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496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docx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解析版)

专题10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一:

从新思潮的萌发到维新思想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

《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3.(2019年山东聊城高三阶段性检测)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

《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A.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B.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C.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

【答案】D

【解析】“上谕”等放在前面意在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为变法减少阻力,D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上传下达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而非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B不符合题意,排除;C自身说法正确,但不能解释为何这样排版,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9年云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模拟)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材料表明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旨在

A.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寻求实业强国之道

D.培养维护统治之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可以看出,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并不是改革传统教育体制,A错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手段,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寻求实业强国之道不符合材料中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C错误。

5.(2019江苏卷,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

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

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

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意趣:

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2分)

影响:

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分)

(2)略。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

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

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

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3.(2019浙江选考,10,2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

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

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

“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4.(2019天津卷,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题意。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

5.(2019年湖北武汉高三调研)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

考点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2019年湖北高三调研)在同盟会筹备会上讨论这个组织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用“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建议。

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辛亥革命不以反满为目标

B.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

C.辛亥革命以反封建为宗旨

D.辛亥革命要铲除一切专制因素

【答案】C

【解析】材料”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强调民主革命不仅要推翻清王朝,而且要铲除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且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B项错误;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年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

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

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A项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D项排除。

3.(2019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意在

A.进行土地革命,走苏俄式社会发展道路

B.扶助农工,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严重束缚

C.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生产资料平均分配

D.平均地权,把民生与民主革命紧密地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思想,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中,“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这样就把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民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够动员最广大的人民参加革命,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体现了孙中山的扶助农工的思想,故选D项。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走苏俄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故排除A项;封建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被推翻的,故B项错误;生产资料的平均分配不符合孙中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故排除C项。

4.(2019年江苏省四校高三第二学期联考)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

“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

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

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这一论述

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

B.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依靠力量

C.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

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的弊端,A项排除。

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

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新三民主义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5.(2019年江苏南京师届高三5月模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1920年10月3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致函孙中山,表示坚信中国人民“将会走上与帝国主义的世界性压迫进行斗争的道路”,希望建立贸易关系和相互友好合作。

随后孙中山与苏俄越走越近,思想上也完成了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

在著名的《孙越宣言》中,两国达成了反对世界列强进行民族压迫等一系列的共识。

在孙中山的文章著作和讲话中,都能体现出那种昂扬向上的国际主义般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与世界各民族并驾齐驱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材料三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

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

说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应该提倡世界主义。

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

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

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1924年《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背景以及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并说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答案】

(1)变化:

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

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创建,其民族主义思想以“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

(2)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和影响;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实践活动: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3)内涵:

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强调自求解放。

关系: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4)特点:

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

【解析】

(1)根据“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得出,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

根据“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得出,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创建,其民族主义思想以“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

(2)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和影响以及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等方面分析总结。

实践活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活动主要有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等。

(3)内涵,根据“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得出,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强调自求解放。

关系,根据“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4)根据“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得出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根据“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得出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

考点四:

毛泽东思想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

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2.(2019年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新民主主义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知,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即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在此期间的理论成果是1949年6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故A项正确。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是1928年10月写成,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论》是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现在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9年湖北仙桃中学高考模拟)1927年,毛泽东在新湖南省委会议上说:

“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不够,必须有军事的帮助;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护卫也是自欺。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

”毛泽东意在

A.必须加强党的武装领导权

B.应暂时放弃农民运动

C.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D.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答案】A

【解析】由1927年毛泽东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和党的重点应该是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故A项正确。

毛泽东强调的是武装斗争,但也提到了农民力量,B项与题意和史实均不符;材料中没有专门提及土地革命,C项说法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符合;D项符合史实,但革命低潮只是背景,并不符合毛泽东讲话的主旨。

4.(2019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考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

通过这一调查,毛泽东

A.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C.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D.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6年”,并结合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可得出这主要是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是对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经验的总结,故D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以矛盾的处理,排除B;这一调查主要是要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排除C。

5.(2019年辽宁盘锦市高三开学考试)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

“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

”毛泽东的该主张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可知,毛泽东主张全面抗战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可以并存与合作,这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答案为B项;二者是求同存异,并非是回归,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始终存在,无法消除,排除C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考点五: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019浙江选考,15,2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C项符合题意。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A项排除。

中共十四大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B项排除。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D项排除。

2.(2019年北京海淀区质测)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