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786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docx

《心理学基础》课后练习题

《心理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题

1.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

A.行为主义B.认知派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2.在心理理论派别中,()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

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一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行为主义B.认知派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3.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倡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心理学理论是()。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

4.在实验研究中,由实验组操纵的变量叫()。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5.在实验研究中,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叫()。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6.()就是在实验者控制的情景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考察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

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访谈法

7.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

()°

A.个案法B.调查法C.观察法D.访谈法

8.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

品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访谈法

9.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公元四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

10.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亚里士多德B.弗洛伊德C.布伦塔诺D.冯特

判断题

1.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说明了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2.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3.注意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

4.意志和情绪一样,都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

5.科学心理学研究有严密、科学的方法和一套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收集和解释数据的程序,所

以科学心理学与常识不同,与心理玄学也不一样。

()

填空题

1.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的心理现象。

2.心理是的机能

3.根据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承担的任务不同,心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基础研究和

4.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

5.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

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名词解释

1.实验法2.观察法3.测验法

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六、论述题

1.心理学理论很多,请你选其中一种理论说明理论名称、某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要观点以

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心理过程

、单选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鲁迅创造阿Q人物形象的过程称为()。

A.再造想象B.想象表象C.无意想象D、创造想象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A.整合B.对比C.适应D.联觉

6.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

是感觉阈限。

A.差别感受性B.感受性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7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相应的刺激量是()。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

8•当人从亮处走入黑暗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A.适应B.对比C.明适应D.暗适应

9•当人从暗处到明处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

A.适应B.对比C.明适应D.暗适应

10.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1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12平常测验中使用的题目,如名词解释就属于()题目。

A.识记B.回忆性C.保持D.再认

13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平行干扰D.互面干扰

14.足球运动员在进球后表现出来的狂喜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15•“一题多解”体现的是()。

A.常规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16.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暂时寄存器作用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B.有意记忆C.语义记忆D.短时记忆

17.从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看,处在()部位的内容遗忘最多。

A.开头B.中间C.结尾D.两端

1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

A.7±2B.5±2C.8±2D.9±2

19.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A.间接性和概括性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D.分析性和整合性

20.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

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21.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这是思维的()。

A.概括性B.间接性C.合理性D.整体性

22.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

略或方法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23.人们倾向于接近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和高兴的事,逃避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的事。

是情绪的()。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

24.一个学生既想参加比赛,又害怕讲不好受人讥笑,他面临的冲突情景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判断题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

()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

()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

6.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字词、人名、原理、观念、怎样骑车等。

()

7.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储存形式有视象和声象。

()

8.提取的表现方式有再认、识记和回忆。

()

9.骑手骑马、研究锻炼的益处、走象棋、回忆办公室门号都属于问题解决。

()

10.问题解决主要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

11.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创造性)的高低通常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新颖性、再定

义性和变通性来衡量。

()

12•问题解决的启发法的主要策略有可获得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

()

13学生的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

14.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比集中性思维更重要。

()

15.儿童对父母的爱是情绪。

()

16.情绪和情感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用在比同的场合。

()

17.一个外商在和中国的生意伙伴一起吃饭时,因受不了国人的劝酒方式而逃跑,这是因为

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

18.一个人去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心想赢结果却输了,他很难过。

这是因为他缺少比赛经验。

()

19.“儿女不嫌母丑”这表现的是情感。

()

三、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

是。

6.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

7.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8.根据记忆的时间,按先后阶段顺序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9.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10.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13.复述有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

16.遗忘进程的规律。

17.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另一个是间接性。

18.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

19.问题空间包含三个方面,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

20.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

21.根据有意想象的创造程度,可以把有意想象区分为想象和想象

两种形式。

22.我们把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和。

23.我们把情感的状态分为道德感、和。

名词解释

知觉2.感受性3.绝对感觉阈限4.有意识记5.问题解决6.有意想象7.创造想

象8.心境9.应激10.趋避冲突11.前摄抑制12.功能固着

简答题

简述知觉的特性。

简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6.简述情绪的功能。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章心理倾向

一、单选题

1.我们有时候说有些人能一目十行,有些人不能,这主要指个人的()的差异。

A.注意转移B.注意广度C.注意分配D.注意稳定性

2.在()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

3.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

4.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注意

5.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6.注意的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模型争论的焦点是()。

A.注意的资源分配B.过滤器的位置C.信息的加工方式D.刺激本身的特点

7.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恰当的理论是()。

A.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反应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

8.注意研究中所使用的双作业操作范式应遵循的原则是()。

A.互补原则B.对比原则C.加法原则D.减法原则

9.属于人类需要的有()。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D.以上都是

10..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的自然需要()。

A.饮食B.运动C.劳动D.睡眠

11.哪个心理学家提出需要层次论()。

A.杜威B.西蒙C.马斯洛D.巴蒲洛夫

12.在心理理论派别中,()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试图用刺激一

—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行为主义B.认知派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13.动机有哪些功能()。

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维持和调整功能D.以上都是

14.研究发现,()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A.低等B.中等C.高等D.不确定

15.按照S—R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A.需要B.动机C.强化D.以上都不是

16.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动机论()。

A.威纳B.阿特金森C.皮亚杰D.詹姆斯

、判断题

1.内容丰富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

2.人在睡眠时,意识状态是停止的。

()

3.注意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

4.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2.需要是个体活动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

3.需要转为动机不需要条件。

()

4.按照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

5.

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三、填空题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和。

2.根据注意产生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和

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4.需要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

5.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而非指活动本

身。

6.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

7.自然需要也称,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空气等多种需要。

8.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9.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

四、名词解释

1.注意2.有意后注意3.双耳分听4.需要5.动机6.诱因7.成就动机

五、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品质。

2.简述注意的功能

3.简述选择性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4.简述动机的功能。

5.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6.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

六、论述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第四章心理特征

一、单选题

1.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词的声音、节律和意义的灵敏性,对词不同语言功能的灵

敏性,它属()。

A.言语智力B.逻辑-数学智力C.自然主义智力D.空间智力

2.罗森兹韦格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这说明

了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A.产前环境B.早期经验C.家庭环境D.主观能动性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

4.智商的概念是由()把它首次引入智力测验的。

A.斯腾伯格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5.()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极其计算方法的是。

A.斯腾伯格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6.我们将参与在不同活动中的能力叫做(),抽象概括能力是其核心。

A.操作能力B.社交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

8•“性格决定命运“反映了人格的什么特性()。

A.独特性B.整体性C.复杂性D.功能性

9.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

A.动力理论B.类型理论C.特质理论D.五因素模型理论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

A.—个人的人格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B.—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

C.环境改变了,人的性格也不会发生变化

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11.()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

A.E型人格B.C型人格C.D型人格D.A型人格

12.下面那个测验属于自陈量表()

A.罗夏克墨迹测验B.主题统觉测验C.句子完成法D.艾森克人格问卷

13.下面那个不是人格的特性()。

A.独特性B.整体性C.复杂性D.统合性

14.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15•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16.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7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

智商的分布在整个人口中呈()。

A.常态分布B.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D.随机分布

、填空题

1.

比率智商的公式是

 

提出16种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所构成。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有

5.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

四种类型。

三、判断题

1.能力的概念中应该包括完成任务的努力程度等因素。

()

2.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

3.才能就是人们完成某种专业任务的特殊能力。

()

4.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

5.人的智力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

6.在心理学中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一概念。

()

7.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

10.具有非凡记忆力的个体称为天才。

()

四、名词解释

1.智力2.离差智商3.特殊能力4.人格5.气质6.投射法7.流体智力

五、简述题

1.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说。

3.简述人格的特征。

六、论述题

1.智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2.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3.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4.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单选题

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

3.

遵从

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

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

A.发展B.成熟C.社会化D.个性化

6.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

A.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B.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C.心理机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D.学习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到达均衡

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

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A.幼儿期B.青春期C.儿童期D.青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心理危机是()。

A.勤奋对自卑B.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C.热情对孤独D.诚实对欺骗

8.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施太伦B.高尔顿C.华生D.达尔文

1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达尔文B.华生C.霍尔D.高尔顿

12.用公式S—O—R表示学习的是()。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

习的。

2.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超我、、。

3.艾里克森认为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4.人一生中有两次生长高峰期,第一次是乳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

是。

5.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从“对人”

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三、判断题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

2.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

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

5.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

()

6.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认为是心理发展。

()

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

()

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

四、名词解释

1.图式2.同化3.最近发展区4.心理发展5.顺应6.亲社会行为7.反社会行为8.

利他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佛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2.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3.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六、论述题

1.请论述常见的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请论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请论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活动的启示。

4.请论述沙洛维的情绪智力内涵及情绪调节策略。

第六章学习心理

一、单选题

1.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的过程。

A.认知结构B.完形C.习惯D.联接

2.发现学习的提出者()。

A.布鲁纳B.斯金纳C.奥数贝尔D.加涅

3.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分为()。

A.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B.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C.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D.个体知识和社会知识

()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

注意B.学习积极性C.意志力D.需要

直角、钝角、锐角等概念之间的学习迁移,属于()。

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B.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判断题

所有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

()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

()

消退是一种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

名称解释

1.认知内驱力2.意义学习3.发现学习4.元认知5.学习迁移6.合作学习

简答题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