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docx
《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
2006年5月第8卷 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Edition
May.2006Vol18No13
Ξ
石家庄市 050091
摘:
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603Ο0125Ο0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
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规划,认真研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方法,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切实加强。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三观”形成的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起着基础和导航的作用,这既是“三观”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状况来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是社会价值目标的急变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失落。
由于社会变迁的迅速和广泛,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目标体系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教育和引导,就极易造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认识和追求上的无所适从、方向不明。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
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多样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选择的困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分配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就会出现迷茫的状态,增加选择的难度。
三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开放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目标的错位。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渗透在逐步加强,资本主义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也在逐步深入,由此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着理想信念的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往往重视关于真理问题的教育,对理想问题进行哲学的分析则注意不够。
这就使得我们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作是一种道德教育或政治宣传的手段,而缺乏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理想的内在本质、理想
・5
2
1
・
Ξ收稿日期:
2005Ο08Ο29
作者简介:
杨文圣(1972Ο,男,河北滦南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这一理论认识上的偏颇,往往导致理想教育的盲目性,也就势必影响对结合哲学的理想理论进行现实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力度。
与此同时,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失落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危机。
一个民族一旦陷入理想缺失的危机而又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等手段来及时进行调整,便会丧失其赖以存在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没有指路的明灯,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他们将失去生活的目标,
知识、有创造精神。
结起来、组织起来呢?
沙,?
功?
”[1](P111,从此种意义上讲,绝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危机。
理想信念实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主要就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问题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它们都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论证一个关于自己时代和社会的理想。
柏拉图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它的哲学式的理想国;黑格尔哲学的现实理想是普鲁士王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方法论基础。
这是因为哲学通过对人自身本质的追问,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实到或涉及到人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着理想信念问题,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石。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观点指引大学生为科学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批判性。
马克思指出: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2](P7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7。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建立的世界观理论与方法论理论,决不把它周围的感性世界看成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看作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3](P112所以,说明现存世界与未来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其实质就是理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特点,决定着它必然会最坚决、最全面、最彻底地致力于自己的革命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大
学教育,
范,,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P54列宁也指出: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4](P182这些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所以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走向各自片面性的极端,其通病就在于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不理解实践之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恰恰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这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可以理解为反映与虚拟的统一。
反映是指人的认识是以客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和依托的,认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物的复写、摄影;虚拟是指在反映原始自然的基础上,重新设想出符合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化自然的应有蓝图,即形成了关于新生事物的理想模型。
反映与虚拟是认识的一体两翼,反映是虚拟的前提,虚拟是反映的延续。
前者规范后者,后者又突破前者,如此矛盾冲突,才使认识生生不已。
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活动,这种选择活动的本质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理想设计活动,也就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创造客体,以求得认识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想和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只注重对真理问题的讨论,关于认识的理论集中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上。
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包含着对未来的理想的认识,或者说包含着关于新生事物的模型的认识,它有不同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新的认识内容,这个新的认识内容就是建构实践理想模型。
理想性认识与现实性认识相比较,区别是在现实性的认识活动开始以前,一个认识的对象已经客观存在着。
而理想性认识活动开始时,它的认识对象仅仅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的。
对虚拟性存在的认识就是理想性认识。
一旦这种认识活动结束,关于目的实现的物质承担者的观念模型已经形成,但它还未能物质
・621・
化,还只是一个观念的存在物。
仅就这个观念性的存在物而言,它存在于理想性认识活动的结尾,而不是在其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存在。
简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性飞跃过程中,认识的新任务是创造一个体现认识和实践目的的新的理想客体。
这个理想客体就是实践目的载体的观念模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创造的反映论启迪大学生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积极的理想设计、观念创造的活动。
当代大学生都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他们都应当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因为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第三,
义哲学认为,有根据的现实,同必然性
据,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也就丧失了它的现实性。
所以,恩格斯说:
“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5](P216可能是潜在的东西,现实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可能等同于现实。
在实践中,应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可能与现实截然分开,它们之间除了有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的一面。
可能作为潜在的东西,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而现实作为实存的东西,又是相对于可能而言的。
可能是没有展开的现实,而现实则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
在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脱离现实的可能,也没有不包括可能的现实,可能是现实的一个环节。
不仅如此,可能与现实还可以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一过程到另一过程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当一个过程现实地存在着的时候,在它自身中就已经潜在着自己的后继过程,包含着后继过程的可能。
它向后继过程的过渡,首先表现为自己的现实存在向后继过程的可能的转化。
而这种可能就成为后继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客观世界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不停地过渡,就是从现实到可能、可能到现实的不断转化中完成的。
正是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大千世界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宏伟画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态度:
有人偏好甚至痴迷于理想,但却昧于现实,因而,其理想多半止于清谈,在现实问题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其理想与现实是分裂的,极端表现就是为了理想而牺牲现实;有人顺应现实而抛弃理想,其典型表现则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与世无争”。
显然,这些都是片面和有害的。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促进现实与理想的较好统一。
大学生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做好眼前工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准备条件。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指引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运动,,人类社会最终
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提出了理解树立社会理想和实现社会理想的理论、方法和道路,它把社会理想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这个科学就是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理想总有超越现实社会状况的性质,是一个具有超前性质的观念性的社会意识。
作为社会理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足性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但是这种批判性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以人性的一般特点为标志的,它是以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依据的。
一个科学的社会理想,不仅要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要合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从宏观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理论依据。
当代的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只有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如何贯彻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上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人的关怀。
理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
但是,目前的哲学教育却没有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教学体系的内容框架没有为发挥这一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客观规律”的“发现”问题以及“客观规律”的论证和表述问题,而对于理想建构问题基本没有深入论证。
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应增加一些关于理想问题的哲学范畴和命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始阶段,商品交换与市场竞争使义与利的矛盾成了尖锐的现实。
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要坚持以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生产力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深化“精神”、“文明”、“道德”、“理想”、“人格”范畴的讲评和教育。
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认识人自己,使人觉悟,即对人的关・7
2
1
・
怀。
人的理想、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就是关于人的精神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要指明工人阶级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使工人阶级自己认识自己。
但现有的哲学教学体系安排有一种倾向,在强调客观规律的同时,对运用规律的主体的论述不到位;在强调现实的同时,忽视了超出现实的理想;在强调认识世界的同时而不重点探讨人对自己的认识。
根据这种情况,哲学教育应增添加强关于人、人的精神、主体、目的、价值、理想方面的内容。
在认识论部分,特别是在学习认识的飞跃时,应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深入探讨。
在真理和价值部分,可增加理想范畴,
辩证统一。
的内容,
第二,,
现,,往往把大学生单纯当成了理想教育的客体,而哲学教育工作者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
哲学教育工作者往往以真理的代言人、人生导师自居,经常板起面孔教训人、批评人。
教育方法单调、生硬,往往是教师把条条框框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实际上,大学生既是理想教育的主体,又是理想教育的客体。
因而哲学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时,不能把他们当作单纯的客体,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平等、诚恳的姿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自主、自律、自辨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低
引导
也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环节,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
可以运用社会调查与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参观与撰写小论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撰写思想体会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自觉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Theeducationofidealsistheprerequisite
oftheeducationofMarxistphilosophy
YANGWen2sheng,LIZhen2yun
(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91,China
Abstract:
Itisanecessitytoreinforcetheeducationofidealsandbeliefsofuniversityundergraduates,whiletheeducationoftheMarxistphilosophyisthetheoreticalbasis.SothepaperstressesonthefunctionoftheeducationofMarxistphilosophyforthesakeoftheeducationofidealsandbeliefsoftheundergradu2ates.
Keywords:
Marxistphilosophy;idealsandbeliefs;education
[责任编辑 范玉凤]・
8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