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08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古诗

鉴赏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D级

2017课标全国Ⅰ,14—15

2015课标全国Ⅱ,8—9

五选二

主观题

★★★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解读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命题探究

(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

紫色的书案上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

广庭清晓席群英。

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下笔春蚕食叶声。

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宛若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乡里献贤先德行,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

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

赖有群公鉴裁精。

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 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见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释

礼部:

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宴乐、学校贡举等。

贡院:

科举时代开科取士之所。

紫殿:

紫色的书案。

暖吹:

暖风,指春风。

席:

犹言列坐。

衔枚:

古时行军袭敌,为防喧哗,战士口含一支筷子形状的“枚”。

此处比喻考场肃静,秩序井然。

乡里:

犹言郡县。

献贤:

献举人才。

先德行:

以德行为先。

列爵:

分颁爵位。

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

三公九卿。

衰病:

衰弱抱病。

耗:

无,尽。

赖:

幸亏。

群公:

当时同知贡举的范镇、王珪、梅挚、韩绛,以及参详官梅尧臣等人。

鉴裁:

鉴识和裁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点 评

欧阳修主持的这场嘉祐贡举,一直为史家所称。

不仅增强了策论在科场中的作用,还严厉批驳了“太学体”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著名的学者。

但有些落榜的举子抓住这首诗中的“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句和梅尧臣唱酬的“万蚁战时春昼永,五星明处夜堂深”诗句,哄哄然大做文章,“以为主司耽于唱酬,不暇详考校,且言以五星自比,而待我曹为蚕蚁,因造为丑语。

自是礼闱不复敢作诗,终元丰末几三十年”(叶梦得《石林诗话》)。

面对落榜举子的攻击,欧阳修泰然自若,更加坚定了诗文革新的决心。

场屋之习,文坛之风,由此遂变。

核心考点:

①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

审题关键:

①“不恰当的两项”暗示有三项是正确的;②五个选项都是对诗的赏析,可结合选项大体理解诗的内容。

解题方法:

(1)精准理解词句含意;

(2)熟练掌握表现手法;(3)快速判断诗歌情感;(4)语言特点要熟知;(5)学会分析诗歌意境;(6)赏析艺术效果;(7)联系诗歌常识。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赏析原诗,不能分辨出哪是恰当赏析,哪是无中生有,过度赏析。

命题规律:

2017年高考首次使用五选二模式,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2019年高考仍将沿用这种题型。

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结合原诗的赏析文章分联进行赏析,设置五个选项,再把其中两个选项设置为错误赏析,设误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

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

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

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核心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审题关键:

①答题区间在第四句;②内容要能构成“广受后世称道”的原因;③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

解题方法: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正确赏析,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不在点上;③概括用词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鉴赏术语。

命题规律:

①课标卷一般在这个题上设置分值为6分;②考查形式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考生归纳赏析。

多为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②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③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归纳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古诗鉴赏

1.(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