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515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 骨学.docx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骨学

第一章骨学

【一】总论

1,骨学总论:

成人有206块骨(小儿更多)。

按照部位分为:

①中轴骨颅骨

躯干骨

②附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按照形态可分为:

①长骨(肱骨,指骨):

“一体两端”,体为骨干,端为骨骺。

骨干与骨骺融合处为干骺端。

这部分是幼年时软骨骨化与骨干融合,遗留的痕迹成为骺线。

②短骨(腕骨,跗骨)

③扁骨(肋骨)

④不规则骨

骨的形态描述——

①突起:

棘,结节,粗隆,髁等。

②凹陷:

窝,压迹,切迹。

③空腔:

管,窦,孔,裂,小房

2,骨的构造:

骨质,骨膜和骨髓。

①骨质:

骨松质和骨密质。

骨松质由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位于骨的内部和长骨的干。

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和长骨的两端,质地致密。

②骨膜:

除关节面,骨表面都附有骨膜,对骨的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③骨髓:

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中。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幼年时均为红骨髓,五岁以后,红骨髓渐渐被脂肪组织(黄骨髓)取代。

在受伤后,黄骨髓可以部分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二】躯干骨

1,椎骨总述:

共有24块椎骨。

分别是颈椎7,胸椎12,腰椎5。

外加骶骨(5块骶椎),尾骨(3~4块尾椎)共计26块。

椎骨的一般形态:

①椎体:

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寰椎没有椎体。

②椎弓:

是弓形骨板。

椎弓和椎体围成的孔称为锥孔。

③椎弓根:

椎体与椎弓的连接部分,其上下缘分别称椎上、椎下切迹。

④椎弓板:

椎弓根向后扩展变宽形成。

⑤椎弓发出的7个突起:

(1)棘突:

一个,椎弓后面伸向后下方的突起。

(2)横突:

一对,在棘突两侧。

(3)关节突:

两对,在椎弓根和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形成上、下方突起(一侧),共两对。

2,胸椎

胸椎特点:

①有肋凹以及横突肋凹(形成肋椎关节)

②棘突长,斜向后下方。

在椎体两侧面后份的上缘和下缘有半圆形浅凹,称为上、下肋凹(合称为椎体肋凹)。

椎体肋凹与肋头相关节形成肋头关节。

横突肋凹与肋骨结节关节面相关节形成横突关节。

横突关节和肋头关节并称为肋椎关节。

肋椎关节是一种联合关节。

 

3,颈椎

(1)寰椎:

第一颈椎,呈环状,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它有横突,还有横突孔)。

由前弓、后弓以及侧块组成。

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侧块连接前弓、后弓,上面各有一个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

后弓较长,上有椎动脉沟。

(2)枢椎:

第二颈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齿突原为寰椎椎体)。

寰椎和枢椎可以使头部进行转动。

(3)隆椎(第七颈椎):

椎体粗壮,是唯一棘突没有分叉的颈椎。

活体易于触及,作为临床上重要的体表标志,用来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颈椎特点:

①有横突孔(通颈动脉,横突孔在第七椎也有,但是颈动脉并不从这里第七椎横突孔通过。

②棘突分叉(2~6颈椎的棘突分叉。

一椎无棘突,七椎不分叉。

4,腰椎

腰椎特点:

①椎体粗壮,横断面肾形。

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③腰椎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称为乳突。

5,骶骨

骶骨由五块骶椎融合而成,下端的裂口称为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

骶骨上连第五腰椎,下接尾骨。

骶骨的上缘部分向前隆凸,称为岬。

骶骨外侧部分耳状面和髂骨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

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为骶粗隆。

6,尾骨

由3~4块尾椎融合而成,接在骶骨下方。

7,胸骨

①胸骨柄:

胸骨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

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

柄外侧缘上份接第一肋(与之形成一种特殊的不动关节或称直接连接)。

柄与体相连部分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是计数肋的标志)。

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②胸骨体:

外侧缘接2~7肋软骨。

③剑突

8,肋

成人有十二对肋,第1肋与胸骨形成一种不动关节(原版书为直接连接)。

第2至第7对肋骨分别由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第8至第10对不直接与胸骨连接,依次形成与上位软骨形成软骨连接,称为肋弓。

第11至12肋前段游离于腹壁肌肉之中。

【三】颅骨

(1)脑颅骨

脑颅骨由八块骨组成,成对的有:

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有:

额骨,蝶骨,筛骨,枕骨。

1,额骨:

①额鳞:

贝壳状的扁骨部分。

②眶部:

构成眶上壁。

③鼻部:

位于眶部之间,呈马蹄形,与鼻骨和筛骨相连,相连处称为筛切迹。

2,筛骨:

①筛板:

多孔的水平骨板,向上伸出的骨嵴称为鸡冠,鸡冠两侧分布着许多筛孔。

②垂直板:

自筛板中线下垂,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中鼻隔的上部。

③筛骨迷路:

位于垂直板两侧,有许多小腔称筛窦。

筛骨迷路内侧有两个卷曲的小骨片,称为上鼻甲和中鼻甲。

迷路外侧构成眶侧壁,称眶板。

3,蝶骨:

①蝶骨体:

中间部有立方体骨块。

内含蝶窦。

蝶窦分隔为左右两半,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体上面呈马蹄形,称为蝶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可容纳垂体。

体两侧有由后向前走行的浅沟,称为颈动脉沟。

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

②大翼:

自蝶骨体两侧伸出,向上方扩展。

与颅侧面的顶,颞,额骨相接。

(翼点)

大翼根部自前向后依次有圆孔,卵圆孔,棘孔。

圆孔:

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圆孔动脉、导静脉

卵圆孔:

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副脑膜动脉、导静脉。

棘孔:

下颌神经的脑膜返支、脑膜中动脉。

③小翼:

三角形薄板,从体的前上份发出。

其上面为颅前窝的后部。

小翼与蝶骨体的交接处可见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交叉前沟连通。

小翼和大翼的裂隙为眶上裂。

④翼突:

自体和大翼连接处下垂,向后敞开形成内侧板和外侧板。

翼突根部呈矢状贯通的细管,称为翼管。

向前通入蝶腭窝。

4,颞骨:

①鳞部:

内有脑回的压迹个脑膜中动脉。

前下部有前申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颧弓。

颧突根部的深窝称为下颌窝,窝前缘的横行突起,称为关节结节(与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构成颞下颌关节)。

②鼓部:

位于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骨片。

从前下后围绕外耳道。

③岩部(锥部):

岩部前面前面朝向颅中窝,中间有弓状隆起称为鼓室盖。

近侧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

后面中央部可见内耳门。

其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颈动脉外口,向前通入颈动脉管。

颈动脉管先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内,开口于岩尖,称为颈动脉内口。

颈动脉外口后方的深窝为颈静脉窝,后外侧细长的骨突称为茎突。

岩部后方肥厚的突起,位于外耳门后方,称为乳突,其内含气小腔隙称为乳突小房。

茎突根部后方的孔为乳突孔。

颞骨因含有多个孔隙、管道和气房,因为三分之一的颅底骨折发生于此。

5,枕骨:

枕骨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

前下部有枕骨大孔。

枕骨大孔通过延髓到达脊髓上端。

侧部下方有椭圆形的关节面,称为枕髁。

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

6,顶骨:

顶骨居颅顶中部,左右各一。

前方通过冠状缝与额骨相连,后方通过人字缝与枕骨相连。

两个顶骨之间连接称为矢状缝。

(2)面颅骨

面颅共有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颧骨,腭骨。

不成对的有下颌骨,舌骨,犁骨。

1,鼻骨:

成对的长条形小板,上窄下宽,构成鼻背的基础。

2,泪骨:

长条形小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

上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眶板。

3,下鼻甲:

为薄而卷的小骨片,附于上颌体的腭骨垂直板的鼻面。

4,腭骨:

成对,呈L型。

分为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分。

水平板组成骨腭的后份,垂直板构成鼻腔外侧壁的后份。

5,犁骨:

斜方形古板,组成骨性鼻中隔后下份。

6,舌骨:

居下颌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型。

中间部分称为体,向后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

大角和小角在体表可以扪到。

7,颧骨:

位于眶的外下方,呈菱形,形成骨性突起。

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构成了颧弓。

8,下颌骨:

最大的面颅骨,分为一体两支。

①下颌体:

为弓状板,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

下缘圆钝,为下颌底。

体外面正中前凸形,形成颏隆凸,其前外侧有颏孔。

内面正中有两个小棘,称为颏棘,其下方的椭圆形浅窝称为二腹肌窝。

②下颌支:

为体后方上耸的骨板。

其后面下分粗糙,称咬肌粗隆。

后方的称为髁突,两凸之间凹陷为下颌切迹。

髁突上端膨大,称为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颞下颌关节)。

头下方较细称为下颌颈。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为下颌角。

下颌支内面中央用下颌孔,孔的前缘有伸向上后的骨突,称为下颌小舌。

9,上颌骨

成对,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分为一体四突。

①上颌体:

分前面,颞下面,眶面及鼻面。

前面上份有眶下孔,孔下方凹陷,称为尖牙窝。

眶面构成眶下壁,有矢状位的眶下沟,向前连于眶下管。

前份有纵行的泪沟(内部可见)。

②“四突”:

额突:

突向上方,接额骨,鼻骨和泪骨。

颧突:

伸向外侧,接颧骨。

腭突:

向内水平伸出,于中线与对侧腭突结合,组成骨腭的前份。

牙槽突:

下缘有压槽,容纳上颌牙根。

(3)颅骨的整体观

1,颅的顶面观&颅的后面观

顶面观可见额顶冠状缝,顶顶矢状缝,顶枕人字缝。

后面观可见枕骨隆突。

2,颅的内面观

①颅前窝:

前界为额磷,后界为蝶骨小翼的后缘。

窝的中部凹陷处为蝶骨和筛板。

从前至后依次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

筛板上有许多筛孔,构成鼻腔顶。

前外侧部形成额窦(位于筛窦前上方,额骨内外板之间)和眶的顶部。

②颅中窝:

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垂体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其后方隆起,称为鞍背。

鞍背和垂体窝共同构成蝶鞍。

蝶鞍两侧的浅沟称为颈动脉沟,向前通入眶上裂,后端有孔称为破裂孔(蝶骨,枕骨基底部和颞骨岩部会和,围成的不规则裂孔,是营养通入大脑的关键结构)。

蝶鞍两侧从前到后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详见蝶骨)。

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称为鼓室盖,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③颅后窝:

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窝中央有枕骨大孔。

大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与寰椎上关节面形成寰枕关节)。

枕髁外侧枕骨和颞骨岩部交接处有不规则的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

3,颅的侧面观

①颞窝:

颞窝部分比较薄,在此有翼点。

翼点:

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域。

翼点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损伤后极易致命。

②颞下窝:

位于颧弓平面以下。

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

向前——借眶下裂通眶。

向内——借翼上颌裂(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裂孔)通翼腭窝。

③翼腭窝:

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藏于颞下窝内侧。

向外——通颞下窝。

向前——借眶下裂通眶。

向内——借腭骨和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

翼腭窝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众多口鼻腔,框内,颅中窝,颞下窝和鼻旁窦的病变均可累及此窝。

3,颅的前面观

①额区:

眶以上的部分,由额鳞组成。

此处有眉弓(其内侧份深面有额窦),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②眶:

(1)底:

即眶口。

眶上缘中内分1/3交界处有眶上孔和眶上切迹(二者均在额骨),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上颌骨)。

(2)尖:

指向后内,尖端有一圆形孔,即视神经管口(蝶骨),通入颅中窝。

(3)上壁:

由额骨眶部及蝶骨小翼构成,与颅前窝相邻,前外侧份有泪腺窝。

(4)内侧壁:

前下份有一个长圆形窝,容纳泪囊,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5)下壁:

主要由上颌骨构成,壁下方为上颌窦。

眶下裂向后通入颞下窝和翼腭窝,裂中部有向前行的眶下沟,该沟向前导入眶下管,管开口于眶下孔。

(6)外侧壁:

眶上裂(蝶骨)通入颅中窝。

③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介于两眶和上颌骨之间,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

鼻腔顶——筛骨的筛板,有筛孔通颅前窝。

鼻腔底——由上颌骨腭突,腭骨垂直板以及蝶骨翼突构成。

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之下都有相应的鼻道,称为上、中、下鼻道。

上鼻甲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为蝶筛隐窝。

中鼻甲后方有蝶腭窝,可通向翼腭窝。

下鼻甲附着处下方,鼻腔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放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

④骨性口腔

由上颌骨,额骨及下颌骨围成。

顶即骨腭。

前壁和外侧壁由上下颌骨牙槽部及牙围成,向后通咽。

⑤鼻旁窦

(1)额窦:

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窦口开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的筛漏斗处。

(2)筛窦:

又称筛骨迷路,蜂窝状。

分为前中后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

居蝶骨体内,被内板分隔为左右两腔,多不对称,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颌窦:

最大的鼻旁窦。

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

窦顶为眶下壁,底为上颌骨牙槽突。

窦口高于窦底,故窦内积液直立时不易流出。

(4)新生儿颅

骨缝尚未闭合,间隙的膜较宽大,称颅囟。

(1)前囟最大,呈菱形,位于矢状缝和冠状缝相接处。

在出生后1~2岁闭合。

(2)后囟位于人字缝和矢状缝相交处,在出生后不久闭合。

(3)新生儿上下颌骨不发达,下颌角呈钝角。

鼻旁窦尚未发育,所以显得口鼻较小。

【四】附肢骨

<一>上肢带骨

·上肢骨总论:

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

每侧分别有锁骨、肩胛骨、肱骨,耻骨,桡骨,舟、月、三、豆,大、小、头、钩,掌骨*5,指骨*14。

①锁骨:

锁骨是连接上肢骨和躯干骨的重要骨骼。

呈“~”弯曲,横架于胸廓前上方。

内侧粗大,为胸骨端。

外侧扁平,为肩峰端。

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形。

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

骨折常见于中、外1/3交点处。

②肩胛骨:

三角形的扁骨。

有三缘、三角、三窝、三突(峰)。

三缘:

上缘,外侧缘,内侧缘。

三角:

上角,下角,外侧角。

三窝:

冈上窝,冈下窝,肩胛下窝。

三突:

喙突,肩峰,肩胛冈。

·肩胛骨的前面观:

有一浅窝,称肩胛下窝。

两侧分别是外侧缘(腋缘)和内侧缘(脊柱缘),二者会和处为下角(平对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

向上可见肩胛切迹,此处有肩胛上动、静脉通过。

肩胛切迹更外侧有向前的指状突起称为喙突。

肩胛切迹向上为上缘,上缘和内侧缘会和处为上角(平对第二肋)。

沿着外侧缘向上,有一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形成肩关节,又名盂肱关节),关节盂是外侧角增厚形成的。

关节盂两侧各有一粗糙隆起,称为盂上结节,盂下结节。

·肩胛骨的后面观:

中间的横脊称为肩胛冈。

冈上方和下方的浅窝称为冈上窝,冈下窝。

沿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为肩峰(与锁骨的肩峰端和肩峰的关节面构成肩锁关节)。

外侧缘和上缘的会和处形成外侧角(增厚形成关节盂)。

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和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二>自由上肢骨

①肱骨:

·肱骨的前面观:

上肢最大的管状骨,分为肱骨体及上、下两端。

肱骨上端可见肱骨头,与肩胛骨形成盂肱关节。

肱骨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为解剖颈。

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大结节嵴,小结节嵴。

两嵴之间的纵沟称为结节间沟。

外科颈,是上端与体的交接处,容易发生骨折。

中部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其后面有桡神经沟(详见后面观)。

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较扁,外侧面前部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形成肱桡关节)。

内侧部有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形成肱尺关节)。

滑车上方可见冠突窝,屈肘时接尺骨冠突。

肱骨小头前上方有桡窝。

下端外侧和内侧分别有突起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

·肱骨的后面观

中部可见桡神经沟(内上斜向外下),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容易伤及桡神经。

在内上髁的后面可见尺神经沟,尺神经经此沟。

滑车切迹上方有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

肱骨大结节,内、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到。

 

②桡骨:

·桡骨的前面观(后面观并无特殊结构)

上端膨大成桡骨头,头的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肱桡关节)。

桡骨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头下方略细,称为桡骨颈。

颈的内下侧有桡骨粗隆,是肱二头肌的抵止处。

桡骨体的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与尺骨的骨间缘相对。

下端前凹后凸,称为桡骨茎突。

桡骨茎突下端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

体表可以扪到桡骨茎突和桡骨头。

 

③尺骨:

·尺骨的前面观(后面观无特殊结构)

上端有一半圆形深凹,称为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形成肱尺关节。

切迹上方的突起为鹰嘴,在伸肘时伸入肱骨鹰嘴窝。

切迹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在屈肘时伸入肱骨冠突窝。

冠突外侧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冠突下方有尺骨粗隆。

中间外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骨间缘相对(形成前臂骨间膜加固桡尺连接)。

尺骨下端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状关节面,与尺切迹相关节(桡尺远侧关节)

头后内侧有尺骨茎突。

在生理情况下,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约高1cm。

 

④手骨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腕骨:

共有八块,称为“舟月三豆,大小头钩”。

近侧为:

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

远侧为:

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形成椭圆形关节面,参与腕关节的构成。

(不含豌豆骨,豌豆骨在三角骨上面)

·掌骨:

共五块。

·指骨:

共十四块,拇指有两节,其余四指均有三节。

<三>下肢带骨

·下肢骨总述:

下肢骨每侧有31块,共62块。

每侧分别有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跟、距、骰、舟,内、中、外楔,跖骨*5,趾骨*14。

 

①髋骨

·髋骨外侧观:

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

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

髋骨和骶骨、尾骨组成骨盆。

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右髋骨外侧观呈“魏蜀吴”状。

(1)髂骨(髂坐耻均为右侧面观,注意下面的前后都是解剖学姿势的前后):

构成髋骨上部,上端为髂骨翼,下端为肥厚的髂骨体。

翼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

两侧髂嵴最高处连线约平第四腰椎棘突。

髂嵴前端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

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处薄锐突起,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

髂后上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此切迹位于髂骨)。

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称为髂结节。

髂骨翼内曼的浅窝称为髂窝,窝下界有圆钝骨嵴,称为弓状线。

髂骨翼内面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耳状面后方有髂粗隆,与骶骨借韧带连结。

(2)坐骨:

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突起为坐骨棘。

棘下方为坐骨小切迹。

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

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后部是粗糙隆起,为坐骨结节,坐位时体重的承重点,为坐骨最低处,可在体表扪到。

坐骨支参与构成闭孔,髂骨不参与。

 

(3)耻骨:

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为髂耻隆起。

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活体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闭孔沟。

(2)髋臼:

有髂坐耻骨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为月状面。

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

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为髋臼切迹。

<四>自由下肢骨(以下尚未修改)

①股骨:

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一体两端。

·股骨的前面观:

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

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

头下外侧狭细部称股骨颈。

颈与体的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为大转子。

内下方的隆起称为小转子。

大小转子均可在体表扪到,两者之间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股骨的后面观:

上端可见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

后面的大转子和小转子之间有转子间嵴。

转子间嵴和转子间线之间称为股骨粗隆。

是骨折多发处。

股骨体后面有纵行骨嵴,称为粗线。

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延续称耻骨肌线。

粗线的下端分为内外两线,两线间的骨面为腘面(腘:

腿弯曲形成窝的地方)。

下端有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

两髁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

两髁侧面最突起处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体表可以扪到,前面观也可以看到)

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为收肌结节,为内收肌腱的附着处。

 

②髌骨: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

与股骨髌面相关节,具有保护膝关节,减少摩擦,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③胫骨:

居小腿内侧,最粗大的长骨。

·胫骨的前面观: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面均有关节面(上关节面,下关节面,近乎水平的关节面),与股骨髁形成关节。

两髁之间的隆起称为髁间隆起。

上端前面的隆起称为胫骨粗隆。

下端有向内下方的突起称为内髁,内髁外侧面有内髁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下端的下面也与距骨相关节。

下端外侧面(即后面观的腓切迹)与腓骨相关节。

·胫骨的后面观:

后面上份有斜向下的比目鱼肌线。

体上、中段1/3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下端可见髁沟,髁沟内侧可见内髁。

髁沟外侧可见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④腓骨:

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相对扁,相对小。

·腓骨的前面观:

上端可见腓骨头,端体相连处称为腓骨颈。

下端膨大,形成外髁。

·腓骨的后面观:

下端外髁内有外髁窝,近乎垂直的关节面。

 

⑤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趾骨。

·跗骨:

跟距骰舟,内中外楔。

外侧为根骨,距骨,骰骨,足舟骨。

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

·跖骨:

共五个。

·趾骨:

共十四个。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