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5 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5 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5 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课案5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案5 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
山水田园诗
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1)以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2)以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3)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不被重用的失意、愤懑,受排挤、遭贬谪的无奈、抑郁与愤懑,随意自适、旷达乐观(达观)的情怀,与世无争、超脱凡俗或恬淡的情怀,孤芳自赏、高洁或孤高的情怀。
(4)赞美春天勃勃的生机、大好的春光,流露欢欣喜悦之情,或流露诗人伤春情绪,感慨春光易逝、好花不常、人生易老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①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①蕨拳:
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请分析三、四句表达的作者情感。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作者一路上的所见及所感。
蕨菜开始冒芽,那是新生命开始成长;“路近家”则倍添喜悦心情。
那么,情感到三四句自然流露。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尾联,作者情感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
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别离贬谪诗
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
(1)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①离愁别绪,依依不舍。
②表达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
③表达自己的志向。
④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注意:
要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你觉得画线句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些?
解析:
作者情感主要通过意象或关键词来表现,有的还会借助一些表现手法。
画线句中,作者用了拟人手法,以“送”和“埋”分别表示惜别、担忧和祝福。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
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
陕西的华山。
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试分析尾联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解析:
分析感情要学会鉴赏整首诗的内容,然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所传达的作者情感。
本诗尾联,则要关注一个名词“渔樵”和一个副词“犹自”。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围绕“帝乡”打转。
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
答案:
“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
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2)贬谪诗的常见情感: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注意:
需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注]①蹉跎:
不顺利,虚度光阴。
②二十三年:
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对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审题,本题第一问是从手法上赏析诗句,考生首先要明确手法,很显然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朝中的百官和刘禹锡的被贬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替友人鸣不平的愤慨之情。
第二问是对比刘禹锡的诗句和本诗的情感的不同,考生要分析理解情感上的细微的差别。
答案:
白诗这两句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直抒胸臆。
该二句是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别邵大仲游
[清]黄仲则
三千余里五年遥,两地同为断梗飘。
纵有逢迎皆气尽,不当离别亦魂消。
经过燕市仍吴市,相送皋桥又板桥。
愁绝驮铃催去急,白门烟柳晚萧萧。
试简析诗的开头两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分析情感需在深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而内容则具体体现在时间词、地点词和意象上。
首句主要表达“这五年中作者四方飘零,行程达三千余里,自嗟如断梗一样地四处飘零”。
答案:
“三千余里”极言相距之远,“五年遥”极说分离之久,相思之长。
“断梗”典型意象,常比喻四处漂泊之苦,身不由己之哀。
心酸、苦楚、愤懑、无奈,一并而至。
“两市”“两桥”,形象点出漂泊飘零之悲。
思乡怀人诗
把握思乡怀人诗的思想内容。
1.悲情类——主要表达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写自己旅途中孤单寂寞的愁苦,内心的凄凉,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渴望与亲人团聚。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3)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4)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2.豪情类:
诗歌虽写思乡思亲之情,但并不十分的伤感,而是显得乐观旷达,甚至表现豪迈的情怀。
(这类诗歌常与诗人乐观的性格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的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
而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场景:
昏黄的灯光下,妻子(或母亲)正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灯光从竹窗里漏出来。
与前几句写景叙事的凄清气氛对照,先前在泥径小道上跋涉的疲劳全然不算什么了,这里表现了温暖、亲切、激动之情。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以及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高诗的“霜鬓明朝又一年”、戴诗的“明日又逢春”,两者都用了“又”字,请分别赏析“又”字的内涵。
解析:
“又”是个副词,表示时间上的再一次。
不同的作者在诗中用上此词,肯定表达不同的感情:
前者的“又”,放在“霜鬓明朝”之后,思的是故乡;后者的“又”,放在“愁颜与衰鬓”的“明日”之后,“又”的后面是“逢春”,因此,既可解作季节之春,又可解作人生之春。
答案:
高诗之“又”:
归乡遥遥无期,一年又一年,寄托无奈、伤感、凄冷、孤寂之意;戴诗之“又”:
可做多解,既可理解为在悲苦的人生中寄予新的希望,也可理解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
爱情闺怨诗
1.把握爱情闺怨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表白忠贞不渝的心迹。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注意闺怨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
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华山
刘崧①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①刘崧(1321—1381):
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
请结合诗意赏析“烟雨正冥蒙”一句。
解析:
赏析诗句要从手法、内容和情感三个维度切入。
“烟雨正冥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以景作结、以景衬情;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双关。
据此,结合写作背景展开进行分析,从内容中析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
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
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怨歌行
[明]谢 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
解析:
结合标题《怨歌行》中的“怨”,可知体裁;阅读全诗,会发现,“寒”和“凄”等词,无不在传达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
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
“长夜生寒”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极冷。
“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捱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的寒意。
边塞征戍诗
1.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边塞征戍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2.把握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表现如下:
(1)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誓死报国的决心、视死如归的豪情。
对将士英勇奋战、浴血沙场的热情讴歌。
(3)对贪婪、昏庸、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统治阶层的批判,对生活艰苦、处境艰难的前线将士的同情。
(4)对长年戍边生活的厌弃,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5)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
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解析:
回答感情的异同,要联系诗人和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注意分析相关词句,“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答案:
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①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③。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④,论功还欲请长缨⑤。
[注]①蓟门:
称蓟门关,今北京市西直门北。
②三边:
古指“幽、并、凉”三州,此处代指边关。
③危旌:
高挂的旌旗。
④投笔吏:
指汉人班超。
班超尝为官府抄书谋生,后投笔从戎,以功封定远侯。
⑤请长缨:
汉时书生终军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
后以“请缨”指自愿从军。
诗以“惊”字开头,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结合全诗,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解析:
第一问重在关键词的内涵及其表达作用的解析上,它包含作者的感受、在全诗中的作用、“惊”的原因分析等,而第二问则直接指向诗人的情感。
答案:
“惊”是“震惊”“震撼”之意,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
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
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咏物抒怀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孤 雁
[唐]崔 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代作客。
②矰缴:
短箭。
缴:
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
(1)情境就是内容的理解: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说孤雁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是全篇的警策。
孤雁呼寻伙伴,声音凄厉,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诗人将孤雁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
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逼真动人。
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
“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
”(《诗境浅说》)这两者意境是颇为相似的。
(2)此诗是托物言志,借孤雁来抒发自己孤独凄凉的处境。
答案:
(1)颔联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
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
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也是作者自己孤凄的情感的象征。
(2)托物言志。
尾联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此处点明孤雁惊魂未定,表达了诗人对孤雁怕逢矰缴的同情。
同时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
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咏物抒怀诗多数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此诗借新竹来比喻成长,但是,它的顺利成长需要借助外界环境如雨、风等让人知道。
因此,在寓意的剖析上,可以从别人对竹子的态度,从竹子自身的角度来提炼。
答案:
(1)竹子的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寓意: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怀古咏史诗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1.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一定要读好注解。
2.明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3.知思想内容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
(3)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
(4)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5)对古人(古代英雄、历史人物)的追思、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②,老作北朝臣。
[注]①司空曙:
中唐诗人。
仕途坎坷,长期迁谪。
②庾开府:
庾信,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
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曾深受梁武帝器重。
梁亡后,被迫仕于北朝,常常想念故国家乡。
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有《伤心赋》《哀江南赋》。
(1)三、四句中诗人引入庾信的典故,用意何在?
(2)简析“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解析:
(1)用典的作用往往有两个:
对历史事实的追忆,对当今社会的讽喻或劝诫。
(2)考查形容词的作用:
“暗”表面上是写风景,即路上的色彩暗淡,实际上在写从前皇帝出游时热闹喧嚣的路,而今只剩下幽暗一景。
寓意着昔盛今衰之感慨。
答案:
(1)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
(2)前两句写实。
“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首先它描绘了昔日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而今只有道旁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又透露出此刻作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沉重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 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
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
这是诗歌的比较阅读。
两诗在写作内容上有一致之处,那就是都提到了周瑜。
不过,两人对周的态度并不一致:
杜牧重在周瑜的成功是借助了东风,有偶然因素;胡曾则着力赞美周瑜年轻而有非凡功劳。
为此,两人都采取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杜借古物、胡借战争来表现。
答案:
(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2)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兴感之由。
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谈禅说理诗
(1)内容:
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对事理的体察。
(2)重点注意:
宋诗。
如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 溪①
罗 隐
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①泾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
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诗歌中的哲理,常常蕴含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中,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诗写的是泾溪,平时默默无闻地流淌,从来没有听说过淹死人,但是,却会在地势平坦、没有石头的地方,将人淹死。
这告诉人们:
越觉得安全的地方越危险。
答案:
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