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38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docx

钢烟囱设计中横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

钢烟囱设计中橫风向风振效应的控防

摘 要: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对自立式钢烟囱的橫风向风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钢烟囱橫风向风振的区域和振动规律,并提出解决烟囱晃动的方法。

关键词:

钢烟囱; 橫风向风振;设计; 控制

钢烟囱上有风荷载作用时,会在烟囱两侧背后产生交替的漩涡,且将由一侧然后向另一侧交替脱落,形成卡门涡列,卡门涡列的发生会使建筑物表面的压力呈周期性变化,作用方向与风向垂直,称为横风向风振,振动伴随着漩涡的出现而产生强迫振动,一旦振动增强,又会有由振动控制的涡流发生,结构发生剧烈共振,表现出自激振动的特性。

钢烟囱发生横风向风振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生,特别是烟囱刚度较小时,临界风速一般小于设计的最大风速,因此,临界风速出现的概率较大,一旦临界风速出现,涡流脱落的频率与烟囱的自振频率相同,烟囱就会发生横风向共振。

橫风向风振带来的危害很大:

1)由风振产生的惯性力在结构中引起附加应力;2)由于风振反应发生的频度较高,有可能使结构产生疲劳效应。

1 横风向风振的相关公式

根据GB 50051—2013《烟囱设计规范》,对于直立式钢烟囱,当其坡度小于或等于2%时,应根据雷诺系数的不同情况进行橫风向风振验算:

Re=69 000vd

(1a)

(1b)

(1c)

式中:

vcr,j为第j振型临界风速, m/s;vH为烟囱顶部H处风速, m/s;v为计算高度处风速,m/s,计算烟囱筒身风振时可取v=vcr,j;d为圆形杆件外径,计算烟囱筒身时,可取烟囱2/3高度处外径;St为斯托罗哈数,根据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可取0.2;Ti为结构或杆件的第j振型自振周期, s;uH为烟囱顶部H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w0为基本风压, kPa。

根据GB 50051—2001《烟囱设计规范》,等截面自立式钢烟囱自振周期:

(2)

式中:

Ti为第i振型的周期, s; H为烟囱总高; Et为在温度作用下的钢材弹性模量, kN/m2; I为筒身下端截面惯性矩, m4;g为重力加速度, 取9.8 m/s2;W为筒身底部单位长度重量, kN/m;C1为与振型有关的系数:

第1振型取3.515,第2振型取22.034,第3振型取61.701。

对橫风向共振响应等效风荷载的计算按式(3):

(3a)

(3b)

其中 

式中:

ξj为第j振型结构阻尼比;wczj为橫风向共振响应等效风荷载, kN/m2;H为烟囱高度, m;H1为橫风向共振范围起点高度, m;H2为橫风向共振范围终点高度, m;φzj为在z高度处结构的j振型系数;λj(Hi/H)为j振型系数。

2 橫风向风振的判定条件

对烟囱这种圆形截面的结构,应按不同的雷诺系数Re的情况进行橫风向风振的校核。

当Re≥3.5×106,且1.2vH>vcr,j时,应验算其共振响应。

由式(3)可得:

越高大的烟囱其顶部风速越大,越容易满足1.2vH>vcr,j的条件;越低矮的烟囱,其自振周期小,更容易满足Re≥3.5×106的条件;是否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发生橫风向风振,受到较多参数的影响,并不存在能够快速判断的简单规律,需要针对不同工程计算。

3 橫风向风振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

假设基本风压为0.4 kPa,地面粗糙度为B类,有一根直径为3 m、厚度为12 mm的钢烟囱,烟囱高度由低到高逐渐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橫风向风振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计算,不同高度对应的整体弯矩值见表1。

由表1可知:

橫风向风振的发生高度为34~50 m,此范围外的均不发生共振,在高度刚刚进入共振区域后,共振对烟囱产生的整体弯矩迅速达到最大值,接近5 000 kN\5m,烟囱高度继续升高,弯矩值逐渐降低,到达44 m后,弯矩迅速减小。

表1为风压0.4 kPa下,直径 3 m的钢烟囱在不同高度时第1振型时底部弯矩值统计情况。

通过表1数据可知:

在钢烟囱设计过程中,直径为定值的条件下,烟囱的总高度只要避开产生共振的高度,橫风向风振就不会发生。

计算过程中,H<>vH>vcr,j的条件不能满足;H>50 m,Re≥3.5×106的条件不能满足,因此在烟囱较高或较低的时候,均可以避开橫风向风振。

烟囱高度从34 m开始,随着烟囱高度升高,烟囱开始进入橫风向风振范围,此时,其共振起始高度H1和终止高度H2均较低,高度继续升高,共振终止高度H2迅速提高至烟囱顶部,烟囱的锁住区高度ΔH=H1-H2增加很快,而且增加的量均在烟囱处,弯矩快速增大;随着烟囱的高度的升高,共振起始高度H1也开始快速上升,整体弯矩逐渐下降,直至H1计算值到达烟囱顶部,烟囱避开共振区域。

表1 风压为0.4 kPa时3 m直径钢烟囱的底部弯矩值

高度/m弯矩/(kN\5m)高度/m弯矩/(kN\5m)340.0443249.7363159.646494.5384955.04858.5403988.4508.4423343.5520.0

当风压为0.8 kPa时, 3 m直径钢烟囱在不同高度时的第1振型时底部弯矩值,见表2。

表2 风压为0.8 kPa时3 m直径钢烟囱的底部弯矩值

高度/m弯矩/(kN\5m)高度/m弯矩/(kN\5m)280.040842.33042.04227.1327098.8442.4344462.2460.6364518.3480.0383668.8

表2表明: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基本风压由0.4 kPa改为0.8 kPa,数值增大2倍增长,烟囱的底部弯矩增大,但是经过观察表1、表2的规律不太一致,表现为:

其弯矩并没有保持2倍,而且发生最大弯矩的烟囱高度也是不一致的,经分析,风压的增加提高了烟囱顶部的风速,因而改变了H1和H2的位置,同时改变锁定区范围,风压的改变对橫风向风振计算中的各项参数有所影响。

假定基本条件不变,当风压为0.4 kPa,烟囱的高度为60 m时,直径由小变大:

3.3~3.9 m的过程中,底部整体弯矩缓慢增长;3.9~4.2 m加速增加;4.2 m往后弯矩平缓发展后继续增长。

不同直径钢烟囱在第1振型时的底部弯矩值,如表3所示。

当选择的烟囱直径较大,横风向振产生的弯矩也较大。

烟囱高度一定且直径较小时,临界风速的起始点高度H1和终止点高度H2均很低,低处振型系数小,整体弯矩较小;直径增大,临界风速的起始点高度H1和终止点高度H2逐渐抬高,锁住区高度ΔH=H1-H2也在增大,高处振型系数大,因此整体弯矩快速增大;当H2到达烟囱顶部时,弯矩达到一个高点,继续增加直径,H2保持不变,仍然在烟囱顶部,H1逐渐抬高,ΔH开始减小,整体弯矩趋于平缓,后部弯矩增加主要是因为半径的增加增大了受风面积。

如表3所示,计算到直径4.5 m的情况,可以预见直径若继续增大,H1抬高至烟囱顶后,风振情况将消失。

过大的直径经济性较差,实际中不会为了避开橫风向风振而采用直径过大的烟囱。

表3 基本风压为0.4 kPa时60 m高

不同直径钢烟囱在第1振型时底部弯矩值

直径/m弯矩/(kN\5m)直径/m弯矩/(kN\5m)3.30.04.01395.83.41.04.14314.53.52.44.210114.83.67.24.39737.53.729.84.411156.23.8104.04.512838.43.9385.3

第1振型的各个节点位移发生在同一方向,而在高振型其正向和负向均有位移,也就是两个方向的外力能够相互抵消。

但在某些情况之下,在第1振型和高振型均发生共振时,高振型可起到控制作用。

高振型的自振周期更短,由近似的周期计算式式

(2)可以得出其临界风速更大如式(4):

(4)

这意味着1.2vH>vcr,j的共振条件更加难以满足,高振型发生共振的可能性比低振型要小,高振型与低振型发生共振的烟囱的初始条件并不一致。

由式(3)中起始点高度H1和终点高度H2计算式发现:

高振型的H1、H2变化幅度大,发生共振的直径、高度条件更严,由于临界风速较大,H1、H2位置都会比较高。

这也意味着较高振型发生共振可能性下降,因为H1的高度可能已经超出烟囱总高度。

当风压为0.4 kPa,直径为3 m时不同高度钢烟囱在第2振型时底部弯矩值如表4所示。

表4 基本风压为0.4 kPa,3 m直径不同高度

钢烟囱在第2振型时底部弯矩值

高度/m弯矩/(kN\5m)高度/m弯矩/(kN\5m)820.090-21191.18410403.492-22257.186463.594-1899.888-14794.1

相比表1与表4,烟囱第2振型风振发生的位置较高,接近GB 50051—2013最高高度限值90 m,表4计算了高于90 m时产生的弯矩值,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是不会出现的。

由表4可以看出:

虽然高振型正向与负向风荷载可以相互抵消,但是临界风速vcr增加较多,等效风荷载标准值与vcr的平方呈正比,导致第2振型产生的弯矩值可以超过低振型产生的弯矩,更加危险,因此第2振型的验算是必须且必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计算第2振型的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第3、第4振型的风振验算,如果第2振型的H1高度已经很高,可以初步判断第3振型H1已经超出烟囱总高度,可省略更高振型的验算。

GB 50009—2012中有相关规定:

“对一般悬臂结构,可只取第1振型或第2振型”。

改变钢烟囱的壁厚,在一定高度给烟囱增加水平支点,会改变烟囱的自振周期,也会提高锁定区的高度。

4 不同版本GB 50051对临界风速的起始点高度H1和终止点高度H2规定的不同

根据GB 50051—2001的规定“若临界风速起始点在结构底部,整个高度为共振区,它的效应为最严重,系数值最大”;在GB 50051—2013中,已经取消此条规定,在附录H中给出了H1的计算方法,但未给出H2的计算式。

GB 50051—2013中给出H1和H2的计算方法,新的方法减小了橫风向风振的锁定区高度,在设计时需要注意此条的修改。

通过计算,最大橫风向风振条件下的共振效应SC并不是最不利效应,而需要与顺风向风载条件下的共振效应SA相组合,取最不利效应。

(5)

不同材料对Re的取值有较大的影响,相同直径与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烟囱与钢烟囱相比,刚度较大,自振周期较小,计算风速更大,雷诺数更大。

5 结论及建议

横风向风振对烟囱会产生较大的作用效应,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共振现象,如果不能完全避免,应使共振产生的作用效应值很小为宜。

1)当Re<>6,且vH>vcr,j时,可发生亚临界的微风共振。

可在构造上采取防振措施或控制结构的临界风速vcrj不小于15 m/s,例如可以采取增加竖筋板,增加烟囱的刚度等措施。

2)当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采取改变烟囱的自振周期,在适当高度增加烟囱的水平支点;使用烟囱振阻尼器适当减轻风振的影响,减小风振带来的破坏等措施来减弱横风向风振。

如果在调整烟囱刚度后难以达到目的,可在烟囱上部设置破风圈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3)为了增加烟囱稳定,烟囱可以采取拉索、塔架等辅助支撑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