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700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docx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doc

贵州省国家矿产地概况

 

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矿产地1366处。

本次公示的是进入我厅数据库的部分,共计755处。

第一部分能源矿产地(煤炭)共331处;

第二部分黑色金属矿产地共151处,其中,铁矿128处,锰矿19处,钒矿4处;

第三部分有色金属矿产地共281处,其中,铜矿13处,铅矿47处,锌矿47处,铝土矿72处,镁矿(炼镁白云岩)8处,镍矿1处,钼矿4处,钨矿2处,锡矿2处,汞矿64处,锑矿21处;

第四部分贵重金属矿产地共36处,其中,金矿(岩金)30处,金矿(砂金)1处,银矿5处;

第五部分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地共56处,其中,铌钽矿1处,稀土矿(稀土氧化物)1处,锗矿3处,镓矿32处,铟矿4处,铼矿1处,镉矿4处,硒矿9处,镝矿1处;

第六部分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共66处,普通莹石16处,熔剂用灰岩15处,冶金用白云岩6处,冶金用砂岩5处,铸型用砂岩2处,冶金用脉石英1处,耐火粘土21处;

第七部分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共161处,硫铁矿63处,重晶石12处,电石用灰岩6处,化工用白云岩4处,化肥用砂岩3处,含钾用砂页岩7处,泥炭2处,碘矿(固体)5处,砷矿(矿物)4处,磷矿57处;

第八部分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产共281处,金刚石(原生矿)1处,压电水晶13处,熔炼水晶11处,光学水晶3处,石棉2处,石膏9处,方解石1处,玻璃用灰岩1处,水泥用灰岩77处,建筑石料用灰岩1处,饰面用灰岩21处,制灰用灰岩1处,玻璃用白云岩2处,玻璃用砂岩7处,水泥配料用砂岩21处,砖瓦用砂岩5处,陶瓷用砂岩2处,玻璃用脉石英1处,砖瓦用页岩8处,水泥配料用页岩8处,高岭土16处,陶瓷土16处,砖瓦用粘土11处,水泥配料用粘土47处,饰面用辉绿岩2处,饰面用花岗岩2处,饰面用大理岩2处。

贵州地理概况

一、政区概况

贵州简称“黔”或“贵”,建省时以首府贵州司得名。

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北纬24037'—29013',东经103026'--109035'。

东与湖南省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省、重庆市相联。

面积176167平方千米。

人口3903.7万人,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省份,省会贵阳。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上,是一个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和湘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山区。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km2,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11574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7%;珠江流域面积6042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3%。

贵州地貌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全省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类型多样,有石芽、石沟、溶斗、溶洞、溶蚀洼地、槽谷、伏流、涌泉、峡谷、石林、峰林、峰丛等,是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全省碳酸盐岩出露区面积占总面积61.9%。

耕地占土地资源的20.96%,林地和宜牧草山草坡分别占29.78%和23.09%,有宜林山国之称,为我国南方重要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30.8%,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境内有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药用植物3900多种,以杜仲、天麻、吴萸、石斛、黄连最著名,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还有刺梨、猕猴桃等高维C植物以及木耳、香菇等高蛋白植物。

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黑颈鹤等。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矿产76种,汞和富磷矿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铝土、锰、锑、稀土、金、重晶石、白云岩、石灰岩、砂岩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贵州辖境春秋战国时期为夜郎、且兰国地。

秦属黔中郡和夜郎国。

西汉起置牁牂郡,历属东汉、三国蜀汉、西晋、东晋。

南朝宋兼置夜郎郡。

唐置矩、播、夷、费等州,初属江南道,后属黔中道。

五代十国分属楚国及昆明等部。

宋置矩州等,属夔州路。

元置顺元、播州等宣抚司,分属四川、云南、湖广3行中书省。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析湖广、四川2承宣布政使司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省会贵州司(后改贵阳府)。

清康熙间改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贵州省,贵州省名由此确立。

至康熙、雍正间,废水西宣慰司,置黔西、平远、大定三府,同时划云南省乌撒府(威宁府)、四川省遵义府和湖广镇远、偏桥、平溪、清浪、五开、铜鼓六卫及天柱县、广西荔波县及西北部南盘江、红水河北岸地入贵州,划贵州永宁县归四川,今贵州疆界由此确定。

1913年废府、州、厅,全省分置79县。

1914年设置黔中(治贵阳)、黔西(先治安顺后迁毕节)、黔东(先治平越即今福泉,后迁镇远)三道,统辖各县。

1920----1923年先后裁撤三道。

1935年设置11行政督察区,至1937年撤并为5行政督察区(镇远、独山、兴仁、毕节、遵义),以序号命名。

1943年增置铜仁督察区。

1949年废督察区,全省分置贵阳市及贵阳(后改贵定)、安顺、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后改都匀)、兴仁(后改兴义)等8个专区。

1950年析遵义县设遵义市。

1955年遵义市升为地级市,同年,各县民族自治区均改称自治县。

1956年,撤销镇远、都匀、贵定、兴义4专区,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析置安顺、都匀2市,遵义市复为县级市,撤并遵义等26县。

1965年恢复兴义专区。

1970年析安顺、毕节、兴义3个专区地置六盘水地区,并将各专区改为地区。

1978年,撤销六盘水地区改置六盘水市。

1982年,撤销兴义地区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撤销水城特区,分别设立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水城县。

1990年安顺县并入安顺市,赤水县改赤水市。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8县、2自治县划归升为地级市的遵义市。

1999年盘县特区改为盘县,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至红果镇。

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置地级安顺市,撤销原县级安顺市设置西秀区。

现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自治州,毕节、铜仁2个地区,9个县级市、10个市辖区、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

省会贵阳市。

二、贵州地势

省境为贵州高原主体部分,隆起在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约占89%,11%为丘陵河谷盆地。

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全省按地貌形态可分为黔西高原山地、黔西南山原丘陵、黔中山原丘陵、黔南山地、黔北山地和黔东低山丘陵六地形区。

以高原山地为主要特征。

地表岩溶地貌广布,极度崎岖破碎,有“地无三尺平”之说。

西部是山地高原,海拔1200~2200米,乌蒙山区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是全省最高峰。

中南部是岩溶地貌广布、岭谷崎岖的山地高原,海拔1100~1500米的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北部为大娄山、武陵山等山构成的黔北山地,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494米,已被联合国列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单。

省境中南部错落着河谷平坝,较大的有都匀、凯里、贵阳、安顺等。

喀斯特发育的峰林、峰丛、槽谷、漏斗、伏流、洞穴广布各地,为我国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为全省最低处。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但气候的多样性明显。

因海拔高,纬度低,地处亚热带东亚大陆,是比较著名的季风区;又因地处庞大的青藏高原东侧,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海拔高差大,造成气候的复杂多样,省境中部气候温和,南北冷暖各异,山地与河谷气温悬殊,降雨情况也有较大不同,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三、贵州气候

(一)贵州气候资源概况

贵州位于我国亚热带西部,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内,西半部处于无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境内中部隆起,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逐渐降低,横亘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加以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致使地形地势甚为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在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却特别明显。

冬半年由于北有秦巴山系阻挡,南下冷空气多半绕道两湖盆地由偏东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形成静止锋,西部威宁、盘县一带经常处于锋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气,省之中部、东部正好处于锋后,故冬季多连阴雨天气。

夏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东部连晴干旱,而西部却暴雨频繁。

在副热带高压北跳的同时,雨带也随之北移,此时省内旱涝交替发生。

全省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无霜期240~300天。

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毫米,阴雨天多,日照少,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历史上曾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多云寡照、湿度较大、降雨日数多、季风气候明显、无霜期长、垂直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

从光能资源来看,省内大部分地区的云量均在8成左右,日照百分率在25~35%之间,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使年太阳总辐射只有3349~3767兆焦耳/平方米,在全国属光能低值区,但在4~9月集中了全年70%以上的日照和太阳辐射,所以基本上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求。

从热量资源来看,除西北高寒地区较差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0~18.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4.0~10.0℃,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0℃以上,≥10℃,积温4000~6000℃,持续日数长达220~300天。

从水分资源来看,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4~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由于季风的不稳定(进退的迟早、强弱),使贵州的气候复杂,天气多变,以至两旱(春旱、夏旱)、两寒(倒春寒、秋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对省的农业生产危害很大。

(二)气候带划分

贵州气候带的划分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四个类型。

南亚热带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的罗甸、望谟及北部的赤水等低热河谷。

≥10℃积温大于6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0℃;年极端最低气温大于-5℃。

中亚热带主要分布于≥10℃积温4500-6000℃;最冷月平均气温4-10℃;年极端最低气温-10--5℃。

北亚热带主要分布于≥10℃积温3500-4500℃;最冷月平均气温2-4℃;年极端最低气温-20--10℃。

暖温带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及梵净山、雷公山等山区。

≥10℃积温小于3500℃;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2℃;年极端最低气温小于-20℃。

(三)贵州气候资源的分布

光能资源太阳总辐射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总辐射在3349~3767兆焦耳/平方米,东北部的道真、务川及贵定、锦屏等地不足3349兆焦耳/平方米,与四川盆地同为我国太阳总辐射最少的地区,只及全国年太阳总辐射最丰富的西藏、柴达木盆地的30~50%。

省内只是在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地区的少数县份可达4186~4605兆焦耳/平方米,这仅仅与长江中下游和两广地区大致相等,与同纬度的邻近地区相比,主要少在冬半年。

年日照时数:

省内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小时。

西部最多,达到1800小时,东北部最少,只有1050小时,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贵州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还不到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一半,也比同纬度的省份少30%~40%。

年日照百分率,全省大部分地区在25%~35%,西部、西南部可达35%~40%,其中威宁最高为41%,大娄山以北只有24%。

日照的年变化:

冬季除威宁、盘县高达318.3~434.9小时外,中部、南部及东南部只有150~300小时,在北部的遵义、正安、道真一带日照特少,仅100~110小时,这一带日照百分率只有10%~11%。

春季的日照西部多,东部少。

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