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4512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docx

+401m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

广安鑫福煤业有限公司邻水煤矿

+401m水平北一采区方案设计

邻水煤矿

2012年3月

方案设计及审查人员

方案名称:

邻水煤矿+401m水平北一采区方案设计说明书

部门负责人

签字

时间

编制

审核

技术副总

安全副矿长

生产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技术负责人

矿长

会审意见:

 

前言…………………………………………………………4

第一章采区概况……………………………………………6

第一节采区概况……………………………………………6

第二节采区地质概况………………………………………7

第三节采区煤层情况……………………………………10

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2

第三章采区方案设计……………………………………13

第一节方案建立的依据及理由…………………………13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14

第三节巷道支护…………………………………………17

第四章采掘关系…………………………………………17

第一节采区尺寸…………………………………………17

第二节采掘关系…………………………………………17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18

第一节采煤方法…………………………………………18

第二节回采工艺…………………………………………18

第六章采区生产系统……………………………………19

第一节运输系统…………………………………………19

第二节通风系统…………………………………………20

第三节供电系统…………………………………………22

第四节排水系统…………………………………………22

第五节供水、压风系统…………………………………22

第六节防尘、监控系统…………………………………23

第七章采区瓦斯抽放系统………………………………24

第八章采区巷道断面设计说明…………………………27

第九章采区主要安全技术措施…………………………28

第一节防治水……………………………………………28

第二节防灭火……………………………………………29

第三节防止瓦斯、煤尘事故……………………………29

第四节过老巷、破碎带…………………………………30

第五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30

第六节避灾路线…………………………………………30

第十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2

第十一章主要设备投入计划表…………………………33

 

前言

一、概述

广安鑫福煤业有限公司邻水煤矿,位于邻水县城西约6公里。

该矿始建于1958年,1960年正式投产,为镇办企业。

煤矿于2001年12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核定生产能力150kt/a。

矿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49′~106°53′,北纬30°18′~30°22';矿区主井口坐标为:

X=3340170,Y=36382730,H=+401m。

在井田范围内现划分两个生产水平,分别为+401m至+550m水平和+550m至+705m水平。

全井田共发现断层20条,逆断层13条,正断层7条;破坏煤层6条,未破坏煤层14条。

地面发现的10断层条断层主要分布在8—9号勘探线之间。

F20大断层在煤层底板内,对煤层开采影响情况还需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探明。

为确保矿井采区及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接替,现对矿井+401m水平北翼(编号为北一采区)采区进行方案设计。

二、设计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相关煤炭产业技术政策,结合《广安鑫福煤业有限公司采区设计及各种施工设计管理办法》及矿井的实际情况,遵循“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采用与矿井相适应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力求做到采区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环节畅通,充分利用已有巷道系统,使本采区达到安全、高效、正规生产。

三、采区设计要点

1、设计充分利用矿井已有的巷道系统,在+401m水平北翼布置北一采区上山系统,按双翼采区,从采区边界向上山主干系统后退式回采。

2、采区内划分二个区段、四个工作面开采。

3、采区主干系统主要利用原有的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和溜煤上山,同时在+480m水平新布置一条专用瓦斯抽放巷,以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4、采煤方法,选用走向长壁掩护支架采煤法,工作面采用爆破落煤,人工装煤,搪瓷溜槽自溜至机巷,再由机巷皮带运输机运至采区煤仓,工作面支护采用掩护支架配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5、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通风系统简单、独立、稳定、可靠。

6、主要安全生产系统布置齐全、合理。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本采区靠近矿井F20大断层附近,伴生的次一级构造较发育,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地质工作,摸清地质构造规律,以指导安全生产。

2、矿井地质水文复杂,在采掘过程中,应加强防治水工作。

3、加强矿井瓦斯治理和防突工作,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瓦斯灾害加重,必需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管理,防止“一通三防”事故。

同时,对+401m水平还应加强防突管理,严格执行有关防突规定。

第一章采区概况

第一节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

+401m水平北一采区位于+401m水平主平硐八字口附近,采区标高从+401m水平至+550m水平,南翼以南二采区为界,北翼以北三采区为界,根据136地质队提供资料,以6号勘探线揭露煤层情况作为采区设计依据(详见《邻水煤矿6号勘探线剖面图》)

二、采区范围

该采区下至+401m水平,上至+550m水平,北以+401m水平北三采区煤柱为界,南以+401m水平南二采区煤柱为界,采区走向长800m,平均倾角57°,平均煤厚1.9m,该采区设计为双翼采区布置。

三、采区上部开采情况

+401m水平北一采区上部为+550m水平北一、北三采区采空区,水平煤柱已回收,开采+401m水平北一采区时,应加强上部采空区水患治理,设计中+550m水平煤巷垂高下落10米,作为水平安全煤柱,以确保安全生产。

四、采区与地面对应位置

该采区处于地表罗家梁子及龙凤寨一带,地面无民房建筑,对开采无影响。

 

第二节采区地质概况

一、地质

矿区范围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古生界志留系统龙溪组和小河坝组,最新地层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各地层分布呈NNE—SSW走向。

二叠系上、下统之间,在井田西南角出现峨眉山玄武岩,第四系零星分布于低凹地带和山间沟谷中。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岩系,分五段:

一段(P2l1),厚28~45米,上部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2~3层深灰色灰岩。

中部深灰、黑灰色泥岩夹煤2层,上层煤K12厚0.3~2.5米,下层煤K11厚0.2~1.6米,上、下煤层间距0.33~3.00米,下部为褐灰色细至中粒砂岩与灰、浅灰色泥岩。

底部为灰色含黄铁矿高岭石粘土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段(P2l2),厚13~23米,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较多燧石结核,产丰富的腕足类化石。

三段(P2l3),厚6~11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中部夹1~3层厚0.20~3.00米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

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含腕足类化石,中部泥岩偶夹煤线。

四段(P2l4),厚30~41米,深灰、黑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大量燧石结核,结核呈串珠状或似层状,偶夹灰色薄层状泥岩。

含腕足类化石。

五段(P2l5),厚22~45米,深灰、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深灰、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偶夹细砂岩;中部常夹1层极薄煤层,厚0.07~0.4米。

产较丰富的腕足类化石。

二、构造

矿区位于华蓥山复式背斜龙王洞段东翼,总的构造形态为一单斜,但局部产生次级褶曲,形成反“S”型。

(一)褶曲

龙王洞背斜轴部出露最老底层为龙马溪和小河坝组,两翼依次有韩家店组、威宁组、梁山组和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雷口坡组及须家河组等地层,轴向N300—350E,地层走向与轴向走向一致N300E左右,两翼倾角基本相同,在400—500间,南端局部倾角为600—650,轴面近于直立,基本为一对称背斜。

(二)F20逆断层

1、F20断层下盘构造部位:

地层分布主要为茅口组上部,局部为长兴组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300E,倾向SE,倾角由南向北变缓,7号勘探线以南地层倾角400—650间,以北则400—500间。

2、F20断层上盘构造部位:

8号勘探线以北,岩层走向N300E,倾向SE,倾角沿走向,南部600—650,北部450—500间,沿倾向南部400—750间,北部450—600;8号线以南至西天寺井田北端,浅部地面产状倒转,倾向NW,倾角400—750,深部倾向SE,倾角650—750,深部倾向SE,倾角650—700间。

根据钻探和坑道揭露,单斜构造在局部产生次级反“S”形褶皱,其形成机理,主要是F20断层两次切割煤系地层和长兴组地层,形成牵引背、向斜。

主要出现在8号勘探线以北,其中7、6、5、2号四条勘探线表现十分明显。

牵引褶皱的背斜轴顶和向斜槽底出现标高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由于局部出现此生褶皱,并沿倾向发育岩层产状多变,褶皱剧烈部位往往产生断裂,加之长兴组和龙潭组燧石灰岩,岩石可钻性极差。

三、水文

K1煤层底板为茅口灰岩、顶板为长兴灰岩都属含水层,加之受F20走向逆断层影响,岩石局部破碎,有裂隙水、岩溶水发育、上部采空区积水等影响使该采区水文地质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先探后掘的原则,确保施工安全,预计涌水量20m3/h。

四、采区瓦斯、煤尘、发火期

1、根据2011年广安市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邻水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23.4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54m3/min,属高瓦斯矿。

开采过程中应加强通风管理,同时做到先抽后采。

同时我矿于2008年6月,委托中国矿业大学对矿井现有开采水平K1煤层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根据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我矿+550m及以上水平K1煤层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2、136地质队(详终)报告资料提供,K1煤层共采煤尘爆炸样品5件,经测定火焰长度10~25mm,抑制煤尘爆炸岩粉用量20%-45%,结论具有爆炸危险。

3、136地质队(详终)报告资料提供,采集煤层自燃发火样品12件,经测定,其中有11件样品属二类,自燃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开采时合理布置采区,应加快推进度,采面结束时必须按规定及时密闭。

第三节煤层情况

二迭系上统龙潭组一段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K1煤层是我矿的开采煤层,全区较稳定可采,本采区开采的煤层K1煤层分岔为K11(下分层)、K12(上分层)。

1)、K11煤层(下分层)

K11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中部,距龙潭组底界14.10~15.25米,平均14.55米。

煤层厚度最大1.30米,最小0.20米,北部稍厚,南部较薄,平均厚0.75米。

K11煤层为简单结构煤层,局部地段夹厚0.05米炭质泥岩,煤层顶板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含少量菱铁矿结核,且含植物化石。

底板为深灰、黑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2)、K12煤层(上分层)

K12煤层位于K11煤层之上,距K11煤层0.35~3.00米,平均1.85米。

煤层厚度最大1.85米,最小0.56米。

北部稍厚,南部较薄,平均厚1.23米。

为简单结构煤层,只局部地段夹0.28米粉砂质泥岩,煤层顶板为灰黑色泥岩,含星点状黄铁矿晶粒。

底板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及其碎片。

3)、K11煤层煤质

原煤为半亮型煤,黑色,条痕为黑色,沥青~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具棱角状、鳞片状断口,含黄铁矿结核及星点,性脆,硬度较小,容重约1.5吨/立方米。

煤样分析结果,K11煤层原煤:

灰分(Ad)17.13~37.62%

挥发分(Vdaf)15.82~18.76%

全硫(St1d)1.25~4.69%

磷(Pd)0.002~0.03%

发热量(Qnet,d)21.32~25.93Mj/Kg

可选性等级:

中等

精煤挥发份(Vdaf)10.32~17.85%

胶质层厚度平均5毫米,煤层粘结性、结焦性较差。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划分,矿区K11煤层属瘦煤(SM),煤质属中~中高灰,低中~高硫,低磷煤,可作动力用煤、民用煤。

经过脱硫去灰后,可作炼焦配煤。

4)、K12煤层煤质

原煤为半亮型煤,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并有少许条带状镜煤分布。

黑色,条痕为灰黑色,沥青光泽,具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参差状断口,性松软,含黄铁矿结核及微粒。

硬度较小,容重约1.5吨/立方米。

原煤煤样分析结果,K12煤层原煤:

灰分(Ad)21.28~32.09%

挥发分(Vdaf)14.70~19.13%

全硫(St,d)1.12~5.03%

磷(Pd)0.005%

发热量(Qnet,d)23.51~28.43Mj/Kg

可选性等级:

中等

精煤挥发份(Vdaf)12.94~15.82%

胶质层厚度平均4毫米,煤层粘结性、结焦性较差。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划分,矿区K12煤层属瘦煤(SM),煤质属中~中高灰,低中~高硫,低磷煤。

可作动力用煤、民用煤。

经脱硫去灰后,可作炼焦配煤。

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采区生产能力

A=n1×k1×K2×a×L1×m×r×n

=1×0.80×0.95×1.5×120×1.9×1.50×330

≈12.9万吨

式中;n1:

采区同时生产面数(个);L1:

工作面长度(m);

k1:

月正规循环率;m:

煤厚(m);

K2:

回采率;r:

煤的容重(t/m3);

a:

日循环进度(m);n:

年生产天数(天)。

二、采区服务年限

T=Z/A

=31.6/12.9

≈2.4年

式中;T:

采区服务年限(年)

A:

采区生产能力(万t/年)

Z:

采区可采储量(万t)

第三章采区方案设计

第一节方案建立的依据及理由

一、矿井采区布置现状

矿井现有生产水平为+550m至+705m水平,该水平已布置了北一、北三、北五及南翼南二、南四、南六及南八共七个采区,其中+550m至+705m水平的北一、北三、北五及南翼南二采区已回采完毕,南四、南六采区正在回采,南八采区正在准备。

本设计为+401m至+550m水平北一采区,即+401m至+550m水平的首采区,该采区的开拓及准备工程主要利用+401m水平已有的供风、供水、供电、通讯、监控延伸至本采区工作地点使用,采区准备期间通风采用局扇通风,回风通过北一采区回风上山进入+550m水平北大巷,然后通过+550m水平北五采区回风上山进入+705m水平总回风巷。

二、采区布置

本采区按双翼采区布置,分两个区段共4个工作面,采区以北以北三采区煤柱为界,采区以南以南二采区煤柱为界,上以+550m水平为界,下以+401m水平为界。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401m水平北一采区设计共拟定了两个方案,其中方案一:

一机巷轨道甩车提升布置,方案二:

一机巷大巷单独提升布置,具体如下:

1、方案一(一机巷轨道甩车提升布置):

+401m水平北一采区的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及溜煤上山均利用原有的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及溜煤上山,其中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均贯穿至+550m水平,溜煤上山掘至+480m水平。

因+401m水平北一采区上部的水平煤柱已回采,其+550m水平回风煤巷需下落10米至+540m水平。

考虑+540m水平煤巷材料运输,设计在+550m水平运输大巷的+550m水平至+540m水平之间布置一条提升道至回风石门,以解决+540m水平煤巷的材料运输。

同时,为加强+401m水平北一采区的瓦斯抽采及考虑钻机能力,设计在轨道上山中部甩车至+480m水平,然后在+480m水平布置一条水平大巷作瓦斯抽放用,并通过联络巷道与中巷石门联通。

然后在轨道上山下部布置一甩至一机巷石门,解决一机巷的材料运输。

同时考虑到同一区段工作面一翼采煤,一翼掘进能形成独立通风,设计中分别增设了一条中巷回风石门和一条一机巷回风石门,最后布置回采巷道。

工作面推进方向为由采区边界向中间推进,共布置4个工作面,回采顺序为4102采面、4101采面、4104采面、4103采面,其优缺点为:

(1)优点:

充分利用已有巷道系统,节约巷道掘进工程量,一机巷材料运输通过轨道上山甩车提升,共用一台绞车,占用设备少,技术上可行。

(2)缺点:

一机巷轨道甩车提升巷道掘进工程量略大,完善准备巷道共需1116米(含+480m水平北一瓦斯抽放巷)。

2、方案二(一机巷大巷单独提升布置):

除一机巷的材料运输通过在+401m水平大巷至一机巷石门布置一条单独的提升道外,其余巷道布置与方案一相同,其优缺点为:

(1)优点:

在充分利用已有巷道系统、节约巷道掘进工程量的基础上,一机巷的材料提升通过大巷单独提升巷道更节约。

同时,一机巷的材料提升绞车司机只需到一机巷石门即可,无需到+550m水平绞车硐室,技术上可行。

(2)缺点:

需多安装一台绞车,完善准备巷道共需1091米(含+480m水平北一瓦斯抽放巷)。

3、方案比较

根据以上两个方案比较,各有优缺点,其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如下:

 

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表(准备巷道)

序号

巷道名称

方案一(一机巷轨道甩车提升布置)

方案二(一机巷大巷单独提升布置)

1

+550m水平提升道及回风石门

62

62

2

中巷甩道及车场

50

50

3

中巷石门及回风石门

26

26

4

回风联络巷

25

25

5

一机巷甩道及车场(一机巷提升道)

80

55

6

一机巷石门及回风石门

63

63

7

+480m水平北一瓦斯抽放巷

800

800

8

避灾硐室

10

10

合计(米)

1116

1091

巷道投资(万元)

111.6

109.1

5、方案选择

通过以上经济技术指标比较,方案二总工程量较小,投资较少,技术上可行。

因此,+401m水平北一采区方案设计建议选用方案二(一机巷大巷单独提升布置)方案。

 

第三节巷道支护

根据已有揭露巷道,煤层赋存状况及顶底板倾角大,煤层松软,该采区开拓巷道设计采用拱形巷道喷浆支护,准备巷道设计对岩石稳定巷道采用拱形裸巷不支护,局部破碎地段编制专门措施采用特殊支护,回采巷道设计采用梯形巷道金支(巷道断面及支护最终以采区施工设计为准)。

第四章采掘关系

第一节采区尺寸

该采区走向长800m,倾斜长178m。

采区南边以南二采区煤柱为界、采区北边以北三采区煤柱为界。

采区巷道布置详见《+401m水平北一采区方案设计图》。

第二节采掘关系

首先在+401m至+550m水平轨道上山中部布置甩车道至+480m水平,然后在+480m水平南北布置+480m水平大巷和钻场,作为+401m水平北一采区上区段工作面瓦斯抽放巷用,并通过联络巷道与中巷石门联通。

然后掘进采区其它巷道,形成通风系统后,掘4102机巷和回风巷,再掘4102开切眼,形成首采工作面,再依次掘进接替面的回采巷道。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第一节采煤方法

该采区K1煤层根据6号勘探线揭露情况:

平均煤厚1.9米,平均倾角57°,伪顶为灰白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厚度0.1-0.5m,随采随垮落,直接顶以黑色泥岩为主,少数砂质泥岩,含黄铁矿晶粒及结核,厚度2.47-12.9m,平均厚度8.28m,老顶为硅质石灰岩,俗称小铁板,厚度0.99-3.8m,平均厚度2.2m。

底板为黑色泥岩,粉砂岩,厚度为8-15m,平均厚度12m,遇水彭涨;老底为茅口灰岩,厚层状。

结合该区煤层地质条件和本矿实际生产技术水平,设计该采区采煤方法为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工作面后退式开采。

第二节回采工艺

一、落煤

放炮落煤。

二、装煤

工作面采用搪瓷溜槽自溜,大巷采用矿车装车。

三、运煤

工作面采用搪瓷溜槽自溜至机巷刮板运输机上,然后通过皮带运输机运至采区煤仓,大巷采用机车运输。

四、顶板管理及工作面支护

1、顶板管理

由于工作面直接顶以黑色泥岩为主,少数砂质泥岩,含黄铁矿晶粒及结核,厚度2.47-12.9m,平均厚度8.28m,老顶为硅质石灰岩,俗称小铁板,厚度0.99-3.8m,平均厚度2.2m。

结合本矿开采经验,确定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2、工作面支护

工作面支护采用柔性掩架支护,掩架内采用1.5m的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撑。

3、上下安全出口与超前支护

机、风巷安全出口处前10m使用双排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后10m为单排支护。

4、劳动组织及循环作业方式

采用“三八”正规循环作业,“两采一准”组织生产。

第六章采区生产系统

第一节运输系统

一、运煤系统

工作面——机巷(刮板运输机、皮带)——煤仓——+401m水平运输大巷——主平硐——地面。

二、运料系统

地面料场—主平硐—+401m轨道上山—+480m(+550m)水平运输大巷—机、风巷—工作面用料点。

三、排矸系统

掘进半煤巷时采用分次放炮分装分运,采面生产时的矸石在皮带机头捡矸,矸石:

轨道上山—+401m水平运输大巷—主平硐—地面。

四、提升、运输设备选择

根据运距、运量及现有使用设备状况,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备选择,具体见采区施工设计。

第二节通风系统

一、回采时4102首采面通风

地面新鲜风流→主平硐→+401m轨道上山中巷甩道→+480m水平瓦斯抽放巷→中巷石门→4102机巷→工作面。

污风风流(工作面)→4102风巷→+401m北一采区回风石门→+550m北运输大巷→+550m北五采区岩石上山→+705m总回风巷→老龙硐风井。

二、风量计算

(1)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

①按工作人数计算

Q=4N=4×15=60m3/min

②按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计算

Q=100×QCH4×K备=100×1.2×1.2≈144m3/min

式中:

QCH4—预计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

K备—CH4涌出不均衡系数

③按工作面气温计算:

Q采=60·V采·S=60×1.0×1.0×2.5=150(m3/min)

式中:

S——工作面平均断面。

m2

V采----工作面适宜风速。

m/s

④风速验算

回采工作面最大风速为4.0m/s,最小风速为0.25m/s,

按最大允许风速计算工作面允许通过风量:

Q大=4×60×2.5=600m3/min。

按最小允许风速计算工作面允许通过风量:

Q小=0.25×60×2.5=38m3/min。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确定采煤工作面配风为150m3/min。

(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①按工作人数计算

Q=4N=4×8=32m3/min

②按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计算

Q=100×QCH4×K备=100×0.4×1.8=72m3/min

式中:

QCH4—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

K备—CH4涌出不均衡系数

③按炸药消耗量计算

Q=25A=25×6=150m3/min,A为掘进工作面一次爆破炸药消耗量

④11KW局扇吸入口风量确定为230m3/min

⑤风速验算

按最高风速计算:

Q=4×60×7.2=1728m3/min,

按最小风速计算:

Q=0.25×60×7.2=108m3/m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