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2388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docx

衡水市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构想

衡水水生态水文化建设构想

水生态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走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水的要素贯穿始终,所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步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推动衡水市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建设,正是站在“人水和谐”的视角,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坚持以人为本、和谐高效、持续发展,重新审视和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以有限的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乐水宜居,特色鲜明”的水生态水文化建设体系,充分依托“一湖、九河、百渠、千塘”绕城的水网条件,修复受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建设“一个衡水湖、十个水利风景区、百条生态渠道、千处蓄水坑塘、万眼备用水井”的环境景观,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四位一体,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展现水韵田园风貌,彰显水城文化风韵,打造生态宜居湖城,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水生态水文化建设布局如图9-1所示。

图9-1水生态水文化建设体系布局图

一、河湖与地下水生态系统修复

当前衡水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量大,导致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二是水资源过度开发,严重超过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

水生态环境恶化对衡水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实施全流域、全空间的水生态环境整治,注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建设,维系河湖湿地健康,按照水功能区管理和水量、水质、水生态统一规划和协同保护的需求,依托“一湖、九河、百渠、千塘”的水网体系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衡水水生态环境“内外联动、水清河畅”的良好局面,促进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一)河湖生态系统修复

河湖生态系统修复见专栏9-1。

专栏9-1河湖生态系统修复

“一湖”:

指开展衡水湖的水环境治理、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九河”:

指开展衡水市9条主干河道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包括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索泸河—老盐河、清凉江、江江河、卫运河—南运河。

“百渠”:

指建设百条生态渠道,如石津干渠、京堂河、留楚排干、刘林干渠、连村干渠、欢龙渠、惠民渠、卫千渠、冀码渠、冀午渠、堤口渠、青年干渠等,确保渠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千塘”:

指开展千处坑塘的清淤、开挖等,恢复其生态功能。

1、加强水源地保护与涵养

加强水源地的水源涵养与保护,划定保护范围,采取卫生围护、污染源清理、调整生产方式等措施,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

衡水市境内的衡水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湿地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核心区是衡水市区及周边县城的地表水水源调蓄地,承担着调蓄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来水,引卫、引黄乃至上游地区的黄壁庄水库等外流域引水的任务,是附近5个县、市(桃城区、冀州市、武邑县、枣强县、故城县)赖以生存的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调蓄水源地。

此外,还有衡水市地下水水源地、冀州市地下水水源地、深州市地下水水源地等地下水水源地,要加强多水源建设,减少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依赖,以利地下水休养生息。

2、加强河道保护与修复

加强实施清淤改造。

对实施清污分流后城区内原有的各个河道、沟渠、坑塘进行清淤和改造,以增加城市的排水区域,扩大城市水体面积,可接纳更多的雨水径流进行贮留,把雨水径流的洪峰暂存其内,一方面可以削峰填谷,另一方面可以将剩余部分贮存起来,作为景观用水或经有效处理为城市利用,从而达到滞洪蓄水和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

通过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提高下游河道除涝标准。

实施河湖连通,做到洪涝水能排的出,引的进,蓄的住,促进蓄水运用。

通过设置人工湖、集蓄池、人工湿地,并结合天然河流、沟渠等雨水调蓄设施,建立几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形成一种良性的雨水资源动态平衡。

生境修复,维系河道生态健康。

充分利用河系沟通有利调理,实现衡水湖湖区及周边主要河道的可持续生态供水,确保满足河道内的最小生态流量,严格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河流水污染治理,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确保地表水的水质安全。

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重点保障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及合理的需水过程,通过合理配置、调度水资源,保证河道流量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

3、加强湖库湿地建设,保护生态脆弱区

维持湖泊水域面积及适宜生态水位。

加强衡水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保持和恢复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促进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衡水湖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升蓄水能力,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

积极推进滏阳新河滩地湿地恢复、东湖扩容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湖滨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

加强蓄水水库建设,保护库区生态。

一方面,建设一县一库,保护库区生态。

另一方面,建立水库闸坝和外调水的生态调度制度。

以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统筹防洪、兴利与生态,运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实施生态调度,在保障水库防洪、供水安全的同时,兼顾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求,减免和消除水库对平原河道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沿岸湿地。

推进衡水湖西湖湿地恢复与保护、滏阳新河湿地生态恢复和利用、董公河湿地恢复等。

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全面维护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坑塘整治,恢复生态修复。

衡水市1亩以上坑塘5702个,5亩以上坑塘3773个。

通过坑塘清淤、整治等,增加境内坑塘蓄水量,提升乡村周边水域面积,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为绿化美化乡村周边河网、沟渠,建设美丽乡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地下水生态系统修复

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衡水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咸水界面下移、地表水污染入渗,使深层淡水水质局部遭到破坏,造成水环境恶化。

治理地下水超采,涵养地下水源,遏制地下水位下降,修复地下水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地下水生态修复要求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通过水源置换、种植结构调整、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退减超采的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井实施封闭,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从而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水源置换

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过境水及微咸水等其他水源,用足引江引黄水。

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置换城市地下水。

衡水市11个县市全部在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通水后,主要供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可置换现状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的深层地下水量。

二是水系连通增强地表水供水能力。

通过新建调蓄工程、输水渠道以及对已有渠道、坑塘整修,增加区域水源调蓄能力,充分利用外调水、雨洪水等,增加用于农业的地表水供水量。

新建灌区以地表水供水为主,结合浅层地下水和微咸水利用。

利用引黄水灌溉新建中线位山引黄灌区和西线濮阳引黄灌区;利用卫运河引水灌溉新建引卫灌区;利用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拦截汛期弃水,灌溉新建滏河灌区;利用引王快、横山岭水库水,灌溉新建引王快水库灌区。

三是非常规水源利用。

通过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处理达标后的污水可用于工业、非粮食作物农灌和生态用水。

利用咸淡水混浇技术,增加微咸水利用,减少用于灌溉的淡水。

2、种植结构调整

通过通种植结构调整,压减农业超采的地下水。

一是改种耐旱农作物或与当地雨热同期生长的农作物。

对部分冬小麦夏玉米双季种植地区,停止种植冬小麦,改种耐旱农作物或雨热同季生长的农作物(如只种一季春玉米、棉花、苜蓿、油葵等)。

二是退耕还湿,即推广环湖周边种植水生生态植物,开展生态农业。

采取环湖(河、塘)周边种植生态植物等措施,结合农村坑塘建设,对现状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种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退耕还水(水面)等措施。

三是发展旱作农业等农艺节水措施。

根据各地土壤、光热、灌溉方式、超采程度等条件,推广小麦耐旱品种、应用旱作农业、农田氮磷控制减排、水肥一体化、农药减施替代技术和措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

3、高效节水灌溉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通过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实施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抑制灌溉用水需求压减农业超采的地下水。

4、地下水井封填与回灌

为实现水量退减目标,对减少灌溉用水的地区,实施地下水开采井封填,对全市3万多眼深层地下水井实施封闭。

对永久压减灌溉面积内的水井,以及其他灌溉面积内年久失修、水源条件差、出水量不大或由于混合开采导致越流污染的水井实行永久填埋;对其他水井可采取封存措施,作为备用水源井,加强管理,防止违规启用。

此外,实行人工回灌,把井改造成回灌井,把干净的水高压压进去。

二、水污染治理

通过水污染治理,保障衡水市水生态安全。

水污染治理按照点源、面源、内源统筹治理的原则,实行源头控制、全面收集、有效处理、合理回用,从加强工业污染减排、生活污染减排、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来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加大水域综合治理力度,到2020年实现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一)实施清污分流,加强清水廊道保护

深入实施清水河道建设,结合城镇环境建设和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加大城乡河网水系的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共建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

将石津干渠、滏东排河、清凉江、卫千干渠作为清水河道,实现其“水清、流畅、岸绿”。

“水清”是指通过截污、清淤使河道水质变清,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流畅”是指通过筑堤、护岸、疏浚等措施提高河道泄洪、排水能力,达到两岸保护区的防洪要求。

“岸绿”是指对两岸堤防或护岸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宜绿化地实行种树、种草,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环境。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源头治理度

全面开展衡水市点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依法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电镀、印染、皮革等工业的发展。

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严格全市旅游项目开发、农家宴等污染防治管理。

引导全市农民合理施肥,防治面源污染。

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绿色、观光农业,结合生态清洁型流域治理,推进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实现种植业生态化,修建河道堤防、缓冲带,防止农田径流直排河道。

建设隔离带和湿地,减少面源污染物入河量。

(三)规范排污口建设,加大污水处理率

加大对全市现状排污口整治力度,积极推动清水入河行动,提高河道纳污能力。

实施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等污水全范围收集和深度处理工程,治理达到排放河段功能区水质标准。

实施排污口提标改造工程,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限期治理工业企业直排口,关闭处于城市污水管网收集范围内的排污口,责令关闭长期超标且不能满足受纳水体要求的排污口(企业),排污量已超过现状水环境纳污能力的河道不再增设新的排污口。

全面取缔饮用水水源地内的入河排污口,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凡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责令其停止生产或使用,直至验收合格。

对废弃排污口进行封堵及景观化改造。

完善城镇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提高污水纳管率。

逐步推进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建设。

推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农村生活污染物综合治理,以分散就地收集为主,纳管集中处理为辅;建设村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

可采用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土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浮岛净化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等。

各类技术的选择应考虑其进水水质要求、处理效率、河道的环境特征、设施占地面积、设施与周围环境的相容性等。

加大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每一县市至少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如图9-2所示。

通过将水网与城市污水处理厂、湿地连通,雨水收集,污水回用,使整个水网中的水得到循环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对需水要求与供水可能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水体水质、景观、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图9-2衡水市污水处理厂分布图

(四)推进功能区达标,保障功能区水质

完善流域内水功能区监测预警监督管理,确保2020年13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切实保护水体环境,良好发挥水体功能。

具体水功能区划情况见表9-1。

表9-1衡水市水功能区情况表

序号

水功能区名称

起止断面

水质目标

2011年

涉及行政区

2020年

1

滏阳河景观娱乐用水

零仓口--大西头闸

Ⅳ类

未测

桃城区

达标

2

滏阳河农业用水区

大西头闸--衡水、沧州交界

Ⅳ类

不达标

桃城区、武邑县、武强县

达标

3

清凉江衡水保护区

邢台、衡水界—衡水、沧州界

Ⅲ类

不达标

故城县、枣强县、武邑县、景县、阜城县

达标

4

衡水湖饮用水源区

衡水湖

Ⅲ类

不达标

桃城区、冀州市

达标

5

滏阳新河农业用水区

邢台、衡水交界--衡水、沧州交界

Ⅳ类

不达标

桃城区、冀州市、武邑县、武强县

达标

6

滏阳河农业用水区

邢台、衡水交界--零仓口

Ⅳ类

不达标

冀州市

达标

7

滹沱河农业用水区

石家庄、衡水界—衡水、沧州交界

Ⅳ类

未测

安平县、饶阳县

达标

8

滏东排河饮用水源区

邢台、衡水界--衡水、沧州界

Ⅲ类

未测

桃城区、冀州市、武邑县

达标

9

卫千渠饮用水源区

源头-王口闸

Ⅲ类

未测

故城县、枣强县、冀州市

达标

10

江江河农业用水区

杏基-衡水、沧州界

Ⅳ类

不达标

故城县、景县、阜城县

达标

11

留楚排干农业用水区

石家庄、衡水界-衡水、沧州界

Ⅳ类

未测

安平县、饶阳县、武强县

达标

12

天平沟农业用水区

石家庄、衡水界-入滏阳河口

Ⅳ类

未测

深州市、武强县

达标

13

石津总干渠农业用水区

石家庄、衡水界-深州、武强界

Ⅳ类

达标

深州市

达标

三、水景观水文化建设

坚持文化导向引领,依托衡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得名、因水知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保护传承为主线,以景观建设为手段,以水利实践为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使北方湖城的人文风情、特色景观、传统文化等元素在现代水利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构建“人水和谐”的具有衡水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体系,让水文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入内涵,为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品位,为水利现代化发展增添动力和生机。

(一)改善河湖生态环境,重现自然风光

以河湖湿地治理为重点,以回归自然风光为核心,结合河湖综合整治与修复,改善其生态环境,维护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构筑生物栖息的生态廊道,建设开放式滨水空间,给人们提供舒适休闲的水域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改变河流河流治理思路,从过去单纯注重防洪、供水功能,向注重河流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文化内涵挖掘方向转变,充分考虑河道湖泊的景观功能与文化底蕴,通过水景观建设,将衡水特色的河湖风光与其蕴藏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对于河道,在通江达湖骨干工程建设基础上,拓展其景观功能,根据区域开发要求,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以水生态景观带为特色,创造良好的水域环境,建成综合性的沿江环湖河道景观,实现河道历史人文与现代景观的有机结合,使水文化得到传承。

对于湖泊,结合水生态修复,在实现水环境治理的同时,打造环湖风光景观带,以衡水湖为核心,发展旅游业,自然风景与文化景观的交融、丰富的岸线游览方式、营造人工岛链丰富景观层次、自然生态与文化健身科研活动相结合。

以衡水湖开发保护为重点,同时考虑列入衡水市开发的36个湖泊,开发湖泊的景观功能,构建湖泊湿地景观群(具体名录见专栏9-2),建成亲水性休闲滨水空间,并结合湖泊文化主题定位,充分展现衡水“一湖一特色”的湖荡镶嵌、各具风格的湖泊景观。

景观功能定位为:

城市内部景观湖泊群,生态景观修复保护区,水景公共开放空间,湖泊湿地休闲旅游区。

专栏9-2湖泊湿地景观群名录

滏阳湖、孙公湖、吴杜湖、董公湖、枣园湖、赵杜湖、南华湖、河沿湖、张家口湖、怡水湖、人民湖、马庄湖、龙眼湖、李善彰湖、北孙庄湖、苏正湖、邱刘湖、小寨湖、北田湖、彭杜湖、魏屯中学湖、程杨湖、冀州湖、冀南湖、冀码湖、南湖、李开河湖、北苏闸湖、武罗湖、武邑北湖、武邑南湖、武邑东湖、赵圈湖、高圈湖、三岔口湖、南沼湖。

(二)建设亲水水利风景,打造环城水系

建设水利风景区,在衡水市目前已有衡水湖国家级、滏阳河省级两个水利风景区基础上,创建其他湖、河、库等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

建设十个水利风景区,争取每一县市有一特色的风景区。

打造安平县的何庄水库、北候瞳水库风景区,饶阳县的马屯水库、官亭水库风景区,深州市的石津干渠水利风景区,武邑县的老盐河水利风景区,故城县的清凉江水利风景区,景县的惠民渠水利风景区,阜城县的林场水库风景区,枣强县的门庄水库风景区。

依托水系开发改造,打造亲水景观,扮靓滨水区,建成亲水景观风景线。

保证每一县市有一主要的亲水景观,打造滨水景观。

桃城区的滏阳河,武强县的滏阳河,深州市的石津干渠,安平县的京堂河,饶阳县的留楚排干,阜城县的刘林干渠、连村干渠,武邑县的滏东排河、欢龙渠,景县的惠民渠,枣强县的卫千渠、索泸河,冀州市的冀码渠、冀午渠,故城县的堤口渠、青年干渠等。

建设主要河道干渠的水系景观带,打造环城水系景观。

环城水系景观见专栏9-3所示。

专栏9-3环城水系景观

“安平县”:

以绿化、量化、美化、净化为突破口,以潴泷河、滹沱河、京堂河为水系主轴线,新建2座调蓄水库(何庄水库、北候瞳水库),连通10条渠道38个坑塘,打造绿色生态县城。

“饶阳县”:

以绿地为基础,滹沱河、留楚排干为核心,新建两座水库(马屯水库、官亭水库),连通21条渠道62个坑塘,打造宜居美好县城。

“深州市”:

依托水面、两桃(陶)文化,立足本地实际,以天平沟、龙治河为水系主轴线,连通27条渠道369个坑塘,以石津干渠、城关渠、朱家河、小西河、班曹店排干为生态景观带,打造亲水景观,扮靓滨水区。

“武强县”: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打造武强县生态文化景观,以滏阳河、滹沱河、天平沟为核心,新建徐庄连接渠、调蓄库,修建滞洪区调蓄水库,连通93条渠道515个坑塘,建设绿色县城,美化人居环境。

“冀州市”:

以“汉之魂、水之韵”为特色,按照“古都水城、汉韵九州”的理念,以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为水系主轴线,依托盐河故道、冀午渠、冀吕渠、冀南渠、堤王渠等生态景观,连通衡水湖与24条渠道,打造宜居宜游的水韵古城。

“桃城区”:

以衡水湖为中心打造湖泊体系,以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为基础,连通69条引水渠,打造河渠体系,重点打造滏阳河、盐河故道、董公河、吴公河等生态景观带,构建市区“一河九湖、九桥飞渡”的壮观景象,建成生态宜居湖城。

“武邑县”:

以建设现代化城镇群“宜居、宜业、宜游”区为契机,引水入城,以滏阳河、滏阳新河、老盐河、清凉江为水系主轴线,打造滏东排河、欢龙渠等沿岸景观,规划一水源调蓄池,改造25条渠道1155个坑塘,环通县城现有水系,建设生态廊道,打造水网绿城。

“故城县”:

突出生态宜居理念,挖掘运河文化底蕴,以清凉江、卫运河、江江河为水系主轴线,团结湖、胜利胡、跃进湖为核心,青年干渠、堤口渠、卫千干渠为主要景观渠道,连通1库(引卫调蓄库)177条渠道535个坑塘,打造冀东南生态宜居运河文化名城。

“景县”:

以弘扬运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动力,依托江江河、南运河为水系主轴线,以惠民渠等为生态景观渠,连通1座水库(青草河水库)91条渠道1830个坑塘,打造宜居魅力景州。

“阜城县”:

以清凉江、湘江河、江江河、南运河为水系主轴线,连村支渠、刘林支渠等为生态景观带,连通1座水库(林场水库)21条渠道788个坑塘,打造环城水系景观。

“枣强县”: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以一河(索泸河)两湖(如意湖、吉祥湖)两库(门庄水库1、门庄水库2)为内涵,连通10条渠道65个坑塘,挖掘弘扬裘祖文化和董子文化,打造绿水文三脉联动的生态格局。

(三)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湖城风韵

加强衡水现存多种水文化载体的建设与保护,挖掘水文化内涵,坚持保护性发展,充分演绎“人水和谐”的北方湖城形象。

加强河网水系的修复与水环境整治、历史河道的恢复与治理、古运河古河道的保护与建设。

传承内涵丰富的水文化,科学合理利用水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古运河、古河道、古桥梁的社会化保护利用。

1、古河道、古运河保护

古河道包括会勘渠、羊令渠、衡水、洚水、长芦水、付家池、古运河、盐河、杜村沟、朱家河等。

南运河具有1500年历史文化景观,加强保护四女寺古韵建筑及码头、安陵枢纽漕运建筑、景县安陵镇糯米粘土坝、景县连镇太平天国遗迹等。

以京杭大运河申遗为契机,维护提升古河道和古运河两岸生态、人文景观,改造河道风貌。

2、古桥梁水文化挖掘与保护

衡水城内外河道上桥梁众多,形式多样,结构不一,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水工程遗存和特色水景。

要研究、挖掘已被拆除或己失去原有风貌著名古桥的文化历史,如长芦桥、郎子桥、漳桥、岳贡桥、焦汪桥、杜村桥等,重点保护尚存的安济桥等古桥。

3、治水碑记发掘和保护

开展治水碑记的史料整理和发掘保护工作,优先发掘史料记载的对水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著名治水碑记。

加强保护现存的竹林寺碑、南潭记碑等碑记。

4、祀水寺庙修复和保护

结合各地庙宇祠堂文化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治水人物寺庙的变迁历史和文化意义,保护、修复龙王庙等一批重点水文化寺庙,加强对城隍庙、宝云寺、漳爷庙的文化挖掘和修复保护工作。

(四)传承发扬历史文明,体现水利风尚

采集整编衡水水利文献与档案,结合水利文献与研究成果,对衡水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

进一步分析衡水古代治水工程的布局、原理和作用,研究古人治水思想精华。

继承和弘扬衡水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明意识,保护与学习一系列治水理论著作,探索和借鉴古人的治水理念与方略,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众多治水人物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加大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力度,编撰治水人物谱,将衡水的治水史与现代发展史紧密联系起来。

结合北方湖城特色文化,拓宽宣传途径,丰富宣传手段,传播水文化,展现水文化历史,让世界了解衡水,感受衡水;普及水文化知识,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水文化建设中去,促进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继承优秀历史水文化的同时,着力建设现代文明,弘扬“淳朴仁德、义利并举、开拓包容、刚强不息、奋进争先”的衡水精神,在水利工作中转变观念,调整人水关系,建立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尊重规律,科学治水,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把水利精神贯穿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展现现代水利人的良好风尚。

将打造水利服务品牌作为弘扬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创新理念,提高行业服务意识,实现新跨越,进一步提高水利水务系统的公信力,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开拓、注重实干的高素质、复合型职工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