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期末考试题目配第一二套.docx
《管理学期末考试题目配第一二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期末考试题目配第一二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期末考试题目配第一二套
管理学院《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二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13分)
1、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2、从管理的有效性角度出发,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3、管理者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对下属的工作负责。
4、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
5、控制是计划、组织、领导等工作的必要保证。
6、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
7、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
8、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和一定程度的分权。
9、计划的着眼点是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10领导的威信是建立在下属信服的基础之上。
二、是非分析(每题6分,共30分)
11、管理就是管人管事。
12、管理者就应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不能去从事具体的操作性事务。
13、地理位置对一个杂货店来说是属于一般环境。
14、有效控制就是对工作或者活动进行全面控制。
15、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共识。
解答:
11、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的概念是,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管理的内容是协调;
2)、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
3)、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
所以,对管理正确的观点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管人”(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管事”(运用其他资源),来达到“做好对的事”的目的(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人管事”只是管理的手段,“做好对的事”才是管理的目的。
12、这种观点是管理失调的表现。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并对此负责的人,他拥有指挥下属的特权,但也负有对下属工作承担责任的额外责任。
无论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其所担负的基本任务是一样的,即:
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组织中协调地工作,以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因此,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在组织中是指挥下属开展工作,不进行操作性活动。
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管理者从不做具体的操作性事务,即使这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
这样的管理者犯了错把手段当目的的错误,即管理失调,丧失了识别管理真正的目的的能力。
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如果一项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管理者就应该做,而不必在乎它是不是操作性事务。
13、这种说法混淆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一般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对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相关性却不清楚的各种因素,一般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法律和科学技术等因素。
地理环境一般情况下也是一个一般环境因素。
任务环境是指对某一个具体的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那些外部因素,一般包括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服务对象(顾客)、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上的各种利益代表组织。
显然,地理位置对一个杂货店来的生意来说至关重要,是它的一个任务环境因素,而不是一般环境因素。
14、这种说法违背了控制的基本原则。
在许多情况下,管理者制定了良好的计划,也建立了适当的组织,但还要把住控制这一环节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为了保证对组织活动的有效控制,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原则;
二、及时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经济性原则。
重点原则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而只能针对关键的项目,且仅当这些项目的偏差超过一定限度,足以影响目标实现时对予以控制纠正。
事实证明,要想完全控制工作或者活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的控制。
经济性原则又指出,是否进行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都涉及到费用的问题,因此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要把控制所需的费用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
所以,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有效控制远非全面控制。
15、这种看法步入了对沟通目的认识的误区。
沟通的真正的目的是“取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
“达成共识”只是实现沟通目的的结局之一,其标志是信息接受者按照信息发送者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是,即使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也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局:
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
即,信息发出者虽然取得了信息接受者的理解与支持,但是信息接受者依然不改变看法。
所以,达成共识只是达到沟通目的的结局之一。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6、如何提高重大决策的正确率。
17、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什么要首先明确组织的目标。
18、管理者为什么应该成为领导者。
19、为什么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明白你是谁”。
解答:
16、决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和决策方法的科学上,决策失误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遵循科学的决策过程有关。
理性决策过程:
(1)判断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
(3)拟定可供选择的目标;
(4)分析评价各行动方案;
(5)选择满意方案并讨诸实施。
科学决策方法:
(1)主观决策方法;
(2)定量决策方法;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决策并不能保证决策结果是正确的,但决策失误一般都是因为没有按照这一过程进行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时所依据的信息量的大小。
因此,要提高重大决策的正确率,不但要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决策,而且必须依据群体信息进行决策。
17、管理表现为有效实现目标的过程,组织目标是管理者和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
目标规定了每个人在特定时期内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从而使整个组织的工作能在特定的时刻能够充分地融为一体。
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管理也必然是杂乱的、随意的,组织中的任何人或者集体都不能指望有有效地实现其希望,组织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是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1)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决策的基本依据;
(2)努力是否符合目标是高效率的前提;
(3)组织目标是组织内部协调的准则;
(4)组织目标是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
所以说,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首先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
18、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职务权力基础上对下属的行为进行指挥的过程,下属必须服从管理者的命令,但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尽自已的最大努力,也可能“出工不出力”。
领导则可能更多地通过其个人的魅力与专长来影响追随者的行为,从本质上讲,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者说是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力或者通过这个影响过程,可以使下属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因此,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应该成为领导者,虽然管理者通过周密的计划、严密的组织、严格的控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若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加上有效领导的成分,则收效会更大。
19、管理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的水平。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大方面。
管理者必须在这三方面达到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的要求,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白你是谁”。
管理者要掌握专业技能。
管理者要在管理工作中充当许多角色,履行管理四大职能,因此他们需要坚实的知识背景和基本的管理技能,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管理者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
首先也应该“明白你是谁”后,才知道自己缺乏哪些技能,应该学习哪些技能。
所以,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明白你是谁”。
简答题:
四、论述题(15分)
20、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利用管理学知识全面地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益和效率。
答:
学习也可以视为一个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循环过程。
计划:
首先设立一个学习的尽可能高的合理目标。
即使达不到这个目标,也比设立一个低目标做得好。
确定目标可为自己提供一幅路线图,从而减少不确性和模糊性,并对资源作出合理分配。
在日常中,要对稀缺的资源——时间,按时间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时间利用率。
组织:
加入一个学习互助组织,将学习效益和效率提高到仅仅依靠个人达不到的高度。
领导:
学会自我指导、自我协调及自我激励,使自己长久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状态。
控制:
阶段性地对学习计划进行检查、纠偏,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在一般情况下,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效益与效率都能从整体上大大提高。
21、列举某种缺乏有效控制的管理现象,结合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其对组织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五、情景分析题(15分)
22、(大意)朱林下海后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司,并亲自担任总经理。
他努力工作,凭着对市场的敏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此时,他反而觉得累,内心里非常想辞去总经理一职去休息。
但是事实却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那么,根据激励理论,你认为应该怎么办才能让朱林继续愉快地担任总经理。
答:
人们有各种各样生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需求,在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就是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各个组织可通过一系列针对员工需求的东西来引导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当组织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就会产生离开组织的想法。
比如,案例中的朱林。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
当一个人无所求时,也就没有什么动力与活力;反之,若一个人有所需要,就必然存在着激励的因素。
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一个人的需求强度、显露程度不同。
因此,为了让朱林继续担任总经理,我们应该激发他的需求,在组织中营造能发挥他个人特长的环境与提供给他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制造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留住朱林,关键是使朱林有“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得到满足”的新需求。
六、谈谈你对管理学习的体会。
(7分)
第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