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269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

第3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

突破方法(A案)1.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

(B案)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A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寒食》。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

2.师:

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

1.板书课题。

2.师:

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介绍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中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五、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1.师:

诵读古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意盎然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为什么是“飞花”,而不是“落花”呢?

(“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寓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要归功于其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飞”字)

3.师:

“飞花”就是风中的花,你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个地方感受到风?

(“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4.齐读第1、2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

5.了解习俗。

补充介绍:

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

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

6.师:

全诗第1、2句写白昼,第3、4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哪些地方和哪些人却是例外呢?

(皇宫是例外,权贵豪门也是例外)

7.师:

读到这里,你们会想到什么?

8.师:

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刻画皇宫的气派,充满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9.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六、归纳学法,总结提升

师:

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这首诗,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七、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师:

除了韩翃的《寒食》,还有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板书设计

寒 食

风景 飞花 东风 御柳斜

风俗 日暮 传蜡烛 五侯家 家家禁火

课时作业

一、背诵《寒食》,预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三、《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春景。

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一、回顾古诗,激发兴趣

1.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寒食》,谁能背一背?

2.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传统节日中的习俗。

二、初读古诗,认识节日

1.继续学习两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题。

2.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教师正音:

迢、皎、纤、擢、札、杼、栖。

学生认识多音字:

间。

3.师:

《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展现了什么节日的场景?

你们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习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

你们更喜欢哪首古诗?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根据喜欢的古诗,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

选择一首进行研读,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古诗。

3.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释题。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中都是五言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灿烂银河的织女。

织女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她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银河水又清又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牛郎和织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3.明确写作思路。

(第1、2句描写环境,中间4句描写织女,最后4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4.结合传说,体会情感。

师:

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

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表达了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5.师:

你们能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

织女可是仙女,怎么会连布都织不好呢?

(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太悲伤了,所以终日以泪洗面,织不成布)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师:

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清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齐读这两句诗。

6.感受叠词的韵律。

(1)师:

在读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以叠音形容词开头)

(2)朗读体会:

使用这么多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

7.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8.说一说七夕的习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他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他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

此诗是诗人于农历八月十五夜望月而写。

2.说说古诗大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3.诗歌赏析。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教师指名读。

②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

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几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看似无理,却更加显得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众人之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的情感)

(5)齐读古诗,读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五、回顾本课,总结提升

师:

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

(《寒食》写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迢迢牵牛星》介绍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讲了七夕节的由来;《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六、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师:

你们还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师:

选择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想象,并为它配上合适的图画。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

       叠词    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课时作业

一、解释词语。

1.札札:

织机发出的响声。

2.盈盈:

清澈的样子。

3.脉脉:

相视无言的样子。

4.中庭:

庭中,庭院中。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三、你还知道哪些写风俗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学反思

1.这三首古诗语言优美,情节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叙述的内容均为习俗或民间传说,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于是我合理地安排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诗中的习俗和情感。

我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2.教学本课时,我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