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 第四章.docx
《补课 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课 第四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补课第四章
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选择题
1.观察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2.利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D.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蒸馏水后都能复原
3.假定将甲、乙两株植物的表皮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
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个细胞的变化是( )
A.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乙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甲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2010·广州质检)为探究植物A能不能移植到甲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植物A细胞液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
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状态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分离
显著分离
A.≤0.15mol/L B.≤0.2mol/L
C.≥0.2mol/LD.≥0.3mol/L
5.下列关于植物对离子选择吸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对离子选择吸收的特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B.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子的载体的有无,决定对离子选择吸收的种类
C.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子的载体的多少,影响对离子选择吸收的多少
D.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也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
6.污水净化中应用的超滤膜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
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
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将溶液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生物膜
B.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半透膜
C.超滤膜技术可以滤去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
D.透过超滤膜的水,已被除去了臭味
7.(2010·潍坊模拟)无机盐离子在细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
植物细胞吸收离子的因素很多。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
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
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
B.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该植物吸收K+是需要载体的
C.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
D.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
8.“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
其中A、B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下图:
( )
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蔗糖溶液的浓度为15%的玻璃槽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细胞”的变化分别是( )
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
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
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
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
9.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开始液泡颜
色逐渐变深,后来又逐渐变浅,能够反映细胞液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图是( )
10.若右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图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双选)( )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一定条件下,植物细胞都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
C.当溶液甲的浓度>细胞液乙的浓度时,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当细胞液乙的浓度>溶液甲的浓度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
D.当溶液甲的浓度=细胞液乙的浓度时,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渗透作用
11.(双选)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
所示
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双选)( )
A.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是等比例吸收的
B.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C.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D.水稻吸收Si的载体多
12.(2010·泉州质检)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组
5分钟的
现象
再过5
分钟
滴加清
水5分钟
①
0.3g·mL-1蔗糖溶液
x
无变化
质壁分
离复原
②
0.5g·mL-1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③
1mol·L-1KNO3溶液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
复原
z
④
1mol·L-1醋酸溶液
无变化
细胞大小
无变化
细胞大小
无变化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双选)( )
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细胞膜
B.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深
D.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答案1-9BBBADBBCC10BD11AC12CD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1表示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
装置溶液A、a起始浓度分别用MA、Ma表示;图2表示一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蔗糖溶液后发生质壁分离过程图。
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时Ma>MA,则达到平衡后MA Ma(填大于、等于、小于),图1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2中的 ,由 (填数字)组成。
(2)图2中,如果B、b分别表示蔗糖溶液和细胞液,且起始浓度分别为MB、Mb,则达到平衡后MB Mb(填大于、等于、小于)。
(3)若将图2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染色体吗?
原因是 。
解析:
(1)由于开始时Ma>MA,达到平衡后,由于水柱的压力,使水分子从漏斗进入水槽,所以,MA依然小于Ma,这样才能使进出半透膜的水分子数达到动态平衡。
图1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2中的原生质层。
(2)由于开始时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当蔗糖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3)图2细胞有大液泡,已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所以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染色体。
答案:
(1)小于 原生质层 1、3、5
(2)等于 (3)不能 鳞片叶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
14.(2009·广东高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4)由
(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解析:
(1)由题干和图示知:
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尿素含量则增加,因原培养液中无尿素,根据葡萄糖、氨基酸和尿素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可知:
尿素为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2)氨基酸在细胞内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葡萄糖则主要作为能源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
(3)正常情况下,因肝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正常,所以转氨酶不会排出胞外,若肝细胞发生病变,其细胞膜通透功能异常时,转氨酶就会排出胞外。
(4)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15.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2块马铃薯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时间(h)
马铃薯块在蒸
馏水中质量改变
百分比(%)
温度(℃)
0
0.5
1.0
1.5
2.0
2.5
3.0
20
0
+5
+7
+9
+12
+14
+16
40
0
+0.03
0
-2
-3
-3.5
-4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20℃下马铃薯块质量增加,主要与细胞具有 (细胞器)有关。
答案:
(1)温度
(2)液泡
16.如图所示,将3条长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分别放在甲、乙、丙3个试管内,过1.5h后,取出马铃薯条观察其变化,并回答:
(1)各试管中的马铃薯条体积有何变化?
并解释原因:
甲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蔗糖液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__________。
乙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外界清水,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__________。
丙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内水分与外界空气不发生渗透作用,而在密封的试管中的薯条与空气中的水分虽发生扩散作用,但对薯条体积变化的影响__________。
(2)丙试管中的马铃薯条在本实验中起__________作用。
(3)上述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缩小小于失水增大大于吸水不变不明显
(2)对照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第四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选择题
1.(2009·宁夏高考)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积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2.下列哪项最能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
A.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经过处理发生融合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向外分泌胰岛素
D.肾小管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重吸收葡萄糖
3.(2010·合肥模拟)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
A.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
B.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
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
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
4.下图为某些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图中均有主动运输
B.在图甲、乙和丁中均有自由扩散
C.在图甲和图丙中有主动运输,在图甲和图丁中有被动运输
D.在图丙中有主动运输,而在图甲、乙和丁中有被动运输
5.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人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
6.(2010·淮安质检)离体培养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对赖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多次分裂后仍能保持。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对氨基酸的需求发生变化
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C.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通透性降低
D.诱变处理破坏了细胞中催化ATP合成的相关酶系
7.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质的一面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
这一过程利用ATP供能,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
对此过程的不正确说法是( )
A.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B.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C.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8.(2010·深圳模拟)下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确切的是( )
处理前
用鱼滕酮处理后
用乌本苷处理后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K+
145mmol
5mmol
11mmol
5mmol
13mmol
5mmol
Mg2+
35mmol
1.4mmol
1.8mmol
1.4mmol
35mmol
1.4mmol
A.鱼滕酮对K+和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B.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C.鱼滕酮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9.在培养玉米溶液中加入某种阴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阴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A.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B.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该种负离子抑制了细胞呼吸D.该种负离子的载体和Cl-的相同
10.胰岛素分子出细胞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B.胞吐C.自由扩散D.协助扩散
11.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下图中四种曲线表示物质x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则与之相符的曲线是(双选)( )
12.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
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图表示了人、鼠细胞融合的
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
HLA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
胞膜上H-2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
下
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双选)( )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培养液的温度
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同种细胞难以融合
C.实验表明不同种细胞可以杂交,而同种生物细胞不能进行融合
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1-5DDCDC6-10BBADB11BD12BC
二、非选择题
13.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磷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亲水端与疏水端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 。
(2)脂质体的形成是由于磷脂分子结构同时具有 的特点,脂质体中裹入DNA就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一种工具——运载体,原因是 。
(3)由脂质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同时也可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 成分有关。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
解析:
(1)脂质体由于亲水端在外,疏水端在内,因此在水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2)脂质体类似于细胞膜,易与受体细胞融合,因此可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3)水分子进出细胞是借助于水通道蛋白。
答案:
(1)稳定性
(2)亲水和疏水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细胞膜,易与受体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导入目的基因
(3)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小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
14.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 ] 。
(2)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
b、c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3)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Na+、K+运输的分别是图中 。
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示曲线。
(4)已知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而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请设计实验加以确定。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甲、乙两组生理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
第二步:
甲组细胞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 。
第三步:
。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a.若甲、乙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则 。
b.
。
解析:
(1)D表示糖蛋白,所以含有物质D的一侧是细胞外侧。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
(2)线粒体吸收O2,放出CO2,故b是O2,C是CO2,它们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与图乙相符。
(3)红细胞吸K+排Na+,故d表示Na+的运输,a表示K+的运输。
(4)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能量,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能量,因变量是物质运输的速率。
答案:
(1)[D]糖蛋白
(2)O2、CO2 乙
(3)d、a 丙
(4)①第二步:
乙组细胞抑制细胞呼吸,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三步:
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
②a.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
b.若乙组细胞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者完全不吸收,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