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217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docx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

  你从这有湿芦苇的地方升起到天空向北而去

  它们赶往玛那莎天池

  一路以莲芽为食

  会在天空陪伴你,直到凯拉斯山顶

  ――古印度,迦梨陀裟,《云使》

  

  从霍尔出发

  

  

  比起转神山的人,转圣湖的人相对要少一些。

玛旁雍错转湖的传统路线通常是从霍尔乡的大经幡处出发,转一圈需要三天时间。

因为时间不够,我们选择坐车转湖。

我们租的这辆双排座小卡车几乎没有减震,车子开在阿里特色“搓板路”上,叮哩哐郎地到处都在响――除了嗽叭不响!

  出了塔钦,是最让司机头痛的三道河――因为没有桥,所有的车都要从水中渡河,共有三次,称之为三道河,夏季水大的时候经常有车陷在里面。

接下来是巴嘎兵站,这个三岔路口,往南直接奔普兰,往西去往阿里首府狮泉河镇,往东是日喀则方向,第一站就是霍尔。

  “霍尔”(Hor)这个称呼在青藏高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公元7世纪以前,“霍尔”一词泛指青藏高原西北部一带的游牧民族;吐蕃时期,可能指突厥和回鹘;9至13世纪,可能指土族和蒙古族;元以后专指蒙古族;近代指藏区和康北一带的牧民部落。

如称甘孜一带为“霍尔甘孜”、“霍尔帐柯”(炉霍);称藏北索县、丁青、巴青一带牧民部落为“霍尔三十九族”;称当雄牧民为“霍尔当雄”。

大致来说,现在“霍尔”的一部分,应该是蒙古族与藏族的融合。

在藏族传统史诗《格萨尔》中,就有《霍尔兴兵欲抢王妃,珠牡用计巧拖三王》一回,讲的是格萨尔与霍尔国白帐王的冲突。

十七世纪时,噶丹才旺曾率藏蒙联军与入侵阿里的拉达克打过艰苦的战斗,或许霍尔与那支军队有点关系。

  

  今天的霍尔位于进出阿里的交通要道,从东侧过来的车在翻过马攸木拉山口后,第一个有人的居住点是就霍尔。

到了冬天,马攸木拉山一带经常遇上大雪封山。

下了马攸木拉山,在距离霍尔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公路左边是公珠错,湖边湿地里常有大群的黑颈鹤、藏野驴和黄羊出现。

  每年有大量的旅行者行经此地。

来往的车辆经过霍尔时,一般都是停在村子中央的“神湖茶馆”和“神湖旅馆”附近,这里也新建了一排排整齐单调的“安居房”,原先的帐篷商店也搬进了新砖房。

  霍尔就位于圣湖玛旁雍错岸边,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它的西北方就是神山冈仁波齐,南方是纳木那尼雪山,通往普兰县城的公路就修筑于玛旁雍错与拉昂错间的草坡之上。

玛旁雍错同时也是四大宗教,印度教、佛教、苯教、耆那教的共同圣地,每年前来朝湖、转湖的宗教信徒络绎不绝。

  

  玛旁雍错的神话与传说

  

  每年六月至九月间是佛教徒、苯教徒和印度教徒朝拜神湖的最佳时节。

藏族人转湖通常是背负着行囊一走数日,途中累了就停下来休息,煮茶做饭。

途中并不需要翻山,有时为了避开湖边的沼泽地带,需要从附近的山坡上绕行,比起转山线来,这一路十分轻松,但也相对单调。

  佛教和苯教信徒都认为玛旁雍错是龙王的栖息之所,有湖之处必有龙王栖息,乃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佛教典籍中记录玛旁雍错位于瞻部州中心之地,称其为“阿耨达池”。

  玛旁雍错最早的名字叫玛追,后来逐渐演化为玛旁措、玛旁雍错。

与名字相关联的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传说在神山圣湖一带的民间流传甚广。

相传在远古时期,玛旁雍错附近有一个小王国,国王奴邦一向爱戴自己的臣民。

一日国王微服出访,在走过了众多村庄之后,他看到了人们为生、老、病死所受之苦。

回到宫殿中他向身边的大臣和高僧们询问,为何人们要经历这些磨难?

有高僧回答他,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国王又向高僧请教如何能够避免这些痛苦和磨难?

高僧回答,只有积德行善,发放布施救济贫苦百姓才是解脱之道。

  

  国王在听到高僧的释解后恍然大悟,自己一直过着无忧的生活,而忽略了其实在自己的国家里还是会有疾苦,便不惜动用国库的财力兴建了一座偌大的房屋,在房屋里发放衣物、钱财,并煮粥布施百姓,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了整整十二年。

因为善举持续的时间很长,尤其是煮粥后的米汤被填放在地势低洼之处,十二年后形成了一个偌大的湖泊。

相传在米汤刚刚倒入湖中的时候非常热,整个湖面都蒸腾着白气,在逐渐凉下来后变得清凉异常。

圣湖最早的名字叫“玛追”,其意就是清凉湖。

  传说中四条大河马甲藏布、朗钦藏布、当却藏布、森格藏布的起源都是因为米汤外溢所形成。

后来神湖又被称作玛旁湖,据说湖水集聚了八种公德,同时也就变成具有甘、凉、软、轻、洁净、不臭、益喉、利腹的神圣之水。

玛旁在藏语中之解为“不负公德”的意思,故此得名玛旁雍错。

  水与生命相关联,洁净的湖水养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宗教,这是崇尚圣湖的根源之一。

相传西藏很多高僧大德曾在此地修行,诸如苯教的那日琼巴,佛教的莲花生大师、米拉日巴、阿底峡尊者等,这些高僧都曾为神湖开光、加持,使得玛旁雍错在藏族人心目中更加神圣。

  

  印度教也将玛旁雍错奉为神湖,尊称为玛那莎天池,更奉这里为传说中天鹅王的栖息之地。

印度教徒认为凡是可以沐浴在玛那莎天池,死后就会进入伯拉玛天堂。

饮用玛那莎天池的水后,就会升入湿婆神的天宫。

印度教的传说中还认为玛那莎天池是湿婆大神妻子乌玛女神的沐浴之所。

在天空晴朗凯拉斯山与玛那莎天池共处于视野所及之处时,乌玛女神就会在湿婆神的注视下身披纱丽沐浴在玛那莎天池之中。

古印度诗人迦梨陀裟在他的诗集《云使》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天鹅之群会听到你那悦耳的雷鸣

  这阵阵雷鸣使大地肥沃,(艹谭)菌丛生

  你从这有湿芦苇的地方升起到天空向北而去

  它们赶往玛那莎天池

  一路以莲芽为食

  会在天空陪伴你,直到凯拉斯山顶”

  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都将沐浴在玛旁雍错视作最神圣的愿望。

印度教徒在朝拜凯拉斯山前必先入玛娜莎天池沐浴后才可前往神山。

  四大浴场:

五色石、五色沙、五色碱、五色草从霍尔沿湖而行,不远就看到了五色石浴场。

玛旁雍错共有四大浴场,分别是五色石、五色沙、五色碱与五色草。

  五色石浴场位于玛旁雍错的北岸,与霍尔和色龙寺相距不远。

这里的沙滩上布满了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小石头。

信徒们相信这些石子灵气十足,能够为人们带来好运。

更有传说石子是天空陨落的星星。

很多来到此地的人都会在沙滩上挑选自己中意形状的石头带回去留念。

  玛旁雍错的东岸的色龙拉浴场其湖岸形状如同含苞欲放的莲花,在这里的沙滩上有一种传说中可以治疗百病的五色沙土,人们称之为“琪玛纳阿”。

楚果寺的僧人和转湖人都告诉我们,将五色沙放入口中它会自然消融,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传染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及肾衰竭等病。

据说,将它放入即将变质的奶制品青稞酒等酸性饮食品中,能使饮食品鲜味完全复原。

我们效仿后发现,沙子就是沙子,并未在口中消融。

这种沙子还被佛教徒们视为礼佛佳品,凡是来此转湖的人都会取些回去加以供奉。

  五色碱浴场位于玛旁雍错的西口。

很多人也称此地为白色浴场。

传说这里盛产五种碱,用这五种碱其中的任何一种煮茶,都会让茶汤的颜色更加鲜艳,味道更加可口。

同时因该浴场的特殊地质,整个浴场的沙滩都铺满洁白的沙土,在晴天下极为耀眼。

很多印度人都相信乌玛女神就是在此处身披纱丽下湖沐浴的,印度香客也就将此处设为主要沐浴的地点之一。

  我们到白色浴场时,正好遇到了正在转湖朝圣的两家人,两家人都来自阿里东三县的革吉县。

其中一家人是全家出动,年轻的父母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从他们那里得知,佛教徒沐浴并不直接进入到玛旁雍错里,在佛教徒心目中玛旁雍错是无比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洗礼只是用手捧起湖水象征性地清洗脸部、颈部、双手后,再象征性地饮用。

虔诚的转湖者在每经过一个浴场时都要做这样的洗礼。

  玛旁雍错南岸是著名的五色草浴场。

传说这里盛产五种香草,每种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到夏季会铺满整个岸边。

香草散发出的奇异香味让人流连忘返。

  

  水鸟衔来的玛旁湖鱼

  

  浴场边的楚果寺是神湖边现存最大的寺庙,冬天的时候,冰冻的神湖只有在楚果寺一带留有一点从不上冻,十分奇特。

  楚果寺中供奉有鲁(龙)神和龙王,寺中供奉给龙神的是一条锦缎长布袋,内填五谷等宝物,据说有时人们会将这种供物抛入湖中,作为敬献给龙王的供养。

楚果寺的主持洛桑仁波切有着开阔的思维,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他一直在为恢复楚果寺的原貌奔走努力。

现在寺庙的恢复工作已经不能单单依靠国家拨款或是他人布施,更多需要自己的力量。

楚果寺里出售一些和圣湖有关的物品来补贴寺庙,其中有可以医治病痛的五色彩沙、楚果寺的纪念徽章、玛旁雍错湖鱼等。

这些商品中最有趣的是玛旁湖鱼,这种鱼只在楚果寺和吉乌村的少数人家中可以买到。

因为玛旁雍错是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湖泊,从古至今都是不允许在此湖中捕鱼的。

可鱼又从何而来呢?

走访得知,这些鱼是栖息在玛旁雍错湖边的水鸟所捕,水鸟常常捕鱼后只啄食眼睛等处,或是捕上来鱼后放置一边暂时不食用。

没有被水鸟食用或是只被啄食了部分的玛旁湖鱼会在高原的日光下迅速干燥。

干燥后的湖鱼水鸟是不食用的,于是当地百姓和附近僧侣就会在湖边捡拾干燥的湖鱼。

据传玛旁雍错的湖鱼对治疗难产、腹部积水、妇科疾病等有着奇异的功效。

神湖一带的居民尤其相信在妇女分娩前服用玛旁湖鱼可以使得生产顺利,故此这一带妇女怀孕期间大都会服用玛旁湖鱼熬制的汤羹,具体功效就不得而知了。

听寺庙里的喇嘛说,玛旁湖鱼现在这个季节价格还算便宜,只有五到七元一条,朝圣季节里往往会卖到十几元一条,到佛教转山转湖的盛季铁马年湖鱼曾涨到过三十元。

  过了白色浴场,公路就穿过了拉昂错与玛旁雍错之间的草坡,一边是拉昂措,一边是玛旁雍错。

北边远远看到岗仁波齐的金字塔形山体,西南边在玛旁雍错之后是纳木那尼一串秀丽的雪峰。

  就在两湖之间的草坡上,巴丁仁波切一行人面对神山结趺而坐,诵念经文。

雪山碧水间,白云翻滚。

待他们诵念完毕,我上前与巴丁仁波切打招呼,他说,他是来自青海囊谦县一座噶举派寺庙的住持,此次专为追寻米拉日巴的遗迹而来,刚才诵念的经文是希望人们能够摆脱无知,得到开悟。

对于追求觉悟与解脱的人们来说,米拉日巴的苦行是一个迷人的故事。

  

  “鬼湖”之名是讹传

  

  玛旁雍错上一派晴空万里,拉昂措上却是云层翻卷,蔚为壮观。

可为什么偏偏拉昂错的名字变成了鬼湖?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事情,在与普兰县文化局座谈时,就有人对此颇有异议。

分明是一条水脉形成的湖泊,为何非要分出个鬼湖?

  在调查采访时我们查证,玛旁雍错与拉昂错原本就是一个湖,只是后来因为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分成了现在的两个湖泊而已。

曾有专家考证过,吉乌村所在的河谷地带就是连接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河道,在雨水充足的年份里,这条河道会将两湖连为一体。

故此鬼湖之称纯属人们杜撰而来,我想也许将拉昂错比作鬼湖,正好应验了人们有神必有鬼的理念。

关于鬼湖的种种谬传和故事我们也就没在文章中进行收录。

在吉乌村就能看到连接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之间的那条河水,河道细长而曲折,夕阳下颇为妩媚。

  

  圣湖边的吉乌村

  

  

  吉乌村寺位于通往普兰县的交通要道之上。

虽然地处要道,过往的车辆却很少在这里停留,大多都是从村子西侧的山丘公路之上径直而过,身处村中甚至很难听到汽车经过的声音。

吉乌村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那出奇的恬静,这种恬静如同玛旁雍错在无风日子里的湖面一般美丽。

  吉乌村有一处温泉,泉水洁净而温度适中,冷却后甚至可以饮用,很多宗教信徒都会来此沐浴。

现在看管温泉的是一个叫巴桑的中年人,他的家就在温泉旁边的高岸之上。

几年前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玻璃屋顶的洗浴房,不过因为缺少维护,时间长了设施变得甚为破旧,洗浴时要用自带的布头或是毛巾堵住出水口,或是用搪瓷碗接水冲洗。

即使是这样,村中的规定是外宾洗澡收费20元/人,内宾5元/人,藏族人免费。

  吉乌村至今还没有通电,只有少数人家在使用太阳能电池作为晚上照明用的电源使用。

不过这种电池最多也只能维持三、五个小时。

这里的安静与没有电可能有着些许联系,人们会在天黑后不久入睡。

我们特意向房东要来多根蜡烛,在静静的房间内点燃烛火,吉乌的夜晚就在这无声跳动的烛火下送走满天的阴云。

清晨,走出吉乌村,来到玛旁雍错湖旁,坐在泛起红色的湖边草甸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让人不愿离去的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