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心得体会20XX.docx
《金匮心得体会20X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心得体会20X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心得体会20XX
金匮心得体会20XX
篇一: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
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
“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
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
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篇二: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XX02020XX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
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
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
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
“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
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
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
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
“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
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
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
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
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四、用药精、准
如: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
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
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
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
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篇三:
金贵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广饶县中医院高兆佐
《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扎实古汉语功底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
二、熟读、背诵原文
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
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
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
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
例如各病篇中应牢记其各证的脉象、辩证、方药和治法,其各类证治的原文也应例举出来。
三、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
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
师曰: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
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
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四、深度总结和学习
(1)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
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辩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①里实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气除满;②里实兼少阳证,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以攻下为主,兼解少阳之邪;③里实胀重于积,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消胀,通腑去实;④里实积胀俱重,方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荡涤实热;⑤虚寒饮逆,方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散寒止痛,;⑥脾胃虚寒,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⑦寒实内结,方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等。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3)对比记忆找异同
《金匮要略》中在各类病证中又分为不同方药病证,通过对比同类病证中的相似病证,找出异同,可更有利于对各类病证的学习、了解和记忆。
例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虽然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
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
(4)深化中医学思想,感悟其中真谛
《金匮要略》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我们对它的学习要以牢固的中医基础作为根基,以中医学的眼光和态度去刻苦钻研,要善于联系所学过的所有中医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去学习和研究。
不能简单、片面的看待问题,妄下结论,要时刻深化五行和阴阳学说,以此为依托,对杂病进行体统而全面的研究和看待,力求找到正真的病因、病机。
此外还要学着多提出问题,找到原文中的精妙之处,加以解决和运用,这样方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和进步。
《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
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学习、使用、研究,信而不弃,方可成功。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悟出其中深意,真正体会其中真谛。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
篇四: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
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
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
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
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
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
这其中原因何在?
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
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
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
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
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
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
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
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
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
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
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
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
但还是要注意。
一是煎煮时间尽量在半小时以上,二是老年心律不齐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其次,其他药物的配合应用也很重要。
芍药甘草,本身就是《伤寒论》中缓解下肢痉挛疼痛的一个重要方剂,虽然有学者认为张仲景时代的芍药应指赤芍,但临床上似乎用白芍更为合适。
而且个人体会白芍用量也不应小于40克,甘草一般也应用到12-15克,接近芍药甘草汤本身的一个剂量配比,否则缓急止痛的效果不会明显,只能起到监制川草乌毒性的作用,我最多用到60克,不少患者会有腹泻反应,但往往这类患者症状缓解会更明显,可能和神经根的脱水有关。
重用白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使整张方剂不再显得温燥太过,使绝大多数寒象并不太明显的腰突症患者均可应用,可能更适合于江南人的湿热体质。
黄芪本身也是除痹之良药,常规30-40克的剂量,补气兼能助麻黄利湿走表,亦使整张方剂更为平和。
第三,单纯应用原方中的几味药,很多时候在临床上还是不够的,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体会如果加一些虫类药祛瘀通络,例如全蝎,蓟蛇,蜈蚣等等,整张方子的镇痛作用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藤类药物的应用也很关键,个人体会海风藤的效果要优于络石藤,鸡血藤等,可能和海风藤的药性较温有关。
另外,加一些化痰利水的药物,如金雀根,泽漆,白芥子等等,对于神经根水肿的缓解亦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像磁石,牛膝等引经下行之药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注意坐骨神经痛一些细微症状的鉴别,这对于临床治疗其实也很关键。
有的患者是以单纯痛为主的,川草乌的用量就要加大,虫类药和乳香,延胡索等活血药也要相应加强。
有的患者是以酸痛为主的,个人体会需要加强黄芪,黄精鸡血藤等补气血药物,有的患者是以麻痛为主的,根据“麻属气虚木痰淤”的古训,黄芪,南星,白芥子,泽漆等补气和化痰之药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临床治疗时,辨证加减等等也还是很重要的。
刘渡舟老师还提出归经药物的应用,腰4,5椎间盘突出,表现为小腿外侧疼痛的,加用柴胡,黄芩等少阳经归经药物,腰5骶1突出的,表现为小腿后侧疼痛的,加用麻黄桂枝等太阳经归经药物,可能是临床上应用的例数太少,至今还没有太深的临床体会。
除了急性腰腿痛,颈椎病引起的急性上肢疼痛以及寒湿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乌头汤的应用范围,个人体会,与治疗腰腿痛不同的是,芍药的量要减少,麻黄等的量要增加,还有就是引经药物上行与下行的不同。
可能临床实践太少,个人总体感觉,疗效不如急性腰腿痛。
可能真的符合“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的原文诠释。
经历了两千余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只要脉证相符,经方总是能给我们满意的疗效,这也就是《金匮要略》中经方的魅力所在。
作为众多经方中的一首,“乌头汤”同样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无愧于这个称号。
篇五: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
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
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
2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
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计量的准确性
一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
茯苓三两:
猪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二两=5:
33:
3:
2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
的目的。
二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2:
1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
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