改文是“小马从来没有被人骑过”的意思,为被动句。

(二)肯定与否定

以肯定语气从正面表达的句子称为肯定句,而以否定的语气从反面表达的句子称为否定句。

表达相同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

但两者在语气情味上并不完全相同。

一般地说,肯定句比否定句表义上直截些,语气重些。

如“这孩子真漂亮”“他成绩好”,显然要比“这孩子不丑”“他成绩不坏”语意重些。

比较:

(1)原文: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改文: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原文用否定的说法,语气偏轻,改文改用肯定的说法,语气较强,有利于突出礼赞白杨的主题。

使用两个否定词,就构成双重否定。

双重否定通常有加强语意的作用,表意比肯定句更强烈。

例如:

(1)1949年年尾,我回到故乡北京。

我已经14年没有来过了,虽然离别了这样久,我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她。

(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2)还有水边殿外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粱衡《晋祠》)

(3)我虽是四十多的人了,这本领我非学不可。

(赵树理《地板》)

“没有一天不想念他”可说成“每天都想念他”,但显然前者语意更重,语气更强。

其他两例,情况也一样。

双重否定也有减弱语气的情况。

如,“弄清这一问题,该是不无益处的。

”“通知早发了,他不会不知道吧。

”“不无”就是“有”的意思。

但语气较委婉,含有不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人的意味。

“不会不”含有推测意味,比直接肯定语气要轻些。

另如“不可不”“不该不”“不得不”“不能不”“不敢不”“不肯不”“不是不”等形式,都比肯定式显得委婉。

有时,也有使用三个否定词的情况,那就构成三重否定。

三重否定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如:

“不一定非采取措施不可。

”用三个否定词表示否定,表意较婉转。

在反问句中加上一个否定词,也表示肯定的语义,但语气上比单纯的肯定句更为强烈。

例如:

(4)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这里用反问否定表示肯定,以表达人们同情白娘娘、憎恨法海强烈感情。

语气之强非一般肯定句可比。

有时,肯定句与否定句配合使用,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使表意更加显豁。

例如:

(6)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周而复《截肢和输血》)

(7)困难不是铁,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8)他并没有陨落,他永远不会陨落。

他永远在广漠的宇宙中横空飞驰。

(冰心《悼郭老》)

句中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与否定的内容是一致的,并用主要起互补与强化的作用。

(三)直陈与反问

用平直的语气对客观事物、情景作直接的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就是直陈句;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就是反问句。

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直陈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来表达。

用直陈句,语气较为平稳,用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

例如:

他没说错。

/他难道说错了吗?

这很可惜,/这岂不可惜?

是他。

/不是他吗?

后者比前者语气要强得多。

反问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是肯定式,即肯定的意思,经过反问予以否定。

例如:

(2)“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金玉姻缘’?

我偏说‘木石姻缘’!

”(曹雪芹《红楼梦》)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意为“和尚道士的话信不得”。

这是贾宝玉对所谓先天命定的“金玉良缘”的否定,是对宿命论的观念的批判。

用反问句来表达否定的意思,很有力量。

第二,是否定式。

即否定的意思,经过反问予以肯定。

如上文的(1.2)就是。

再如:

(3)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如果用最浓最艳的硃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

(杨朔《茶花赋》)

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语意,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强烈的感情。

第三,是选择式。

即用肯定与否定并列的形式发问,并认定其中一项。

例如:

(4)听听人家二叔这话,说的透亮不透亮?

(文康《儿女英雄传》)

(5)假如我如今不叫你“人”,叫你个“老物儿”,你答应不答应?

(同上)

例(4)是肯定前项“透亮”;例(5)则是肯定后项“不答应”。

此式通常多肯定前项。

(四)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术语。

口语句式是经常用于口头语体的一类句式。

一般来说,句形都比较简短,结构也都比较简单,语句间的联系也很少用关联词语。

而且不完全句多,句式灵活,富有变化。

其修辞作用主要是简洁、活泼、自然。

书面语句式则是经常用于书面语体的一类句式。

一般来说,句形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大多有扩展成分和从属句群,层次多,常用关联词语,表意显得严谨、完整。

多用在庄重的交际场合和科技、公文、政论语体中。

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

例如:

1、口语句式

(1)鲁大海: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妈:

(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妈: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曹禺《雷雨》)

上面这些对话里的句子结构松散,短句较多,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这都是口语句式特点。

(2)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兴旺就下命令把他捆起来送交政权机关处理。

幸而村长脑筋清楚,劝兴旺说:

“小二黑发疟是真的,不是装病,至于跟别人恋爱,不是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这个句子也一样结构松散,主要是短句,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

2书面语句式

(3)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长串的话语其实只是一个句子,即“除……外,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它是个长句。

(4)由于人们生理心理的原因,艺术化的变异修辞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涉及所摹拟的物象时,不仅能使受话人凭直觉而得到快感,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它所表达的一般是一种不确定的朦胧情感。

(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

上面这两句呈现的特点就是:

结构比较严谨长句多、层次多;关联词语多,书面语词多,属于较典型的书面句式。

与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句式并列的还有一种句式——通用句式,这就是:

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的句式。

五、句子的衔接

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即所谓句子的衔接。

例如:

(1)有个农村叫张家庄。

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娥”。

小飞娥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零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赵树理《登记》)

这里四个句子组成一个语段。

作者运用相同词语重复出现的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语句连贯语义明确。

根据话语衔接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衔接分为如下几类:

(一)关联词语衔接

(1)山桃花的心稳不住了。

尽管她平时表现得很稳重,很内向,从不肯向人泄露半点这方面的感情。

然而,此刻没等石柱大嫂把话说完,她撂下碗筷咯咯笑着跑走了。

(王东满《山月恨》)

(二)重现词语衔接

让相同的词语在相连的各句中重复出现,以显示表达内容的关联性,从而起到衔接作用。

重现的词语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法位置。

例如:

(1)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冷静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冰心《往事》二)

(三)称代词语衔接

利用代词替换前句的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从而起到衔接作用。

例如:

(1)诶,女人!

女人!

谁能了解她们?

她们的微笑跟她们的眼神是互相矛盾的;她们的甜蜜迷人,她们的音调却冷酷无情,……有时她们一下子就领悟和识透我们最秘密的思想,有时却连最明白的暗示也不明白……(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四)同义词语衔接

利用意义相同的词或短语,来显示句际关系,起到关联作用。

例如:

(1)重庆当年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专卖烧饼和稀饭。

“下江人”每逢进城,来吃饭时,宁可多赶几条街,也要去喝小米粥。

(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2)看不完的麦山稻海,望不尽的铁水钢花……(贺敬之《十年颂歌》)

(3)明代有一位妇女很有诗才。

一年中秋之夜,她与丈夫在楼上赏月。

这时候,碧空如洗,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使人心旷神怡。

女诗人欣然命笔。

(杨光治《野诗谈趣》)

(五)类义词语衔接

类义词语是指意义上表示同类事物的词语。

(1)眼睛,沈传芷更没有忘记为他训练眼睛,教她春天看飘动的柳絮,夏天看急下直落的雨点,秋天看荡荡的落叶,冬天看飞舞的雪花,朝看晨霞,晚看流星。

(郑重《心声》)

(2)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江津号”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

十点十五分到巴东,进入湖北境内。

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船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

(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