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课后练习题第一章.docx
《综合素质课后练习题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课后练习题第一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素质课后练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教育观
1.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B)。
A.主体性
B.全体性
C.发展性
¥
D.全面性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
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的是(C)
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
3.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教育是(A)
A.素质教育
B.愉快教育
C.生本教育
D.生存教育
4.刘老师正在上课,学生路路突然站起来,指出刘老师讲课中的错误,刘老师板着脸说:
“路路,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
”说完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下列对该教师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D)。
《
A.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B.漠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D.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观(儿童观)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其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指实现人的个性的(B)。
】
A.真正自由的发展
B.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C.有条件的自由发展
D.有条件的全面发展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B)。
C
A.与时俱进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实事求是
7.“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C)。
B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8.“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C)B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
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规律。
D
A.不平衡性
&
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0.“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D)。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12.“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说明学生是(B)。
A.具有生存权利的人
B.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C.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D.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观
1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14.教师积极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其(B)的职业角色。
#
A.“授业、解惑者”
B.“心理调节者”
C.“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D.“朋友、知己”
15.“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既不参加学生的活动,也不提供帮助或方法。
学生的典型反应为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在各方面都依赖教师,学生身上没有多大的创造性,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这体现了哪种教师的管理类型(B)。
》
A.强硬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民主管理型
D.依赖型
16.一般来说,教育的影响往往不能马上就显露出来,教师的劳动效果最终要在学生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7.新教师一般处于关注(C)阶段。
~
A.学生
B.情境
C.生存
D.课程
18.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D)
~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
…
陈老师上地理课时发现课代表王刚心不在焉,特别不耐烦。
于是他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了交流,他发现王刚已经掌握了课堂上的内容。
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对于陈老师的设想,学校表示非常支持,对王刚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
陈老师的工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给王刚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刚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
请结合材料,运用学生观的知识,评析陈老师的行为。
答:
陈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符合学生观的要求。
陈老师发现课代表王刚上课心不在焉,在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了交流之后发现王刚已经掌握了课堂上我内容。
陈老师提出大胆设想:
让王刚不随堂上课,节约时间,自己查资料、研究问题。
说明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陈老师设想的提出,让王刚获得的更优秀的成绩。
?
学习对王刚施行单科免修,让王刚有了自学的时间。
体检了学生观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陈老师发现课代表王刚上课心不在焉,在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了交流而不是批评,体现了在师生关系中应遵循民主平等的要求×
总之,我们应该遵循学生观
2.材料:
以下是一名老师的日记:
又到了3月5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
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行动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
主题班会设计如下:
【
第一步:
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
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
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种种学雷锋现象。
第四步:
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述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方法)。
第五步:
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
问题:
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评析一下上述老师的做法。
答:
老师的做法应该被提倡,遵循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学习要求每个班级为周围社区做一件好事。
“我”在班上召开了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体班会,体现了教育观中面向全体,不搞特殊化。
在主体班会中,找到一致办法,并给出班会设计,分别体现了教育观众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体学生手机雷锋动人事迹体现了教育观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分组讨论主动精神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教育观
1.【答案】B。
解析: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答案】C。
解析:
C项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应试教育中的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能废止,但若很好地改进考试制度,会有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
)
3.【答案】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原国家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内涵。
4.【答案】D。
解析:
题干中,刘老师对于指出错误的学生进行言语讽刺,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观(儿童观)
5.【答案】B。
解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6.【答案】C。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7.【答案】B。
解析: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8.【答案】B。
解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而关键期就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的。
题干中“狼孩”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9.【答案】D。
解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
“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
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10.【答案】D。
解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1.【答案】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教师观
12.【答案】A。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表现在: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没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因此,只有A项的表述正确。
13."
14.【答案】B。
解析:
“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又称为“心理保健者”角色、“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角色,题干所描述的就是教师做好这个角色应做的努力。
15.【答案】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放任自流型教师的管理现象。
16.【答案】D。
解析: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
17.【答案】C。
解析: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18.【答案】D。
解析:
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
陈老师上地理课时发现课代表王刚心不在焉,特别不耐烦。
于是他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
了交流,他发现王刚已经掌握了课堂上的内容。
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否让他不
…
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对于陈老师的设
想,学校表示非常支持,对王刚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
陈老师的工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
加重了:
给王刚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
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刚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
·
优胜奖。
问题:
请结合材料,运用学生观的知识,评析陈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做法比较恰当,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发展潜力的。
材料中,针对王刚上课心不在焉的情况,陈老师没有武断地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现、一味批评王刚。
而是耐心调查了解情况,给他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
材料中,对于王刚在地理方面的特殊才能,陈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别差异。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材料中,老师亲自指导王刚,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增强了他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促进他自主学习。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实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独立意义的人、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材料:
以下是一名老师的日记:
(
又到了3月5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
可我认为
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行动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
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
主题班会设计如下:
第一步:
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
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
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种种学雷锋现象。
第四步:
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述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方法)。
第五步:
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问题:
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评析一下上述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材料中老师的行为是合理的,符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值得学习。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材料中,老师根据要求,改变方式来教育学生,通过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材料中,老师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做一件好事的方式,而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分小组讨论。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再次,新课改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材料中。
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践行素质教育观的要求,积极采取新课改的理念和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