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273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

2017届人教版基因的本质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2016·甘肃张掖模拟)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肺炎双球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解析:

选D。

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就是与“以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2.(2016·河北廊坊质量检测)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多糖、DNA和DNA酶,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2和3        B.1、2和3

C.2、3和4D.1、2、3和4

 解析:

选D。

四支试管中都培养有R型细菌,加入S型细菌DNA的1号试管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即R型细菌和S型细菌都有,其余三支试管中都只有R型细菌,故选项D正确。

3.(2016·北京海淀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成功是由于噬菌体(  )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同位素标记

解析:

选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研究其作用,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由于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4.下图①~⑤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A是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②④①⑤③

B.该实验证明了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C.图中B物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D.噬菌体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与染色体相似

解析:

选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

吸附②→注入DNA④→复制①→组装⑤→释放噬菌体③;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B物质是蛋白质,它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和DNA。

5.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选A。

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D错误。

6.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通过分析可知这种病原体(  )

A.寄生于细胞内,其遗传物质为RNA

B.可单独生存,其遗传物质为蛋白质

C.寄生于细胞内,其遗传物质为蛋白质

D.可单独生存,其遗传物质为RNA

解析:

选A。

题中提到的病原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为病毒,而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读图可知,RNA能将亲代病毒的特征遗传给后代,而蛋白质不能,所以遗传物质是RNA。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解析:

选A。

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A正确;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标记的元素不同,放射性部位不同,D错误。

8.(2016·淮安模拟)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

解析:

选B。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存在,因而不能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只有蛋白质和DNA组成,且能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细菌和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C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9.(2016·河北邯郸摸底)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解析:

选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

10.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

解析:

选D。

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使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的过程,这属于基因重组;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由于S型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1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斯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可以用N标记蛋白质和DNA

 解析:

选C。

选项A,格里菲斯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只是推测S型细菌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把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选项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选项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离心时间过长、过短均能影响实验结果。

选项D,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N,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不能用该元素标记蛋白质和DNA。

12.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

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

类型

病斑中分离

出的病毒类型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

选C。

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特性是由RNA决定的,实验③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b型TMV的RNA,所以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应该是b型。

13.(2016·河南洛阳模拟)科学家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

该组实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结论是(  )

A.实验2只出现R型菌落

B.实验1、3均出现R型和S型菌落

C.DNA是转化因子

D.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解析:

选D。

三组实验中,自变量是培养基中加入的酶,实验1中加入RNA酶,由于R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加入的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所以RNA酶不起作用,R型菌可发生转化,出现R型和S型菌落,同理推出实验3也出现R型和S型菌落。

实验2中加入DNA酶,破坏了DNA,R型菌不发生转化,只出现R型菌落。

三个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但本实验不能得出此结论。

14.(2016·陕西西安月考)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选C。

因为噬菌体必须寄生在细菌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标记噬菌体要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来培养噬菌体,A错误;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只要能确保噬菌体的DNA已经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即可,时间太长有可能会有新的子代噬菌体产生,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然后通过离心将噬菌体和细菌分开,搅拌不充分会使部分噬菌体在离心时随大肠杆菌沉淀下来,C正确;噬菌体侵染的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5.(2016·江苏泰州姜堰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R型菌都能转化为S型菌

B.噬菌体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含有35S的氨基酸从而被标记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选D。

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一部分R型菌能转化成S型菌,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从培养基中获取营养物质,B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去研究他们的作用,而用的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使用了分离提纯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D正确。

16.(2016·江苏扬州模拟)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解析:

选D。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F组加入了S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A组经煮沸、D和E组为R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和F组,D错误。

17.(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为确认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注入了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合成子代噬菌体是以亲代噬菌体DNA为模板,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

RNA→DNA→RNA→蛋白质

解析:

选D。

由于P是DNA的特征元素、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所以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以确认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注入了细菌体内,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外面,所以合成子代噬菌体是以亲代噬菌体DNA为模板,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B正确;在噬菌体的亲子代之间,只有DNA有连续性,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

DNA→RNA→蛋白质,D错误。

18.(2016·江西五校联考)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解析:

选C。

题图中实验过程只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B正确;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分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C错误;为了观察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的行为,需要将噬菌体与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D正确。

19.(2016·山东枣庄检测)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解析:

选A。

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P元素存在于磷酸部位;根据氨基酸结构通式,可知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所以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磷酸和R基团,故选A。

20.(2016·北京房山月考)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温(侵染)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B.32P标记T2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时,需要噬菌体携带到细菌体内的酶

C.在此实验中最后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含有放射性

D.离心时间过长或搅拌不充分是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

选A。

32P标记噬菌体DNA,正常情况下是要进入细菌体内到子代噬菌体中。

保温(侵染)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进入上清液,过短会导致部分亲代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结果都会导致上清液带有放

射性,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酶由细菌提供,B错误;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子代噬菌体大多数没有放射性,C错误;离心时间过长或搅拌不充分,均不会导致上清液有放射性,D错误。

21.(2016·湖南衡阳月考)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解析:

选A。

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若细菌发生裂解,上清液中32P的百分比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且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未发生裂解,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B正确;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C正确;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所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D正确。

22.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S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引起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荚膜的R型菌无毒性。

下图为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丙组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

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甲、丁两组

C.戊组实验表明,加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

D.丁组产生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解析:

选D。

含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是甲、乙、丁三组,煮沸处理能使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失去毒性,所以只有甲、丁两组能导致小鼠死亡。

戊组加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而丁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

23.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

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Ⅱ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

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解析:

选C。

加热杀死的SⅡ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24.(2016·湖北天门调研)下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营养成分中的P应含32P标记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

解析:

选A。

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的P不需用32P标记,A错误;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与上一组相互对照,来验证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B正确;图中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C正确;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细菌裂解,D正确。

25.(2016·广东惠州检测)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③转入固体培养基

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型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

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型或R型一种菌落

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型、R型两种菌落

解析:

选D。

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型菌各组成成分,所以不能加热处理,②是将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③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R型、S型两种菌。

26.(2016·福建厦门质检)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后,R型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细菌

B.R型细菌能够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蛋白质恢复活性,从而产生毒性

C.该实验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D.实验说明S型细菌中必定存在某种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可遗传的转化

解析:

选D。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后,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还有部分R型细菌生成新的R型细菌,A错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生成S型细菌,蛋白质加热变性后不能逆转,B错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对蛋白质和DNA进行对照,不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C错误;实验说明S型细菌中必定存在某种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生成S型细菌,而该S型细菌可以生成新的S型细菌,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22.(12分)下图为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

请回答: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由________________提供。

(3)以32P标记组为例,搅拌离心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如果在f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d)→注入(e)→合成(b)→装配(f)→释放(c)。

(2)图中可见注入后才发生DNA复制,至b时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的DNA。

(3)32P标记的是核酸DNA,搅拌离心必须在注入之后、新的噬菌体释放之前,以确保放射性只在沉淀物中。

(4)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将不与细菌分离,与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导致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答案:

(1)(a→)d→e→b→f→c→a

(2)e b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菌

(3)e 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23.(13分)结合探索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一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数字表示)。

(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