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388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专业.docx

《心理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专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专业.docx

心理学专业

专业:

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

学科:

脑功能开发

题目:

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如何应用脑功能开发的原理,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儿童教育发展。

学科:

儿童行为问题

题目:

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儿童行为问题有很多种,通过惩罚手段可以矫正部分儿童行为问题,应当如何合理利用惩罚的手段。

答案:

如果按照行为问题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以下7个方面:

1反社会行为,如破坏、说谎、偷窃等;2非反社会行为,指孤僻、懦弱、怕和人接触等;3自我评价、兴趣和意志方面的问题,如自卑、缺乏自制、依赖等;4退缩行为问题,如执拗、好哭等;5神经质、神经症样表现;6饮食、睡眠、生活态度方面的问题;7学习能力问题,如学业不良、厌学、用功过度等。

惩罚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惩罚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使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0日报道,海口市某学生为了“好玩”,做出了下列“好事”:

这个学生暑假期间在海口市东方广场的某快餐厅打工。

8月3日下午2点,他从海口海甸岛沿江西路骑自行车回家,途中突发奇想,想看看人们遇到爆炸事件会有何种反应。

于是,他就产生了往快餐店打电话开个“恐怖玩笑”的念头。

在查到该饭店的电话号码后,他就在4点左右用公共电话打快餐店的电话,称:

“我已经在你们店里放置了两枚炸弹,餐厅很快就会爆炸”。

打完电话,他还先后两次到现场围观看热闹。

8月7日凌晨,他被警方刑事拘留。

按照刑法规定,他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是一个用法律惩处的例子,是惩罚原理的具体应用。

惩罚原理和消退原理一样主要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专业描述说:

“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

”这个不良的后果或厌恶的刺激叫做惩罚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我们小时候做错了某一件事情或出现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它们引来了不良的后果,尤其是严重的体罚时,今后往往就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但是,惩罚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还可能使不良行为加重,或导致其他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使用惩罚时也要注意:

(1)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这样能避免惩罚了优良行为;同时,要惩罚的行为必须是不良行为或应该惩罚的行为。

(2)惩罚要及时,在不良行为出现时马上就惩罚。

下例惩罚就是不恰当的:

妈妈在洗衣服,可是儿子在捣乱。

妈妈说:

“等你爸回家时,让你爸揍你。

”结果一周后出差的爸爸回来了,妈妈把前述行为刚讲完,爸爸就动手打了正在好好玩耍的儿子。

儿子早忘了一周前的事,被莫名其妙的打了两巴掌,实在叫人想不通,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效果。

(3)惩罚物和惩罚的力度要恰当惩罚物不恰当,力度不恰当是很难起到惩罚作用的。

下述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1988年秋天,我到杭州出差。

我中途上车,没有座位,只好站在走廊里。

离我不远的一排,坐着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

起初,小男孩手拿两支卫生筷子在玩耍,东捣捣西捣捣的。

他妈妈说:

“别玩了。

”(制止但力度不够,不起作用)并用手轻轻拧孩子的屁股(惩罚,但力度也不够),可小孩依旧在玩,他妈妈无可奈何,干脆不管了。

结果,男孩不知怎么用力把筷子戳向妈妈的脸。

还好捅在了眼皮上,没伤着眼球。

这时妈妈急了,顺手把筷子夺过来,折断扔到车外(强烈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要惩罚的是差点伤了妈妈的眼球这个行为,而不是扔掉筷子)。

这一下可不得了,孩子立即哭了起来(他不知道伤着妈妈是错误的,只知道玩具被妈妈扔掉了,这时就是有了两种不恰当行为——伤了妈妈、用不良的哭来表达筷子丢失的态度)。

由于车厢内人很多,他妈妈用语言来制止他:

“叔叔阿姨要笑话你了,别哭了。

”(妈妈的做法又不恰当,儿子做错事情倒要安慰,孩子能有好行为吗)可孩子仍不止声。

妈妈只好把他抱到两节车厢的结合部来回走。

这时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在他妈妈抱他走开时,悄悄对同伴说:

“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狠狠打他屁股。

”没想到这话被一个年轻人听到(事后知道是小孩的舅舅),他接过孩子,不由分说就照着孩子的屁股拍了一巴掌,说:

“你还哭不哭?

再哭还打。

”(剧烈的刺激)孩子仍旧在哭,可第二巴掌下去声音已明显减小了,第三巴掌孩子已经不敢哭出声,只有轻声抽泣了。

这时小男孩再也不让舅舅抱,回到母亲怀抱中,不但不再哭,反倒一会就睡着了。

(4)把惩罚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在惩罚不良行为时,与正强化结合起来,找出孩子的闪光点——优良行为进行强化。

惩罚物的选用非常有讲究。

家长在选择惩罚物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行为而异。

惩罚物,在惩罚中伴随行为出现的不良的后果或厌恶的刺激叫惩罚物,他的种类很多,可以是口头的斥责,可以是剥夺孩子的权利,还可以是给予某种强烈的刺激,如体罚等。

按照儿童行为发生后是谁给予的惩罚物,可以把惩罚物分成两个大的类别。

(1)自然惩罚物

  显然,这类惩罚物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

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

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

  我侄子3岁时曾把手放在裸露的电插头上,被强烈的电击了一下(惩罚),他对那种强烈的刺激印象非常深刻。

当我拉着他的手再往插头上摸时,他死活也不敢摸了,大吵大嚷地要我放手。

后来,他甚至不敢把手放在不裸露的插座上(这是一种泛化)。

  在这里,被电击是摸插头的自然结果,但这个结果具有强烈的惩罚作用,以至于一次就知道(学会)了不能摸赤裸的插头。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物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自然惩罚物故意吃饭慢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

虐待家中的小狗被狗咬了一口

嘲弄同学同学不和他玩耍

不洗脸被同学嘲弄脸上脏

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

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

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

故意打翻牛奶没有牛奶喝

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攻击

............

从学习或改变行为的角度讲,在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发生时,父母以冷静的态度,不加干预地让孩子受到自然的惩罚――尤其是在不会伤及孩子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改变策略。

这时父母保持平静的心态很重要,如看到自己家小孩惹事反而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就应该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不要横加干预人家的孩子。

(2)人为惩罚物

  人为惩罚物显然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

它又分为逻辑惩罚物和反应代价惩罚物。

  逻辑惩罚物。

逻辑惩罚物和儿童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逻辑惩罚物是行为的逻辑结果。

  乐乐喜欢骑童车,但是小孩骑车上马路会非常危险。

可是马路比家门口的路又宽又平,对他很有吸引力。

爸爸说过不让骑车上马路,但有一次他还是去了。

爸爸很生气,惩罚他一个星期不准骑车。

  这里“一个星期不准骑车”是骑车上马路的逻辑结果,是逻辑惩罚物。

当然,这是一种对权力的剥夺。

大部分不良行为都可以使用逻辑惩罚物。

  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可以选用逻辑惩罚物来惩罚,如:

不良行为逻辑惩罚物

将口香糖吐在地上5天不给口香糖吃

在家中使用脏字妈妈3天不和孩子说话

虐待家中的小狗把狗送给别人

不吃鸡蛋不给喜欢的鸡腿吃

............

  反应代价惩罚物。

反应代价惩罚物不一定和发生的行为有逻辑关系,但是不良行为发生后,行为者必须付出代价。

  龙龙经常虐待小狗,多次说教也没有作用。

由于他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于是,父母就采用了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作为龙龙虐待小狗的惩罚物。

一次,龙龙又虐待小狗时,父母惩罚他三天不许看动画片,以此就纠正了龙龙虐待小狗的行为。

  绝大多数不良行为都可以使用反应代价惩罚物。

例如:

不良行为反应代价惩罚物

三次没有完成作业取消周日去公园的计划

骂人骂一次罚款1元

对父母说谎两天不许看电视

起床没有叠好被子放学后不许在外边玩耍

............

就像强化物的选择一样,惩罚物的选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家长在选择惩罚物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行为而异。

例如,对于女孩来说,可能轻轻的指责就已经是较重的惩罚了,但对于男孩可能打屁股才有效;对于早上起床没有叠被,指责或剥夺一次看动画片的权利就可以,但对于说谎,打屁股也不是不可以。

  应该说,最有效的惩罚,当然是剥夺孩子最喜欢的强化物。

惩罚的正用和误用

  许多行为都可以使用惩罚法来消除。

但是,家庭和学校都大量存在误用惩罚的现象。

许多行为都可以使用惩罚法来消除。

  小刚很喜欢追逐蜜蜂,妈妈告诉他,蜜蜂是酿蜜的,不要捉它、伤害它,它还会蜇人。

但小刚不听,妈妈想既然如此,你就挨蜇吧。

果然,当小刚抓到一只蜜蜂看时,被蜜蜂蜇了一下,蜜蜂的毒刺还留在了手上,痛得他哇哇大哭。

妈妈问他还抓不抓蜜蜂,他连连摇头。

  这是自然惩罚物的惩罚,达到了消除行为的目的。

这是正确的使用惩罚。

  有专家用柠檬汁做惩罚物,成功地治愈了一个6个月婴儿的吐乳反应。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利用惩罚的案例。

此女婴通常在吃奶后就开始张嘴、舌头上扬、卷起并很用力地前后搅动,几秒钟后就开始吐,一般持续20分钟~40分钟,直到把吃下去的乳汁全部吐出。

治疗者在治疗时,每当看到她舌头卷动时,就马上连续向她嘴里滴柠檬汁,直到她停止舌头卷扬。

5天后,女婴不再吐乳。

30天后,柠檬汁完全停止。

但是,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大量地存在误用惩罚的现象。

在家庭中,最多见的是过多的使用体罚,导致体罚不见效果;在学校,则可能更多的使用讽刺、挖苦、嘲笑,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厌学、逃学。

在惩罚时,没有和其他原理共同使用,如没有和孩子说明为什么惩罚——明理、没有马上奖励可以奖励的行为,等等,都是常见的误用。

《中国教育报》在2003年7月8日报道有关《师德启示录》的讨论中,有一个老教师张允公写了一篇文章《一篇作文打倒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痛苦地写出了自己因为“无知”致使一个学生处境不利直至退学的例子。

那时34年前的事。

我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四年级语文。

有一天上讲评作文课,我先暗示学生,要有好戏看了。

接着便开始读一个学生的作文。

“题目:

《赶集》。

”我略作停顿,以便蓄势,继而朗读,“腊月二十六,我赶范家集,褂子口袋里有三毛钱,我用手捂着口袋,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

到了小东河,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我垫上几块小石头,浩浩荡荡地过了河……”。

我在“波浪滔天”、“浩浩荡荡”几处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以求达到最佳的调侃效果。

全班早就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时地瞥一眼某生,他的头几乎低到桌子底下。

我不依不饶地念着,念完后走到他面前,“啪”的把作文本摔在他桌子上,什么也没说,一切都在这一摔里了。

同学们疯狂地喊着、笑着、笑这个平时就常被男生嘲笑的对象。

此后几天,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还有老师)见了他就喊“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几天后,他没有来学校,一天没来,两天没来,一个星期没来,一个月没来……后来再也没来,听说在生产队放猪。

体罚‘体罚只能在其他方法没有效果时,才能尝试使用。

体罚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严重的体罚包括身体遭受打击,遭受电击,听令人难以忍受的声音,闻难以忍受的气味,强迫吃难以下咽的食物,等等。

罚站也是体罚,但一般不属于严重的体罚。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不严重有时要看使用的具体环境。

例如,在夏天的太阳底下罚站,即使是只有10分钟,也是严重的体罚了。

由于体罚的尺度不好掌握,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主张在孩子身上使用体罚,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

体罚只能用在不得不使用时。

即用其他的方法没有效果,才尝试用这个方法。

例如,孩子偷钱、说谎,一次说教不改,两次说教不改,三次说教还不改,再犯就可应使用严厉的手段——体罚了。

但是,即使是可以使用体罚的时候,也要注意体罚的度要适当,体罚的手段也要恰当。

在家中使用时,成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