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2715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docx

《15自相矛盾》公开课精品教案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

(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

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

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如:

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

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

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言以对。

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

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

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

战国时期;地点:

楚国;主要人物:

一个楚国人。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

(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

(卖。

)“者”是什么意思?

(……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

(“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

(“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

(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

)他是怎样说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

(学生各抒己见。

)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

为什么?

(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

又会怎样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

(“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

)有人说了什么?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

(其人弗能应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

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

(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

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

(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学生自

3.拓展交流: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

(“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

《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

坚固。

莫:

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

锋利。

物:

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

你、您。

何如:

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

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

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

如果。

物:

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

曾经。

③瞳子:

瞳孔。

④语:

对……说。

⑤然:

是这样。

⑥戏:

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15.自相矛盾

课题

自相矛盾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

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1)楚人:

楚国人。

(2)鬻(yù):

卖。

(3)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

锋利。

(6)以:

用。

(7)弗:

不。

(8)应:

回答。

(9)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

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

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

一、yùdùnmáowúxiànfú

二、楚人:

楚国人。

鬻: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

锋利。

以:

用。

弗:

不。

应:

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新课

教学

(36)分钟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

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

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

“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

赶快买呀!

”有个年轻人问:

“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

”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

”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

“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

”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

“我买!

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

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

”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

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

“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

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