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4176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docx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

《大学语文》复习纲要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尚书》

答案:

C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D.所有制形式

答案:

D

二、填空题

《大同》: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_。

三、翻译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四、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爱无差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没有私产,各尽其能”,这儿的人们没有私产,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社会安定,没有战争”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

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

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年代

3.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

“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五、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二篇《1789年原则》

一、填空题

1.法国的国庆日是,它是为纪念法国的革命。

2.《1789年原则》的作者是,它选自散文集《》。

3.“每一个人都是两个国家——本国和法国——的公民”这句话是美国思想家

说的,它充分说明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普世性。

二、简答题

1.本文历史书写的特点:

本文的历史书写不仅有着突出的形象性与现场感,而且更注重历史精神的把握与阐发,思想与激情贯注始终,组织材料富有层次,语言明确有力,善用排比,使人读来壮怀激烈,酣畅淋漓,精神饱满。

2.以你对人类历史的了解,想一想我们应该铭记与汲取的精神与原则。

《共产党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国古代的“大同”梦想,以及基督教所强调的博爱精神等等,都有值得铭记和汲取的意义。

3.1789年留给人们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它的主要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国大革命留给人们的真正的东西是《人权宣言》。

主要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反抗压迫,信仰、思想和表达的权利,人民民主,三权分立。

而1789年留给人们更重要的是先驱们对以上权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篇《七月》

一、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A)。

A.305篇B.300篇C.350篇D.298篇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B)。

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C)的历史。

A.夏民族B.商民族C.周民族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D)。

A.公鸡B.蝉C.蝗虫D.纺织娘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A)。

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

二、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七月》。

5.《七月》全诗以时间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三、翻译题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案略)

四、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

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

说说你的理由。

答:

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3.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

(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第四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填空题: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以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二、字词解释: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

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

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

中原之地。

则效:

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

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

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

公子成的理由:

中原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以礼乐中心,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

不能效法蛮夷之道,不能变古之制,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

(1)实行“胡服骑射”可以加强军备,抵御外辱;

(2)“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不必拘泥于旧俗。

(3)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4)叔父应该带头。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

(1)武灵王使人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

(2)武灵王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第五篇《张中丞传后序》

一、字词解释:

1.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蚍蜉:

2.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乌有:

3.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阳阳如平常。

 阳阳:

4.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将:

二、翻译: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4.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jǔ)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三、简答题:

1.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答:

张巡:

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

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2.分析韩愈是如何选取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答: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呼南霁云就义,于嵩所述张巡轶事等,刻画了张巡等人的外貌、神采、能力、胆识与道德气节。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感动。

第六篇《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填空题: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体史书。

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

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字词解释:

1.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

进棺,指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

依仗、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

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

不专心,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

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

君王自谦之称。

三、简答题: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

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

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

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

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

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

描写有详有略,反映出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

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

”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第七篇《长恨歌》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 B.醉吟先生 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 )。

2.夕殿萤飞思悄然,( )。

3.行宫见月伤心色,( )。

4.春风桃李花开夜,( )。

5.玉容寂寞泪阑干,( )。

6.在天愿为比翼鸟,( )。

7.迟迟钟鼓初长夜,( )。

8.回眸一笑百媚生,()。

三、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

恨,就是遗憾,遗恨。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第八篇《伤逝》

一、分析题

⒈分析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答:

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封建、守旧、冷酷、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生存(经济)压力。

但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置,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为此,作品提出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

同时,涓生、子君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忽视了获得生存权的重要,缺乏韧性战斗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

作品由“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题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

⒉分析涓生形象的意义。

答:

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他却“惊醒”子君。

这种启蒙教育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起到这么一点作用。

它对整个强大的封建社会起不了多大影响。

婚后他还有自欺自慰的想法,却没有新的奋斗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

⒊分析子君人物形象。

答:

故事的开端,子君同涓生的恋爱过程,是涓生用资产阶级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学说,灌输给子君的过程。

半年持续不断的启蒙,子君终于说出: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子君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决绝的,她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主要动力就是爱情。

涓生失业,生活贫困,这使子君变得怯弱了,因为她感觉到冷酷的现实将会破坏她安宁的生活。

而精神空虚、夫妻间的隔膜,使爱情生活很快地被毁掉。

更可悲的是,在涓生宣判了她的“死刑”后,子君还没有离开这个家,不是她赖着不走,而是她无路可走。

但笼子外的猫和鹰伸进了利爪,到笼子里将她抓出去,撕碎了。

二、简答题

1.你认为《伤逝》的主题是什么?

答:

表现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

其余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伤逝》中体现的两难问题包含哪些内容?

答:

包含进步与落后、革命与日常生活、说与不说等。

3.分析《伤逝》的文化意义。

答:

小说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许多具有超时空意义的两难问题。

4.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在当今社会还有启示作用吗?

谈谈你的看法。

答:

有。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等,都对同时适用于当今的爱情与家庭生活。

5.《伤逝》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

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传入,当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及时代思潮都是小说常产生的时代背景。

6.在写法上,《伤逝》的特点是什么?

答:

小说采用了“手记体”的形式,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化小说的风格。

7.《伤逝》中反复提到的“加厚的雪花膏”、“鲇鱼须的老东西”代表着什么?

答:

代表着当时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

第九篇《老子》五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

边,尽头。

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与:

和人相处。

⒊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

过失。

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弊:

破败。

⒌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冲:

空虚。

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讷:

拙于言辞。

⒎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

供给。

⒏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见:

显露。

二、《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

(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一”“二”“三”万物

“有”

三、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之间的不同。

答:

孔子的“道”:

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

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四、理解并背诵课文所选篇目。

答:

略。

 

第十篇《秋水》

一、填空题

1.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相对)

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_________。

(《庄子》)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B)

A.移其民于河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下列各句中“乃”可译为“方”、“才”的是(A)

A.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左,乃陷大泽中。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C)

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

4.庄子在《秋水》中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D)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 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字词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旋:

(改变)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

时:

(按季节)

四、简答题

1.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庄子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中河神代表了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神则是作者的化身。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北海的描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河水暴涨的景象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浩瀚的景象构成对比,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与海若情趣盎然的对话,直观地说明了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而且为下文即将展开的由于环境等的不同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做了铺垫。

2.在先秦散文中,《庄子》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

结合本文,谈谈表现。

答:

(1)本文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河神与海神都具人性,通人情,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2)善用连类比喻以及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第十一篇《饮酒》

一、填空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这是陶渊明《》中的诗句。

(饮酒(或《饮酒》十七)

3.“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这句名言出自之口。

(陶渊明)

4.唐朝大诗人杜甫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的“陶谢”是指。

(陶渊明和谢灵运)

5.陶渊明一生中曾几次出仕,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也即最终归隐前的任职)是。

(彭泽令)

二、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靖节先生”的大诗人是(B)

A.谢灵运B.陶渊明C.阮籍D.曹操

2.陶渊明是哪个地方的人?

(A)

A.浔阳柴桑B.四川眉山C.山东济南D.安徽亳州

3.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自(B)

A.《归去来兮辞》B.《归园田居》C《.饮酒》D.《读山海经》

三、简答题

1.陶渊明《饮酒(其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地位,崇尚自然、悠然自得的心态。

2.如果用这两首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陶渊明《饮酒》诗的主旨,你认为哪个词语最恰当?

答:

“心远”二字最恰当。

第十二篇《回答》

一、填空题:

1.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河、杨炼等。

(北岛、舒婷、顾城)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______的笔下,诗题名为______。

(北岛《回答》)

二、选择题:

1.北岛的诗作《回答》首先发表于(B)

A.《北岛顾城诗选》B.《今天》C.《诗刊》D.《北岛诗歌集》

2.北岛离开祖国的时间是(B)

A.1989年11月B.1987年10月C.1988年3月D.1989年4月

三、判断题:

1.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是他的代表诗作。

2.《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诗作,表现了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四、简答题:

1.《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壮的历史情怀和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对于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反思,并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战士一般勇敢不屈的挑战者状态,提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愤激的质疑与指控,在此基础上,又以豪迈激越的感情表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以《回答》为例,谈谈北岛对于意象的运用。

答:

《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

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

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

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