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1.教材育德要点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担负着调查学生有关动物的前概念的任务,在调查学生对动物已经知道了什么,寻找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在观察中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研究动物、认识动物的兴趣,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关爱和保护动物。
在与动物亲密接触后,还渗透给孩子要洗手消毒,讲究卫生的习惯。
2.与课标联系要点
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知道动物都是生物,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
教材内容与设计理解
教材共有三个部分。
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动物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科学学习必须贴近生活才会服务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观察、拍摄身边熟悉或喜欢的1-3种动物并上传到学乐云平台。
课堂上先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再让学生观看、分享他们自己拍摄的动物视频,表达他们对动物的原有认知,同时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在认识动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中开展本课的学习。
探索——“分小组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我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别(哺乳类、昆虫、爬行类)的动物观察。
在观察时还要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同时绘画、记录这些特征。
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不会记录。
处理时采用了教师引领范画,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记录。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中的逐渐养成,培养学生亲近动物、研究动物、关爱动物的意识。
研讨——通过多种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在外形结构特征的相似性。
再通过追问玩具狗也有头、脚等外形特征,那它是动物吗?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如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会运动、需要空气等,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这个环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机动设计了根据动物特征猜动物名称的翻牌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有共性也有差异,但是每种动物也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让孩子课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大自然的小动物,同时强调安全教育,也为第二课观察校园的小动物做准备。
【学情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
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
2、在科学技能上,没有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限,同时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
而一些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记录时会遇到不少困难。
这意味着二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和对小动物的描述汇报时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图示描述观察和发现的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在生活中亲近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中,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
动物卡片、介绍卡。
教师:
动物卡片、教学课件、玩具熊、班级记录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生自由发言)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知道的动物。
(板书:
我们知道的动物)
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设计意图:
聚焦问题。
首先,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再通过观察图片上动物,说出动物生活在哪里,身体什么样等特征,让学生感知到动物就在我们身边。
)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
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
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
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
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
(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以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
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
教师巡视指导。
①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
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
(指向画得像不像)
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
(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
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
(指向真实记录)
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观察活体动物——仓鼠,学生表述仓鼠的外表特征、运动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激发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
通过分组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描述动物的身体特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动物的特征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的。
再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观察到的动物,并进行多样、有趣的评价,帮助学生强化动物的特征的认识。
)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
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
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
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设计意图:
研讨交流。
在观察、交流、讨论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判断玩具熊是不是动物,说出判断的理由依据,认识到动物的共同特征——有生命的。
)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动物的有趣视频,同学们想了解吗?
(播放视频)
3.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4.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动物视频,让学生看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的美,从而产生研究动物的兴趣,产生保护动物的感情。
)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
有生命的
有一定的外形
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并用语言和图示描述观察和发现,知道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对研究动物产生了浓厚的想法。
在教学中,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容易局限在外部形态和名称上,缺乏对动物共同特征的主动思考和认识,不能自主地从个体特征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这里就需要教师讲究方法逐步引导渗透,激发探知欲。
本课设计中略有不足,请同行指正。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让学生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
你在哪里见过它?
(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
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
)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
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
)
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
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
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看看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
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
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
(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
)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a.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b.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c.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
(放大镜、棉签)
小结:
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
(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
(2)找到后观察什么?
a.动物的生活环境。
b.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
c.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a.记录的要求:
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b.记录的地方:
学生活动手册。
(4)需要注意什么?
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a.我找到……种动物,有……
b.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
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
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
你觉得问题在哪里?
可以怎么改?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
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
整个XX县(市)呢?
整个中国呢?
整个地球呢?
3.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蜗牛呢?
第一、蜗牛在我们各省市都有分布,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
第二、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比较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从科学认知上,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科学态度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通过对蜗牛进行观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尝试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
小组:
蜗牛1只(饿)、蔬菜叶(胡萝卜、黄瓜、白萝卜、紫甘蓝、莴笋叶、苋菜叶“做成片状”)、食物盘1个、大蒜颗粒、放大镜1个、记录单、铁圈1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呈现前认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他呀有点害羞,还很胆小,不愿意轻易和大家见面。
现在老师来描述它,猜猜他是谁?
它的行动很缓慢(做动作,眼睛目视学生),还背着一个重重的壳,
(若答乌龟:
是乌龟吗?
继续听,它没有脚。
)
它到底是乌龟还是蜗牛呢,一起来看看?
是蜗牛吗?
(展台)真的是蜗牛也(关展台)。
。
。
。
。
。
。
。
。
。
。
。
2、观察过蜗牛的小朋友请举手,还记得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吗?
快速地把你知道的蜗牛的样子画在记录单上。
完成的小朋友用坐端正的方式告诉老师。
1组完成了。
。
。
。
。
2组。
。
。
。
3、我们一起来看一位小朋友画的蜗牛,仔细观察和你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
你给大家说说你画的蜗牛。
(若学生不说,师指到图,看,你画的蜗牛这么漂亮,我们这样介绍,这是我画的蜗牛的。
。
。
。
。
。
)
(学生回答前语调强化:
他画的蜗牛有身体、壳、一对触角。
。
。
。
。
)
生2:
你的蜗牛和他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2个回答
也就是你们的区别是一个有。
。
。
。
一个没有。
。
。
。
。
(当学生提到壳的形状、大小、漂亮程度等,。
。
。
。
看来你很善于观察。
)
(当提到粘液,你从它的图中能看到粘液吗?
)
从蜗牛身体的组成来看,他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
(全班意见统一:
蜗牛的身体真的是这样子,还有没有其他部分呢?
不统一:
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样是蜗牛怎么有这么多的不一样呢?
那蜗牛的身体到底有没有。
。
。
。
。
呢?
怎样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生说。
。
。
。
。
。
。
。
。
,也就是你们想观察真实蜗牛对吗?
坐端正的孩子是想观察的。
二、观察实验
待会安静观察的孩子,老师会给他提供一些工具,请看(课件展示放大镜、铁圈),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工具去观察蜗牛呢?
(放大镜:
可以用它去观察蜗牛很细小但我们又不容易发现的地方;)1个回答
那铁圈呢?
1个回答
(钢丝圈:
能干的小朋友可以挑战下,看蜗牛能否在铁圈上行走)
如果都完成得很好的孩子,后面老师还会有惊喜哦!
蜗牛很胆小,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安静、离蜗牛远一点)明白了吗?
请组长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组就可以开始观察了。
比比看那个组最安静。
(黑板贴课题)
(一)肉眼观察(2分钟)
(中途提醒:
提醒安静,1组在静静的观察很好;)
下组提醒:
你观察到蜗牛和你刚才画的是一样的吗,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二)放大镜观察(3分钟)
老师掌握好时间,适时发放放大镜和塑料片及钢丝圈。
(课前给学生讲放大镜的使用)
下组问: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观察蜗牛进食排便(10分钟)
(展台摆放好食物盘)拍手或口令调控课堂,前面小朋友表现都很好,现在惊喜来了,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个装有食物的盘子,猜猜看,它可以干什么呢?
(等1、2个学生讲后,老师示范)
生说……,你是想看蜗牛怎么进食的对吧,你们也想?
我们提高一点难度,
(把蜗牛放在小白点出,静静的,不要惊扰它哟,猜猜看,蜗牛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想不想试试?
请1、4组材料员到两边领取材料,2、3组材料员到后面领取材料静静得观察。
)
中间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蜗牛的壳、身体、触角并贴出来
(老师提前喂养蜗牛,分析蜗牛对食物的喜欢程度和排便时间。
)
三、交流讨论
(一)分享发现
师:
(拍手停止实验)请材料员将所有材料放回刚才的位置。
1组最先完成,表扬1组,表扬2组。
。
。
。
。
。
。
。
。
。
我们观察了那么久的蜗牛,你们有哪些发现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好不好?
(发言的小朋友声音要响亮,其他小朋友要仔细倾听看你的发现和他的是一样的吗?
)
他说到了蜗牛的。
。
。
。
。
。
。
。
,(小结学生回答的要点,如果学生答得比较散乱)
(1、当学生提到蜗牛有粘液,师:
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也观察到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分泌粘液呢?
蜗牛运动时分泌粘液的部位也就是他的运动器官,我们叫他腹足。
(黑板贴出)除了粘液,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
(2、当学生提到: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喜欢吃什么食物,你怎么知道的?
其他组,你们也是这样的发现?
说说你的发现是。
。
。
)
A、当学生对同一种食物出现歧义时,现在对。
。
。
。
这种食物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时间,全班再次现场观察,没有就只讨论解决的方法)
B、当大家意见都统一了,现在我们来统计下,蜗牛不喜欢吃的食物有。
。
。
。
。
,喜欢吃的有。
。
。
。
。
。
,这么多食物都是他喜欢的,谁能描述下它吃食物时的样子?
从他的描述中老师发现,蜗牛还有一个进食的器官,我们把他叫做蜗牛的口(黑板贴出口字来)蜗牛的口正如你们讲的的确非常特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段有趣的视频
(播放蜗牛进食的视频,同时介绍,这是科学家借助工具微距放大后的观察效果,可见工具的作用之大。
)
3、关于排便
A、没有学生提到,问:
蜗牛把这些食物吃下去,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后会怎么样?
B、当学生提到观察到蜗牛的粪便,他们组观察到了蜗牛排出的粪便,看来你们组很幸运哦,观察到了这么难得的发现。
真了不起。
这么多组都没看到,能给大家说说蜗牛的粪便从哪里排出的?
观察得真细致。
说明这里是蜗牛。
。
。
。
。
肛门。
)生:
蜗牛走一段会停下来。
。
。
。
。
。
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停下来,看来蜗牛还很聪明哦,还有别的发现吗?
)
生:
蜗牛的壳能帮助它转弯,你的观察很独特,能给大家详细描述下吗?
。
。
。
。
。
。
善于思考的孩子。
生:
蜗牛可以在铁圈上运动,哪些组成功的这样尝试过?
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感想?
还有新的发现吗?
(有就继续讲,没有就进行小结)
回应前面学生间产生的问题(再看我们刚才没有确定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了吗?
)
你们刚才画的蜗牛有需要补充的吗。
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小朋友学会了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多种感官对蜗牛进行深入的观察,你们这种观察的习惯,真像一位小科学家。
很棒!
现在老师有点犯难,我们今天观察的这些蜗牛应该把他们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才能快乐的生活呢?
课后同学们去继续进行探究吧!
(有时间就在课堂上交流,没有时间就结束)
下课!
【板书设计】
观察蜗牛
壳触角
口
腹足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给动物建个“家”》是第二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节课《观察一种动物》中孩子们已经观察了蜗牛,但是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蜗牛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在栖息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知道动物必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长时间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观察动物的活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获取更多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给蜗牛建一个“家”,让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进食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