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704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一、总体情况

今年我市参加中考的学生37100人,比去年多317人。

全市平均72.3分,及格率59.2,优秀率2.23,最高分106,试题总体难度系数为0.6。

市区平均分75.01分,及格率67.1,优秀率4.05。

考生分数集中在80—85分之间,其次为75—80分之间,反映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试卷基本情况

(一)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共27题,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2题,共24分,占20%;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5题,共96分,占80%。

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占10%;古诗文阅读16分,占13.3%;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0分,占8.3%;书写和综合性学习11分,占9.2%;现代文阅读21分,占17.5%,作文50分,占41.7%。

从题型和分值分布看,与《市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的要求相符。

(二)考查内容分布(表二)

题号

分值

知识考点

1

2

语音辨析

2

2

字形辨析

3

2

词语运用

4

2

病句辨析

5

2

句子排序

6

2

文学文化常识

7

2

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8

2

说明文的文意理解及信息筛选

9

2

说明方法的判断

10

2

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11

2

理解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2

2

分析文意(内容理解、主旨情感、写作手法)

13

2

翻译句子

14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

15

2

鉴赏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16

3

比较分析作品情感表达的特色

17

(1)

7

古诗文背诵默写

17

(2)

3

课外阅读积累

18

5

汉字书写

19

3

高度概括材料内容

20

3

整合材料重要的信息

21

2

概括故事情节

22

2

分析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3

3

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24

3

文意理解,分析人物

25

2

标题的含义

26

3

文章主旨和写作技巧

27

50

展开想象,完成命题作文

三、考生答卷情况

(一)考试结果统计

1.客观题平均分和难度情况(表三)

客观题(1—12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赋分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平均分

1.65

1.83

1.54

1.66

1.35

1.23

0.71

1.78

0.84

1.46

1.74

0.73

难度

0.83

0.92

0.77

0.83

0.68

0.61

0.35

0.89

0.42

0.73

0.87

0.37

A

82.52%

2.14%

2.78%

6.82%

2.59%

61.38%

35.42%

4.09%

41.97%

6.53%

86.93%

16.25%

B

9.45%

3.92%

8.63%

82.80%

3.30%

16.83%

9.68%

3.38%

40.57%

72.81%

2.36%

27.26%

C

3.96%

2.30%

76.77%

7.82%

67.56%

8.74%

13.30%

3.20%

14.73%

9.38%

2.08%

19.37%

D

3.95%

91.57%

11.70%

2.47%

26.40%

12.84%

41.40%

89.24%

2.49%

11.02%

8.48%

36.75%

2.主观题平均分和难度情况(表四)

主观题(13—27)

题号

13-14

15-16

17

18

19-20

21-22

23-24

25-26

27

赋分

5

5

10

5

6

4

6

5

50

平均分

2.29

0.95

5.43

2.17

3.18

2.33

1.14

1.96

36.32

难度系数

0.46

0.19

0.54

0.43

0.53

0.58

0.19

0.39

0.73

预估难度

0.63

0.425

0.55

0.55

0.65

0.625

0.5

0.525

0.75

3.各题得分情况一览表(表五)

题号

标准差

区分度

最高分

最低分

满分率

零分率

得分率

1

0.76

0.44

2

0

82.52%

17.48%

82.50%

2

0.56

0.25

2

0

91.57%

8.43%

91.50%

3

0.84

0.45

2

0

76.77%

23.23%

77.00%

4

0.75

0.41

2

0

82.80%

17.20%

83.00%

5

0.94

0.3

2

0

67.56%

32.44%

67.50%

6

0.97

0.64

2

0

61.38%

38.62%

61.50%

7

0.96

0.22

2

0

35.42%

64.58%

35.50%

8

0.62

0.25

2

0

89.24%

10.76%

89.00%

9

0.99

0.05

2

0

41.97%

58.03%

42.00%

10

0.89

0.65

2

0

72.81%

27.19%

73.00%

11

0.67

0.28

2

0

86.93%

13.07%

87.00%

12

0.96

0.42

2

0

36.75%

63.25%

36.50%

13-14

1.44

0.57

5

0

2.73%

12.61%

45.80%

15-16

0.92

0.35

4

0

0.00%

38.35%

19.00%

17

2.77

0.59

10

0

3.43%

9.23%

54.30%

18

0.71

0.21

5

0

0.23%

0.29%

43.40%

19-20

1.11

0.21

6

0

0.14%

3.05%

53.00%

21-22

1.03

0.42

4

0

9.06%

6.15%

58.25%

23-24

0.86

0.23

5.5

0

0.00%

16.53%

19.00%

25-26

1.38

0.4

5

0

1.83%

17.12%

39.20%

27

6.28

0.2

50

0

0.00%

0.51%

72.64%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大体是均衡发展的。

得分率最低的是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其次是文言文和小阅读的选择题、书写题、文言文阅读题,这再一次说明了只要涉及到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学生都是比较弱的。

如何在平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试题评述和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大类:

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试题评述:

题目设计侧重在识记和理解的层面,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其中包括字的音和形、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考点,分布较为合理。

(2)答题分析:

这部分设题及考查效果较理想,总体得分情况较好,得分率比较高。

第1题考查常用字读音,得分率83%,第2题考查字形,得分率92%,这两题所考字词皆来自课本,出错点比较明显,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如“冗长”“偌大”中“冗”和“偌”的读音都是因平日易读错而强调较多的字音,“藤蔓”“才疏学浅”中的“蔓”和“疏”更是容易根据词义辨析字形,所以大多数学生能正确选择。

第3题考查成语运用,得分率有77%,所选词语“万紫千红”“茅塞顿开”“大相径庭”“如诉如泣”皆出自课下注释,平常的阅读和练习中都有出现。

学生对于词语意义的识记,要与第一、二题的字音字形的识记有所区别,重在词语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4题考查病句辨析,得分率83%,学生对病句的常见错误类型掌握较好,运用熟练,故此题得分率较高。

第5题考查句子排序,在理解整段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更要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得分率68%,答错的同学当中26%的丢分都在误判了整段文字的总结句。

第6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得分率61%,是六道基础题中,丢分最多的一题。

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记忆不准确或常识混淆不清。

六道题的得分率77.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76接近。

2.第二大类:

古诗文阅读

第一块:

文言文阅读

(1)试题评述:

今年的阅读材料为课内外文段的对比阅读,课内语段考查了《富贵不能淫》,课外语段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的能力。

客观题三题。

第10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四个选项中,一句出自课外,一句出自课内选文,两句出自学过的课文,学生得分率73%。

第11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四个选项中,两句出自课外,两句出自课内选文,学生得分率87%。

总体来说,较实词的积累,虚词的用法难度更大,学生对实词的识记和迁移能力掌握较好。

第12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其中包括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文段内容和把握主旨情感。

学生得分率37%,是客观题中丢分最严重的,四个选项的选择都比较平均,可见学生出现了不同考点的知识缺漏,综合能力较弱。

三道题的得分率46%,低于预估的难度系数0.63。

主观题两题。

第13题考查句子翻译,出自课外语段,“孰”和“再”是翻译的重点。

第14题考查文意理解,要求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分析人物。

两题的得分率65.7%,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相吻合。

(2)答题分析:

第13题文言文翻译,从试卷整体上看,学生逐字落实翻译的意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因为是课外语段阅读,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的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

如“再”和“孰”的解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出现过。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为“第二次”的意思,迁移到课外翻译的句子“南面再拜就死”中“再”含有“两次”之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句式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迁移到课外翻译的句子“孰为南北”中含有“哪里”的选择之意,即“哪里是南,哪里是北”。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忽视了“再”的解释,或是将“孰”译为“谁”“什么”而丢分。

另外,学生结合语境翻译句子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如不少学生将“市人”误翻译为“商人”,结合上下句理解“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不难理解“市”翻译为“市场、集市”是对的。

第14题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出题者的意图是注重正能量的引导,考察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答题时需先读懂甲文,从中提取“大丈夫”的信息,然后在乙文中分析归纳出文天祥的言行、事件,从哪个方面体现了“大丈夫”的品质。

出题者着重考察的是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答题。

学生答题中出现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结合乙文的材料来作答。

因为之前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对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较为熟悉,所以答题时直接联系诗歌来作答,如很多学生都答“文天祥面对金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忠于祖国,带领人民积极抗金,被俘虏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种舍生取义就是大丈夫’”,答案并不是从乙文文天祥的事件中提炼出来的,不联系选文提取信息,因而丢分。

另外,学生在答此题时呈现的另一问题是思维不够严谨,理想的答题思路是先回答“大丈夫”的观点是什么,再结合文中材料举例论证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但学生往往忽略了第一点“大丈夫”的观点,没有作答而丢分。

可见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块:

古诗词鉴赏

(1)试题评述:

今年的鉴赏材料为课内外古诗词的对比阅读,课内古诗考查了杜牧的《泊秦淮》,课外所选古诗为刘禹锡的《乌衣巷》。

古诗鉴赏题型设计注重对诗歌背景、内容、情感、技巧方面的全面考查,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

第15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歌《泊秦淮》诗意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和主题理解杜牧“寻常处见深刻”的写作特色。

第16题就诗歌的艺术手法设置考点,对比课内外两首诗歌,比较分析情感“含蓄”的不同特色。

古诗词鉴赏两题的得分率19%,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43有一定差距。

(2)答题分析:

第15题出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读懂“寻常处见深刻”的意思,在杜牧《泊秦淮》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于是把握核心词“寻常”和“深刻”成了解题的关键。

杜牧笔下人人都能看到的“寻常”是秦淮河一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景象,学生结合诗句诗歌的内容就能把这个寻常的景象概括出来。

但很多学生丢掉这一分就因为没有结合诗歌内容,只是空泛回答“景色平常”。

杜牧笔下别人没有的“深刻”就是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答出“忧愤”,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批判愤慨”。

这种寻常中表现深刻的手法,正是杜牧“曲笔”的运用,借“商女”“后庭花”抒发情感,突出诗歌主题。

如果学生能将题目进行如此变型,得全分并不难。

可惜不少学生只是机械记背之前诗词鉴赏训练的题目,如把对“犹”字的赏析题答案盲目往上套,误答成了“炼字”题。

这是我们教师在教诗歌时要思考的,诗歌不是为了“考”而“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这是我们要不断反思总结的。

第16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比较分析课内外两首诗歌“含蓄”情感表达的不同。

审题清晰的同学会明白需要找的是两首诗歌的不同,在“含蓄情感”的相同之中找各自表达的特色。

但仍有学生不认真读题,惯性思维,比较就是找异同,因而写出了“相同之处”的无效答案。

此题的作答要点,首先要就“含蓄”的不同程度进行比较。

同是“含蓄”,但杜牧这首《泊秦淮》相较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更为直白;刘诗显得更为含蓄。

这个得分点没有学生能想到。

接下来分别结合两首诗歌的主旨、写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特点,杜诗和刘诗各占一分。

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泊秦淮》的主旨去分析作者的情感;但对课外诗歌《乌衣巷》的把握却不到位。

因为刘禹锡擅长用典故,这对学生语文积累的要求很高,若是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从字面是读不出刘禹锡诗歌中流露的世事变迁之感的,更别提理解作者暗藏其中的对“乌衣巷”所代表的东晋权贵的嘲讽和警告了。

这本是对学生知识积累和诗歌感悟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拉开学生层次的难题,学生得分低也在所难免。

但留给老师思考的问题很多,古诗鉴赏究竟怎么“赏”,打破学生学古诗词的印象不是“背”就是“套”的应试模式,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的古诗词,用心用情去体会、感悟诗歌的魅力。

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反思和实践。

3.第三大类:

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

(1)试题评述:

第17题的第

(1)小题是诗文默写,考查的内容全部来自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难度不大,主要检验学生平时积累和做题的细心程度;第

(2)小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的情况。

一是以上下句默写的形式对课外名句积累进行考查;一是考查名著阅读。

其中对名著的考查更具体详细,能够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名著,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题的得分率54%,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5基本吻合。

(2)答题分析:

(1)小题课内的诗文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字。

一是会背不会写,形似字弄混淆。

如将“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字错写成“莲”,“烽火连三月”的“烽”错写成“锋”,“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沧”字错写成“苍”等;二是不理解意思的生硬记忆,将诗句默错。

如“却话巴山夜雨时”写成“却话巴山夜雨池”,“烽火连三月”写成“烽火连三夜”等;三是因为书写不规范或是写连笔。

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中“君”字看似简单,但不少学生书写不规范,中间那一横不出头,“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直”字中间是三横、两横看不清;四是字迹过于潦草,无法辨识而失分。

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中“潇”字究竟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模糊不清。

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只要动笔写字,就要强调规范。

诗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书写正确的汉字。

(2)小题课外阅读积累中名著题出错较多。

课外名句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了,学生默写情况较好。

名著阅读出自《水浒传》打虎的片段,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的就想到“武松打虎”,第一个空填错了,第二个空自然也就没有分了。

其实仔细阅读文本,里面提供的打虎细节对正确判断是很有帮助的。

文中“手起刀落”的细节,写明了打虎的武器是“刀”,而武松打虎用的是“哨棒”,可见这里打虎的是“李逵”。

武松打虎为的是活命,若是如此,考“打虎的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了;李逵杀虎的原因是母亲为虎所害,他要为母报仇,这个原因是要看过原著的才能了解了,这也就是考题的用意。

如此推究一番,也能在“武松”和“李逵”之间作出判断。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能想到“李逵”,可惜把“逵”字写错丢分。

可见,认真阅读原著、关注细节、用心书写,一道名著题不单是积累,更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4.第四大类:

书写

(1)试题评述:

第18题考查书写能力,只能用“正楷”字书写,不可用其他字体。

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道题得分率4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5小有差距。

(2)答题分析:

书写题是从去年中考开始设置的,看得出来,老师和学生们对此都有所重视。

但从书写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受过规范的书写训练,没有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无论笔画、结构还是章法都达不到硬笔书写的要求,无法感受书法的美感。

书写笔画不工整、不规范,整体结字更谈不上美观、流畅、大方。

具体表现在书写没有笔锋,没有提按轻重之分,字在格子中大小比例不合理,书写出格,东倒西歪的现象很多,字的间架结构不当,部分学生的书写非常马虎潦草,甚至有错别字的现象。

如字抄写错误,将“箫”写成“萧”,“社”写成“色”;审题不仔细,有抄写成下一题的材料内容;涂改圈划,卷面不整洁,少数学生用铅笔先写一遍,然后再用水性笔描一遍;字迹模糊、字排列不整齐,甚至出现放弃书写的空白卷。

基于上述现象,老师在平日要让学生端正写字的态度,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下笔写字就要避免心气浮躁、书写潦草和乱涂乱改的现象。

平时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如教会学生借助田字格里横中线与竖中线的关系来定位书写,培养“天”“地”的空间概念,督促学生多临帖。

5.第五大类:

综合性学习

(1)试题评述:

综合性学习的两道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这对学生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和技巧表达等综合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这道题得分率5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小有差距。

(2)答题分析:

(1)小题要求写“一句话新闻”,有字数限定(超过字数要扣0.5—1分)。

这是要求学生高度概括材料内容,信息概括既要全面,又必须在规定的字数内。

大部分学生丢分都是因为信息概括不全,只答了部分信息,如只答“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或者只答“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再或者只答“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等;有部分学生阅读材料不认真导致出现明显错误,如答成“我国发射天宫二号进入太空”;也有少部分学生只写一个词“天宫一号”或“神州一号”做标题,没认真读懂题干中写“一句话”新闻的要求。

(2)小题要求从材料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考查的是“信息整合”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整合”不等同于“概括”,更不是材料要点的摘抄和罗列,完全摘抄原文是要扣分的。

学生丢分的原因大都是信息点不全,三个点只写出两点或一点,如“中国航天技术深受世界关注,外国媒体对此事反应强烈”这个信息点,绝大多数学生整合不出来。

其实认真阅读材料二,材料中第一句话“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此事的反应”就是对下面英国、西班牙、新加坡、韩国等媒体具体反应的高度概括,整合信息,只需要答出“反应怎么样”即可。

还有一种丢分的情况是因为答题的信息点重复,如有学生答案中第一点是西班牙埃菲社的报道,报道中提到了“为空间站的建设夯实基础”,第二点是韩联社报道中“为建成空间站目标奠定良好基础”,这两点是重复的,可见学生并没有将材料的信息点进行筛选整合,只是罗列或是概括信息点罢了。

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内容面广,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种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一蹴而就的应试训练,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丰厚的知识底蕴,在考场上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6.第六大类:

现代文阅读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一篇说明文,一篇记叙文,体现了语文命题稳中求变的原则。

第一块:

说明文

(1)试题评述:

阅读材料《保护湿地》,事理说明文,考查的内容都是说明文的常规考点。

(2)答题分析:

第7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划分,得分率35%,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有较大差距,选错的学生答案大都集中在最后一个选项上。

选择题要找到做题的突破口,第三段是总说目前我国湿地面临着各种威胁,紧接着后面4、5两段是具体说威胁的表现,可见3、4、5三段是不可分开的,排除法就能很快选出答案。

第8题考查的是文意理解及信息的筛选,得分率89%,高于预估的难度系数0.7,说明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

四个选项都是文本中存在的信息,前三个选项提到的都是“威胁”,筛选信息后,只有最后一个选项答的是湿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第9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得分率42%,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75有较大差距。

学生弄混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这也是说明方法判断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只要记住,两种说明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描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何判断事物的本质特征呢?

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个判断的小技巧。

若是本质特征,反过来说法也成立的,那就是下定义。

反过来说法不成立的,那就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只能是作诠释。

例如选项中“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等美誉”这个句子,究竟是下定义还是作诠释呢?

反过来说,“地球上享有‘生命的摇篮’等美誉的,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很明显,这样的独特生态系统并非只有湿地,那只不过是湿地的一个特征,反过来说法不成立,于是就能判断,这句话使用的就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老师平日里要加强小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养成阅读议论文或说明文小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第二块;记叙文

(1)试题评述:

阅读材料《第二次考试》,是其他版本教材上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样大胆的选材充分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

无论是哪篇文章,也不管出自课内还是课外,都是阅读的材料,能够落实考点。

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抓住文章主旨,把握“陈伊玲”这一形象的品格;并且注意了语言的表达。

六道题看似常规题,但仔细琢磨,题目灵活变通。

第21、22题考查“情节概括”和写作手法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赋4分,平均2.33分,难度0.58,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25小有差距。

第23、24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从文意理解中分析人物”,赋6分,平均1.14分,难度0.19,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差距较大,这也是全卷中最难的试题。

第25、26题考查“标题含义”和“结合主旨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赋5分,平均1.96分,难度0.39,与预估难度系数0.525差距较大,这也是试卷中的一个难点。

(2)答题分析:

第21题梳理故事情节,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信息的概括能力。

题干给出了“初试艺惊四座”第一个情节,第二个情节依葫芦画瓢,仿写出复试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