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docx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
本文从社会、家庭、校园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内容多样化、生活化,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全面学习和提高等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代农村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上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一些农村地区固有的特点仍长期存在。
这样的农村地区小学在实施英语教学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社会环境——信息匮乏
一门语言的学习与学习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其公式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种S-R的连接对农村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的制约,学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外界的刺激较弱,英语与之接触面较小,就像城市中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中英文广告牌,在这里也是不多见的,所以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如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高。
(二) 家庭环境——教育理念的滞后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外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都很盲目,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农村地区的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职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及辅导能力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
又因其特殊的经济状况而使得多数的学生家长虽重视孩子但不重视教育,或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仅仅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用考大学,学习英语没有一点用途,不愿意为孩子买录音机、磁带等英语必备的学习用品,更不要说主动地给孩子营照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甚至为了能腾出时间来打麻将,而安排孩子中午在校吃饭,晚上随便给孩子找个人作家教,条件就是督促其完成各科家庭作业。
许多孩子在家长的这种心理或行为的暗示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这样的态度影响下教和学就成了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而不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了,其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三) 校园环境——教学目标单一
由于地处农村,学校教师也受这样或那样的因素的制约,他们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将教学目标过多地停留在成绩、分数上。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正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努力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这里的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将应试教育放在首位,导致了教师重“教”而轻“学”,学生轻“学”而重“习”的教学局面。
在英语学习上普遍体现为学生“读的多、说的少;写的多、用得少”的局面,将一种语言的习得固化为语法的灌输、机械的记忆,并没有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精神。
二、相应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在上面谈到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又能学以致用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也有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正在积极地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下面我就以新课标为前提,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 教学内容多样化、生活化
1、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知识也是接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教育的过程。
多方面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和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家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课内外语言运用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学生建立语感的信心与自觉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例如,本地区的学生对英语即感到新奇又羞于开口,但他们的尊师礼仪却做的比城市孩子好,平时在校园内不管什么情况下遇到老师他们都会有礼貌地喊一声“老师好”。
那么教师就要求他们平时遇到老师打招呼时改用英语,老师也会及时地用英语来回应他们。
一句“Hello!
”或“Hi,nicetomeetyou”改变了孩子们对英语的畏惧心理,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的实践环境。
2、要积极拓展语言及文化知识的范围。
教学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要指导学生尽可能从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直接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运用。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体现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创性。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须贯穿于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指导学习策略、锻炼情感意志的全过程。
3、多渠道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中所有有助于学习英语、有利于发展英语能力的教育资源。
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像设备及其资料以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的英语资料,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式自主学习。
这里的农村小学在校园硬件配置上不比城市学校差,有的甚至超过城市小学。
在练习课上,经常利用多媒体课室,引导孩子们在英语学习网站上做一些相关的英语游戏或练习。
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及时有效地巩固了新授知识。
(二)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活动中学会交流和交换信息。
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交流,因此,教学设计要以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日常课上,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一些活动环节,以此来带动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三) 以情景为依托,英语教学生活化
情景是指外语交际的社会情景。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的联系性和不可分离性。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是,离不开社会语言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实际就是在复制生活,给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和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英语理解、运用和表达思维能力的提高。
1、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景。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
可利用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周围的环境,创设情景。
如:
打电话、问路、购物、道别等。
例如:
学习shape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论教室里出现的各种物品和学习用具的形状。
在学习familytree时,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调动学生活学活用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的用自己掌握的英语来给大家介绍自己家庭的全部成员。
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
2、用教师来创设情景。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情景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活动的参与者,课堂的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
用教师来创设情景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个人情况,生活经历,喜怒哀乐,个人好恶等本身就是学生课后爱打听和谈论的话题来创设情景。
学生对老师天生就有一种“向师性”,它包括对教师的模仿以及探究的欲望,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欲望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用学生来创设情景。
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丰富的资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设情景时取之不尽的源泉。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资料,家庭情况,亲戚朋友,生活经历等都是可以用来创设情景的,并容易引起同伴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COUNTRIES后,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绘制的一枚手工制作的邮票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国家的邮票,并倾听他人的喜好,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在用英语谈自己的生活罢了。
4、用真实生活来创设情景。
用真实生活来创设情景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让他们在完成真实生活任务的同时,进行语言的操练和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COLOUR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及环境的观察和感知,很自然地就引入了课题,给学生建立一个直接的图文连接,帮助他们的直观记忆。
创设情景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力,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
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
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他们表达思想的欲望。
(四) 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课堂学习为主,学习活动成了知识技能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活动,有人戏言这样的学习是“仅发生在学生的肩膀之上的学习”。
学生成了接收灌输的对象,被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权,也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小学英语新课程要扬弃这种传统、单纯的学习方式,探索生动活泼又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自主学习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应使学生在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主动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多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
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地“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教师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1)端正教育思想,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即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配合教师按预定的教案“走过场”的角色。
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教师讲的多、问得多、越俎代庖多)、“三少”(学生动口少、思考少、举一反三少)的弊病,做到学生已懂的不再讲,学生可以学懂的要少讲,设计的提问应紧扣教材的重难点,使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的训练时间,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知识。
只要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始终做到“目中有人”,就能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我们的教法更有针对性,才能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条件。
(2)尊重信任学生,消除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障碍。
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但传统的教学思想造成了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使学生“自主学习”难以真正实现。
这主要表现在:
A.对教师的盲目崇拜。
“老师是绝对权威”、“老师是万能的”,对教师仰视的视角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说所为全盘吸收,不敢否定,从而抑制了创造,磨损了个性。
B.在教师面前拘谨、紧张,甚至畏惧的心理状态。
这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C.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分数这一“紧箍咒”而形成自卑心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的。
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
以人为本,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自信留给学生,会让我们的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学生提出要求:
A.要会预习。
具体包括:
会借助教材或工具书以及联系课文上下语境对生词、新句型进行理解,并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
B.要会提问。
就是对课文里出现的新的语法现象提出质疑,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以疑促思促学。
C.要会讨论。
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
具体包括:
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会汲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D.要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
如怎样记单词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E.要会反思。
就是要教会学生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沟通与互助,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现代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是人的生存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质,缺乏合作的需求。
加上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而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特别有利于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1)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对小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得课堂变得嘈杂而散漫。
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耐心地教会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遵循3个原则:
一是自愿、二是成员互补、三是人数要少。
他不同于班级授课制,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不管英语水平或组织能力如何,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要发挥小组学习功能,成员必须明确分工,使人人都有任务。
教师还可以每个小组设一些管理员,如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等。
岗位要定期轮换,使人人都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乐趣,逐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2)注意协调学生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
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次序混乱,此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谦让”;如果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的支配,多数学生也不敢开口,此时就应该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大胆尝试。
做到“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统一,就能协调好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就是学生能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
在自然状态下,学生会认为,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帮助的含义,让学生从教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领会帮助的真正的内涵,从而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学。
(4)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及时评价小组学习,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组内团结协作,组际拼搏竞争。
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看到同伴之间共同奋斗获得的佳绩,进一步明白小组学习的意义和重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此外,还要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学会赞同、反对、补充等等。
3、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发挥自主性学习潜能的必然途径与方式,也是人的自主性发展的必然途径与方式。
(1)探究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立在探究学习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
探究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理科教学热衷于灌输和汲取结论性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该理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事物,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并帮助学习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问题式”教学方式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既有难度又能让人体验成功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发展学生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空间。
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活动的特点是注重解决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差异性。
教师要变“让学生提问题教学“为”以“问题为纽带教学”。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设疑问、讨论问题等多种活动方式加深问题的深度,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使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