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5160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docx

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

2019年历史中考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考点解读

(中国古代史:

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楚、西汉、东汉)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

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3:

远古的传说(炎黄联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

4: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周更替、西周分封制)

5:

青铜器与甲骨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政治: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渐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

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6:

动荡的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诸侯争霸)

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8: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七上P3—5

名称

时间

地点

特征

认识

北京人(北京直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②会使用天然火、长期保存火种;(改善生存条件)③群居生活

1、我国是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国家。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对北京人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七上P6—10

名称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距今七千年左右

距今约六千年

所处流域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木构建筑,对古典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木结构水井(迄今年代最早木构水井)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灶坑、木头柱子)

种植作物

水稻(世界上最早种植)

粟(世界上最早种植)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农业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原始手工业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雕刻(中国最早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制造彩陶;会纺织、制衣(纺轮);乐器(陶埙)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认识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多元性。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七上P12—14

1.炎黄联盟:

(1)时间:

四五千年前

(2)位置:

黄河流域(3)战役:

涿鹿之战

(4)影响: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是很多民族不断交融形成的。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贡献: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贡献: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道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七上P18—20

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亡国者

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①大禹治水

②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

①盘庚迁都殷②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③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甲骨文)

西周

前1046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②国人暴动(前841年)③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七上P24

1.目的:

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和巩固疆土(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2.前提:

土地属于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内容: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原则),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在自己封地进行再分封。

4.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形成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为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大国争霸埋下伏笔。

(全面看待历史现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七上P23-25

1.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商朝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2.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1)商周青铜生产的特点:

①规模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②种类丰富,数量众多;③工艺精美(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工艺高超:

泥范铸造法

3.甲骨文

1.定义: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中国文字的演变:

文字的出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①骨文→②金文(铭文)→③大篆→④小篆、隶书→⑤楷书、草书、行书

(商朝)(商周)(西周晚期)(秦朝)(魏晋时期)

认识:

文字的出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七上P27—32

一、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王室衰微;

2.著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吴国、越国争霸;

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提出“尊天子,攘四夷”口号)

3.春秋争霸的影响:

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战国初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3.战国七雄:

齐(东)、楚(南)、秦(西)、燕(北)、赵、魏、韩(位于中央,自北向南依次排列)。

(战国形势图见教材P32)

4.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兼并战争

5.著名战役:

①桂陵之战(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减灶计”)③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认识:

争霸兼并战争给人名带来痛苦,另一方面促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为秦最终兼并六国提供了条件。

全面看待历史现象。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七上P33—34

 

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折起了促进作用。

2.商鞅变法

概括①时间:

公元前356年②国家:

秦国③支持者:

秦孝公

3.变法性质:

地主阶级改革(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4.变法内容:

方面

内容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损害旧贵族的利益,反对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受法家思想影响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得到农民支持,国力大为增强

3.统一度量衡

促进经济交流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兵)

4.影响(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认识: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七上P34-35

1.时间:

前256年(战国后期)

2.修建者:

李冰(秦国蜀郡太守)

3.地点:

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上(长江流域)

4.地位: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题工程。

5.作用: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美称。

认识:

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七上P36-39

一、老子

第8课百家争鸣

1.所处时期:

春秋后期楚国人2.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

3.思想主张:

①主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朴素的辩证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4.老子的学说主要记录在《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

1.时期:

春秋后期鲁国人2.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3.政治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统治者实行德政。

4.教育思想:

①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②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

5.《论语》:

是孔子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的书。

6.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说思想领域活跃。

2.主要派别: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互爱互利,反对各国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提出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战国时期)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战国时期)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战国末期)

反对空谈治国,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春秋晚期)

著有《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

《孙膑兵法》

3.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影响。

认识:

先贤在社会变革时期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