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766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的作用.docx

教学设计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作用

  目录

    

    第一篇:

教学设计的作用

    第二篇:

教学设计的作用

    第三篇:

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篇: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

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它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半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它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1)、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应用分支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

(2)、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与实践活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3)、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教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沟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2、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青年教师的经验却很少,他们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这种效果显然很缓慢,往往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教学系统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克服了这一局限性,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自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

还有,就是现代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更新教育观念,那么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

  3、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寻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能够使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

另一方面,在设计、试行过程中不断反思解决方案,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4、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5、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第二篇:

教学设计的作用问题2:

教学设计的作用有哪些?

  答

  1.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第三篇:

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课题:

《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学科:

生命科学

  执教者:

乔瑜

  上课班级:

高一(3)班

  课型:

基础型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开放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借助交互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具体要求

  一、教材依据

  “光合作用”一节是生命科学教材

  第一册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

  第二节,主要包括:

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其中安排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目的是:

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个科学发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体验到科学家们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是光合作用的

  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思维和方法,该内容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的过程提供帮助,并且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设计作铺垫。

  这节课的大致思路安排如下:

以“杂交水稻”为主题创设情境,提出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让学生以光合作用研究史上的经典实验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究思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再观察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的技巧,认识各实验的认知逻辑,并能对经典实验的设计质疑,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重建系统的有效的知识结构,所以将教材内容调整如下: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补充)→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原教材)→普里斯特利实验(原教材内容)→萨克斯实验(原教材)→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补充>→得出光合作用过程的总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定义。

最后留下悬念,使探究气氛延续。

  在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发现的几个著名实验时,若能深入探讨怎样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以及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等知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亲自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技能的目的,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科学家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促进学生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定义

  2.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能准确说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部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意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阅读教材,课外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学习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理化测量方法,通过几个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单因素实验的科学探索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正确认识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4.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合作用的发现

  2.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

回顾实验设计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教师:

  1.准备拓展资料和相关问题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6.1导入

  创设情景:

看图,让学生辨认生物,从而联系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涉及的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

教师提问:

  1.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来自哪里?

(太

  阳)

  2.太阳的光能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呢?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300多年的探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研究,近100年来已经6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

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寻的足迹,去体验他们是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学习、模仿科学家们设计实验的方法,争取自己也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来探究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好奇,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出来的,关于光合作用还有疑问吗等。

  6.2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1)问题:

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何处?

引出资料:

大部分植物都植根于土中,一旦拔出,便会死亡。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点——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体的唯一“食物”来源。

而人们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

  追问:

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真的仅仅来自土壤吗?

  

(2)对光合作用原料的探索——水

  资料1:

1642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通过种植柳树的实验,却有奇特的发现。

这也是

  第一次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养物质来源的问题。

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比原来少100g。

因此范·海尔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1.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2.科学家为什么用干燥的土壤,在木桶上加桶盖,只浇纯净的雨水?

  (排除干扰因素)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验结果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计算土壤减少的重量和柳树增加的重量

  5.据此,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科学家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制约,而忽略了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任何人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前人所留下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探究我们未知的知识领域。

  问题:

植物生长与空气有关系吗?

  资料: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

  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

  设计意图:

从实验预测,根据现象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分析、思考,并指出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巩固思维。

  (3)对光合作用与空气关系的探索——吸收co2,释放o2

  资料2:

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

1770年,一个叫普利斯特莱的英国牧师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密封的大玻璃罩中,老鼠很快耗尽了其中的氧气窒息而死。

普利斯特莱将另一只老鼠放在另一个密封的大玻璃罩中,同时他还放入了一盆植物,这一次,老鼠在大玻璃罩中活得很自在。

用一支蜡烛代替老鼠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没有植物的密封大玻璃罩中蜡烛很快耗尽了其中的氧气熄灭了;相反,放入了植物的密封大玻璃罩中的蜡烛一直没有熄灭。

证明了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

  问题:

根据实验

  

(一),得出结论?

  教师在白板上模拟讲述实验

  

(二)、

  (三),得出的结论?

适当展开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1771年,对于光合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把它称为光合作用年。

  然而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是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气体究竟是什么。

直到1785年,科学家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色植物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而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学科之间也是互相渗透的。

设计意图:

学会科学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对光合作用条件的探索——光照

  资料3:

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是由于植物同样有呼吸作用的缘故)。

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

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

  设计意图:

从而也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应具有质疑、创新能力。

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呢?

  资料: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obertmayer)根据光能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

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毁灭,只能是形式上的变化。

并明确提出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了。

问题是: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即植物在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5)对光合作用产物的探索——有机物(淀粉)

  介绍萨克斯的实验过程,提问:

  1.为什么进行暗处理?

  2.将一张叶片的一半遮光,一半接受光照,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选

  择同一张叶片?

  3.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

  4.碘液能用来检测什么的存在?

  5.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光合作用的产物之

  一是淀粉。

  6.这个试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设计意图:

理解探究思路和方法

  (6)下面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

  如何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提供材料和试剂仪器,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实验设计的掌握情况;小组为单位,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体验设计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

  6.3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写出化学方程式。

  6.4结课与拓展

  进一步追问: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于二氧化碳还是水呢?

  设计意图:

一节课不是40分钟就结束了,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提倡学生课外的思考,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将课堂的探究气氛延续。

    第四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关系十分密切;光合作用总的反应方程式的确立历经了科学家们293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光合作用整个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它包含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蕴含着物质转变、能量转化,涉及到较复杂的概念、原理、规律。

因此,一般的教学媒体、方法,难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准确、全面、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我们借助cai、优化教学过程(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激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3.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智能目标

  1.学研究史,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过试验(含设计)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用原理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想教育目标

  1.过研究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实施,培养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

  2.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助光合作用意义分析,渗透生物学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科学价值观等的教育。

  2、教学重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概念

(2)掌握光合作用连续的全过程图解和实质、构建植物代谢知识结构体系(3)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初步的研究和创造能力(4)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的价值

  3、教学难点

(1)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

(2)完整知识结构的构造

(2)光合作用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5、教学手段:

(1)cai:

①臭氧层是怎样形成的?

怎样减缓温室效应?

②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③设计实验,探索叶绿体中色素接受何种波长的光④动画演示光反应过程、暗反应过程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来自于水设计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原料二氧化碳设计实验,探索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循环途径⑤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2)分组实验: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课型:

新授课

  7、课时:

2课时二、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方案的设

  1.学内容设计

  2.学媒体设计

  3.学方法设计

  4.知模式设计

  5.能培训设计依据--的实施模式(见下图),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最优化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学习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在注重学科知识完备性、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其分成:

(1)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

(2)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及其连续性;(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4)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入研究史,探索性实验设计。

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系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

  2、教学媒体的设计光合作用一课教学媒体选择计算机,设计一套人机交互型的cai课件,力求直观、动态地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生化反应,辅助学生完成“模拟实验”,且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落实的途径(形成性测试等)均在桌面有一个按钮,学生可以实时与计算机互换信息,使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兴趣提高。

  3、教学方法的设计①“探索性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提出问题—à引导探究、提出假设—à分析、论证、检验—à总结并迁移②“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采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自学—à观看cai动画演示—à伴cai讨论—à学生总结③“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采用cai个别化教学法

  4、认知模式设计实验/观察(叶绿体、叶绿体色素)—àcai演示光合作用过程—à理论(概念)—à实践(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宏观(叶)—à微观(叶绿体、光合作用)—à宏观(应用)

  5、智能培训设计分析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手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归纳?

?

,综合培养了观察、实验、思维等能力。

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完成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讨论:

①臭氧层是如何形成的②如何减缓温室效应三、教学流程图的设计①地球的保护伞②温室效应

  小结:

光合作用全过程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②产物氧来自于反应物水

  设计实验证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设计实验:

探索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谱

  设计实验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光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暗反应过程(伴cai演示、学生分步讨论)

  结论:

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实验: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判断

  结果分析

  判断

  小结:

叶绿体、叶绿体色素教学内容或教师活动

  媒体辅助师生活动*说明:

  讨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

光合作用连续过程简图,总结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及实质讨论:

光合作用对生物界、自然界等的意义

  讨论:

影响因素、在生产实际中的措施

  教师引导:

光合作用在世纪之交的研究动向

  师生共同进行逻辑判断

  学生活动四、教学后记

  1、“光合作用”--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中“学生自学—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伴cai、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讲授者—à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

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

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

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第五篇: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九中学王业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解: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

  

(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的作用。

  (3)通过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明确积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讨论:

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

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