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4699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docx

第十三讲培育高尚的情操

《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第十三讲教案

授课时数

2

累计时数

26

章节名称

第十章培育高尚的情操

课题

培育高尚的情操

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白培育高尚的情操对革命军人人生的重要意义,并能结合实际正确处理人生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

如何在实践中培育高尚的情操。

授课方式

启发式与讲授式相结合

教具

普通教具

课外作业

1、情操对人生有那些影响?

2、革命军人应该怎样提高审美能力,创造美好的军旅生涯?

3、革命军人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荣誉?

4、革命军人的爱情有那些特征和道德要求?

第十章培育高尚的情操

今天我们开始讲第十章《培育高尚的情操》。

在革命军人的道德修养中,情操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情操集中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和人格力量。

一个人只有培育起高尚的情操,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或者说培育高尚的情操,是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讲有四个内容:

一是讲情操与人生;二是讲审美与人生;三是讲荣辱与人生;四是讲爱情与人生。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内容。

情操与人生

情操与人生具有紧密的联系。

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勇往直前,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情操低下的人,不仅生活品位不高,而且在人生道路上极易走上歧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操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

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要永葆革命品格和高尚情操,追求高格调的精神生活,提高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情操及其特征

情操首先是个心理学概念。

在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中谈论情操问题时,应当和心理学对它的界定联系起来,才能比较科学、比较准确地把握它。

按心理学的分类,情操是一种情感。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心理卷认为,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又称高级情感。

”思想品德修养中所说的情操,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情操都是高尚的,反之则是低俗、卑劣的。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凡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要求的情操,都是高尚的。

作为一种高级情感,情操具有社会性、持久性、动力性、理智性等特征。

●吉鸿昌像●吉鸿昌就义录像

社会性。

情操的社会性是相对于生理水平上的情感而言的。

能够称之为情操的情感,必须是超越生理需要的。

像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间、母女之间的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情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本能。

而像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等,这样的情感就是社会性的。

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等著名诗篇所表达的作者那种爱祖国的情感,就包含了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了。

持久性。

情操的持久性是说它一般不表现为一时的心理冲动,不会象情绪那样,碰到刺激马上就来,刺激物一走马上就退。

它是一种积淀在内心的深沉而持久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因素的变化而随意改变,也不会因一时一事所遭受的挫折和考验甚至生理上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产生后悔和怨恨的情绪。

动力性。

情操不仅仅是一种内心体验,高尚的情操还会激发人们的行动,把情感追求化为物质力量。

在我国近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把爱国爱民的情感化为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

他们戎马关山,奋力杀敌。

如鸦片战争中的关天培、陈化成,中日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丁汝昌等。

在祖国南疆的战场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幅对联:

为祖国,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吃苦换来万人甜;望明月,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换来万家圆。

”看到这幅对联,我们不难理解,促使战士们坦然面对生死考验和艰苦磨难的,正是为国为民的伟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理智性。

情操作为高级情感,是具有理智的。

或者说,这种情感中积淀、渗透着更多的理性成分。

李大钊同志在走向绞刑架时,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必将胜利的信念,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像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之所以能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赴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情操在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中的地位

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还是在我党我军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规范当中,情操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996年11月,《中央军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把“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专列了一条。

培育高尚的情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情操在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中的地位,对于青年军人在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加强情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情操在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三点。

1、作为一种情感,情操是道德的“内化”,培育起高尚的情操,意味着把高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情感和追求。

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洁身自好,诚实守信,举止文明等道理谁都知道,谁都不会说这些道理不对,可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原因就在于这些道德规范还没能转化为你感情上的需要,情感上的追求。

什么时候,你感到特别喜欢这么做,这么做了你心理上很愉快,不这样做你心里就不是滋味,你的道德修养才算是真正到家了。

换句话说,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不但觉得高尚道德规范是对的,而且心甘情愿去做,做了你自己还从中得到了极大满足。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才说培育高尚的情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实际上也就是道德自由的境界。

2、作为一种“操守”,情操是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

情操是一种操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看重的一层含义。

如果说情感首先是心理学概念的话,那么操守则直接就是政治和伦理学概念。

古人称操守为“执持”,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人立身处世所必须坚持的品行。

操守重在一个“守”字。

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操守,特别看重的是重气节,淡名利,洁身自好,不入俗流、浊流。

说情操是道德意志、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是因为道德修养关键在于“自律”,用伦理学家的话说,就是能够“自我立法”,自己把自己看住,约束住。

能够自律的人,必定是有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有着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人。

道德人格说到底无非是指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

而能够自我立法,不为名利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人品。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操守”的本义。

,刚才我们讲过,操守关键是个“守”字,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牢固的心理防线,守住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入俗流。

古人所谓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即是这个意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多。

军营不是真空,各种错误观念和思潮也会对军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下,要能够坚定信念,把握住自己,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培育起高尚的情操。

否则,就可能在错误思潮涌来时,随波逐流地走上难以自拔的歧途。

3、从广义上讲,情操还包括人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情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这对道德修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情操不仅关系一个人的“大节”,它还关系到被某些人所忽略的生活“小节”。

我们所说的情趣,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喜欢些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性情、志趣。

比如喜欢吟诗做赋,喜欢对酒当歌,喜欢结交朋友,性情直率,志趣高雅等等。

我们没有理由在情趣和道德之间划等号,有些情趣纯属个人爱好,如喜欢集邮还是喜欢养花,在道德上没有好坏之分。

但我们也得承认,有些情趣在道德上是有善恶之分,雅俗之分,高级与低级之分的。

应当看到,不少情趣是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一个人的“爱好”也并不都是小事。

在道德修养中,有不少所谓的“小节”恰恰是不容忽视的,如不加以重视,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高尚的情操是革命军人筑起思想长堤,防微杜渐,走好人生之路的重要保证。

三、情操对人生的影响

情操对人生的影响,表现有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是表现在调控人生追求的取向及其内容、价值目标实现的程度、自我完善的方式以及生活的质量等方面。

高尚的情操对人生起着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反之则对人生起着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下边我们谈谈高尚的情操对人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尚的情操是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

幸福,是一个美好而诱人的字眼。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幸福,追求幸福,特别是青年人,更是对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

但是,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

自由是奴隶的幸福,康复是患者的幸福,吃喝玩乐是享乐主义的幸福……而且,不同年代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理解,温饱是饥寒年代的幸福,安定是动乱年代的幸福,和平是战争年代的幸福,繁荣是萧条年代的幸福,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由于创造力的实现或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所感受到的一种满足;它既是对生活的愉悦体验,也是对生活的肯定评价。

●卧薪尝胆图

●老子图

第二,高尚的情操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动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希望一帆风顺,但是生活的现实并不万事如意。

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不测,使自己处于不幸和厄运之中。

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能正视困难,使自己从困厄和逆境中走出来,把人生引向光明。

老子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灾祸不幸是坏事,是对幸福的否定;但是祸福都不是常态,也不可能常驻。

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就主体而言,要使祸转化为福,就要有正视厄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当那些厄运、痛苦不可避免地袭来时,高尚的情操可以释放出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化解痛苦,战胜不幸,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历史上的圣贤在不幸的境界中之所以能发愤与命运抗争,源于他们珍惜和热爱人生及事业的情操。

第三,高尚的情操是事业成功的伴侣。

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成功是展示人生风采的绚丽之花。

人生的任何成功都来自对事业不懈地追求和为之献身的职业生活情操。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高尚的职业生活情操,就没有执着的事业追求。

1917年10月,年仅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毅然东渡日本留学。

在与同学告别时,他留下了“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之时”的临别赠言,19岁的周恩来就是怀着这样远大的志向和革命的豪情,走上了探寻中国光明的征途,同时也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正是由于周恩来同志具有高尚的情操,执著的事业追求,才能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不等于职业,但对一个人来说,职业就是事业,是最具有普遍意义、最现实、最直接的事业。

军人的职业属于国防事业,这是一项大事业。

这项大事业,无论是对军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进步乃至世界和平,都有着重大意义。

所以,对军人来说,军事工作,不仅是自身的职业,而且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只有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献身国防事业中创造业绩。

对军人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保持胸襟开阔、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尤其重要。

因为军旅生活是以团体生活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往往是集体攻关的结晶。

因此,任何有悖于军事团体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成为事业成功的障碍。

只有努力消除这些障碍,陶冶高尚的情操,才能赢得生活,赢得进步,赢得事业,赢得成功。

第四,高尚的情操是身心健康的“保护神”。

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健康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

传统型的健康目标是身体好,没病。

而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健康追求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医学上的大量病例表明,心理上的疾病往往会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甚至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传统医学所说的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肾、气伤心,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能直面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保持乐观、明哲、豁达、自强的精神境界。

这种人富于利他精神,能在尝试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又能放弃作“完人”、“超人”的念头,因为目标定的太高,实现不了,就会有失败感。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又不是太高,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现实,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弹性。

这些是心理问题,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看,又是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的问题。

情操高尚的人一般都能保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

这种情趣一旦形成,反过来又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境,转移忧、怒、思、悲、气,增强精神免疫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如善运动者可强身,爱书画者可养性,好音乐者可怡神,尚诗词者可励志,乐棋艺者可移情等等。

反之,就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心态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毛泽东“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就生动地揭示了情操与健康的辩证关系。

审美与人生

爱美是人的天性。

古往今来,人们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才有了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

正如马克思所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革命军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大家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鉴赏美,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一部分同志往往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更美,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此,就必须学一点美学,增长一些美的知识,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这是军校学员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革命军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提升军旅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这一讲,我们就结合军营生活的特点,介绍一些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以便在生活中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创造美好而有价值的人生。

这一节我们讲三个问题:

一是审美与军旅人生;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三是按照美要求塑造军旅人生。

一、审美与军旅人生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

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

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

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

军人不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军营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军人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军人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一)关于美的本质

什么是美?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既简单又奇妙的问题。

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常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也都有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

说它奇妙,是因为它一下子很难说清楚,即使是美学专家,对“美”这个词也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个令人满意的公认的定义。

也许这正是美的魅力所在。

当然,令人欣慰的是,美的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向往和追求。

美来源于社会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或者说美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艺术家为它绞尽脑汁,试图回答,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客观美说。

这种观点试图从客观世界的特征出发来说明美的本质,认为“美在形式”,即美在客观事物本身。

如客观事物的“对称”、“和谐”、“秩序”、“匀称”、“明快”、“多姿”等,就是美。

二是主观美说。

这种观点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

三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美说。

这种学说认为,美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在“心物之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美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所谓美,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美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的客观社会性。

即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它的形象性。

即美都是以一种具体形状或现象存在着的。

正如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只要那儿有美,就会有人们强烈地感觉它。

这就是由美的形象性这个特征决定的。

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外乎两大类,即现实美和艺术美。

现实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

日月星辰、雨露霜雪、山川岩石、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自然景物,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而言的。

所谓社会美,是指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所呈现的一种综合美。

其包括:

人格美、精神美、风尚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等等。

艺术美是按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的要求,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它是自然美和生活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又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典型,更带有普遍性。

(二)审美观

●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雕像图

审美观是人们的主观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美和美的事物的创造、鉴赏和评价的根本观点。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动物所没有的。

审美观作为一种常见的、普遍的基本社会心理现象会经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美丑作出有根据的评价。

审美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审美主体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诸如个人偏好的感情色彩,以及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审美时的情绪心境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审美评价究竟有没有客观标准呢?

有。

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在共同劳动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审美实践的检验,已经发现并形成了某些客观的、科学的共同的审美标准。

那么什么是客观标准呢?

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就是最高的标准。

凡是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严肃的性质和意义的生活,符合人类进步愿望和先进理想的生活,能够揭示人生经验、人生价值、人生真理和具有进步思想意义的生活,凡是能够经常激起人们内心生活的深情和理想,对人民的精神培养有补益的,凡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一般都应该是美的。

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所谓真,就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所谓善,广义地说,是指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符合人们良好愿望,即对人类有益、有用、有利。

真、善与美是不可分的。

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

美离不开真,违背科学的虚假的事物不可能成其美,同样,不善的丑恶的事物也不可能是美的。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美的基本规律。

二、美在于和谐。

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的协调一致。

和谐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形式与内容一致即为美,美的艺术品,就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相反,形式与内容相悖就不美,“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绣花枕头一类的东西,不可能为美。

其次是事物自身结构的和谐。

事物的形状,有大小、方圆、高低、正斜之分,事物的质量,有刚柔、粗细、强弱、轻重之别,只有恰到好处地搭配才能表现为美。

三是一事物与他事物或周围环境的和谐。

如果达不到这种和谐,就不成其为美,如果破坏了这种和谐,就破坏了美。

三、美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

美的事物总是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即具有相应的可使人感觉到的好的形象。

事物的内容美应该能够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象为人所感知。

当然,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体现内容美,并不是说一个事物能否使人产生美感,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而是强调美必须具有一定的能使人感知的外在表现。

在审美评价中,认真掌握这些基本的审美标准,就能识美丑,辨善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军旅人生中的客观美与心灵美

所谓军旅人生的客观美,是指军事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审美观念为转移的美的事物及其特性;所谓军旅人生的心灵美,是指军人在军事生活中所达到的高尚思想道德境界和优良品格。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出发来审视军旅人生,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鉴赏军旅人生美的深刻内涵和特殊价值。

军旅人生的客观美和心灵美都来自军旅生活实践,因此能给人以特别强烈的美的震撼。

(四)审美在军人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军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军人人生的全过程。

因此,充分认识审美在军人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开阔审美视野,对军事生活多一些科学的合乎美学规律的审美评价,自觉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对于全面提高军人的思想品德素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作为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性评价,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爱美是人的天性,军人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军人应该更自觉地去认识和追求美,因为和其他人相比,我们担负着创造美和守卫美的双重使命。

我们有责任充分发掘出自身美的资源。

审美作为一种高层次精神需要,是军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军人并不因为生活紧张艰苦、工作枯燥单调、战争残酷恐怖,而淡化对美的追求、相反,恰恰因为职业的特点,军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着更深切的理解,对一切理想的美有着更执著的追求。

革命军人更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去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革命军人不仅在平时需要美,而且在严峻、残酷的战争条件下,也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毛泽东就曾在战火纷飞的行军路上,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等许多情趣盎然的赞美诗;在80年代抵御外敌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前线军人写出了“碧血洒江山,捐躯为谁,为华夏振兴;艰苦守边卡,幸福何在,在万户欢乐”的诗歌联句,表达了新一代戍边军人对美的理解。

这些多姿多彩的审美活动,展现了革命军人特有的高层次精神生活。

审美所产生的愉悦感是军人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精神享受。

军人的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军人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求知、求乐、求美等精神生活的需要。

军人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是现实性需要和追求性需要的统一。

一般地说,知识、友谊、娱乐、尊重等属于现实性需要,是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理想、抱负、审美、价值实现等属于追求需要,是激励人生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军人通过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等形式,得到审美愉悦。

这种愉悦感,既不同于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的生理快感,也不同于获得知识、友谊后的欢乐,而是一种因欣赏了现实美、展望了理想美而产生的愉悦。

军人从美的事物中确证了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感到惊奇,受到激励,并为自己具有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而欣喜,也为自己能够享受对更加理想的美的想象而兴奋。

这种愉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和精神满足,也是一种进一步创造并欣赏理想美的动力。

审美是军人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革命军人的审美对象,不仅有外界的自然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也包括军人自身。

审美活动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