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2051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docx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8篇

  【篇一】

  那年,趁着国庆节的假日,在未婚夫的邀请下,小林去看望未来的公婆。

  公婆家住在秦安县王甫梁郭集乡上一个小村子里。

一早从天水冒雨出发,搭乘一辆去通渭碧玉的顺车,沿省道207线行驶了将近四个小时,上山又下山又上山,翻过了见河梁、云山梁,终于,他们在王甫梁下了车。

正是中午时分,雨下得越来越大,他们在王甫乡街道他的同学家吃过午饭,又开始出发了。

还有30里的土路要靠步行,临走时,他的同学拿出了一双旧雨鞋给了小林。

  书上说,“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土质松软”,的确是这样,一下雨,这里的土路远比想象的难走得多,原本不平的路被雨水冲刷成一道道沟壑,不仅湿泥粘黏,地面上还跟抹上润滑油一般。

  点灯的时候,他们到家了,见了家人,自是一番客气又热情的招待。

未来的婆婆先是端上了一盆煮洋芋,然后是一盘烙饼,再是一碟鸡蛋炒葱。

虽然只是秋天,但是坐在屋里还是觉得寒气逼人,屋子不大,也没有炉火,只有热炕可以取暖。

  住了一晚后,天色放晴。

未来的婆婆提出当天下午要带着小林去看外婆,外婆家住在距离他家15公里外的与通渭接壤的贾家岔。

傍晚时分,他们踏上了通往贾家岔的山沟小路。

又是过河,又是爬坡,走过了数条羊肠小道,好不容易到了他外婆家。

第二天,小林才看到,外婆家的村子在沟底,四周都被山梁包围着。

听他的几个舅舅说,要修一条从天水到定西的公路,从他们村子中穿过,前几天有测量队来过。

小林知道,那是即将要修建的天巉公路。

  中午时分,小林他们离开了。

出了村子,他们需要攀上山梁,才能够到达省道207线的公路旁等过路的班车。

上山的时候很是吃力,歇歇走走、走走歇歇,终于爬到了梁顶。

拦了一辆从通渭到秦安的过路班车,上车后没有座位,一直站到秦安,再换乘了一辆到天水的班车。

至此,艰难的秦安之旅终于结束了。

  这是1998年国庆节的事。

  他们结婚了。

此后他们每年须得回家,动身前,总是把天气预报看了又看,唯恐又遇上下雨天。

  时间飞快,2006年的国庆节到了,这期间,天巉公路已经开通了,他们要回家,再也不需要从山梁上绕行了,穿过几道隧道,一路基本不用上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王甫梁山下,王甫梁也开通了隧道,他们只需到隧道口下车,然后再步行上山,到梁顶即可。

天水至兰州的大巴车,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一趟。

如果想去外婆家更方便,再沿天巉路行驶五六公里,车可直接停在外婆家房屋后,天巉路占据了他们家半个院子哩。

  因为丈夫国庆节要值班,小林决定自己带着六岁的儿子去探望公婆。

一路天高气爽,大巴车行驶在平坦又舒适的天巉公路上,公路两边景色宜人,天空好像水洗过一般,呈现出洁净透亮的湛蓝,山上层林尽染,树上苹果诱人。

到王甫梁隧道口下车后,她们开始上山了,小林在前面走,儿子跟在后面,虽是深秋,可还是走出了一身汗来。

上到了梁顶,在王甫梁通往郭集乡的路上,正好停着一辆小客车,虽然客车破旧不堪,车厢拥挤嘈杂,但毕竟不用再带着孩子一路走过去了。

上车时间不长,车就开动了。

这是一条沙土路,路上坑坑相连,前面的车走过,扬起的尘土蒙住了后一辆车的视线。

半个小时后,车停在了郭集乡。

  第二天,雨还在下,路面又泥又滑,一行人还没走到乡上,小林脚下一滑,就摔倒在地,半个身子、手上全是泥水。

趟过大泥坑、小水坑,大人孩子全裹了两腿的泥水,孩子走一阵,来接的姑姑背一阵,好不容易下了山到了公路上,拦了一辆大巴车,终于一身泥水回到了家。

  以后的几年里,从王甫梁到郭集乡的公路铺成沥青路了,村村通公路也逐渐建成,他们回家就顺畅了。

20XX年的春节如期而至,和往年一样,小林一家开始忙着采购年货,给家里买的鱼虾、蔬菜、糖果,给公婆买的衣服、各种营养品,装了满满一后备厢,全家人启程了。

这次可不用再有任何担心了,不用担心绕远路,不用担心下雨下雪,不必害怕山高沟深了。

这一年,从郭集乡到公婆家的通村公路全都硬化了,水泥路一直打到了家门口。

而且路上全都安装了防撞柱。

一路上欢歌笑语,很快就到家了。

老远就看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已经站在家门口等着了。

这几年,因为道路畅通了,材料拉运方便了,老家的房子也翻修了,以前老旧的土房拆了,盖成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门窗全都换成了铝合金的。

  一进院子,煮肉的香味就飘进了鼻孔。

屋子里也架起了烤箱,炉火烧得很旺,煮罐罐茶的茶叶、红枣、冰糖都已经准备好了,蒸好的馍馍也端上来了。

  在罐罐茶飘出的氤氲热气和烤馍馍的香味中,小林咂摸着:

嗯,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啦!

  【篇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我,感到格外兴奋、无比激动,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回顾过去,思绪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我这个出生在农村的穷孩子,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就没有我的今天;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精心培育,我走不到领导岗位,更不可能连续两届成为市人大常委、市委委员、省政协委员。

在我的成长中,每向前走一步,都深深地渗透着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父母般的爱。

真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

我一定要坚守为民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埋头苦干、勇于担当的人。

  今年我已经83岁了。

在我安度晚年的日子里,我常常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岁月。

我1936年出生在山西平定的一个贫苦家庭,全部家当只有两间破瓦房和一点点河滩地,其余就是一些破旧的箱子、柜子、盆子和罐子。

全家人常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

  1947年,我的家乡解放了,日子也逐步好起来了。

土地改革时,我家定为贫农,并分得了胜利果实。

从此,我开始走进了校门,并当上了儿童团长。

1948年,政府在离我家二十多里地的移稂村成立了完小。

当时我想报名上学,但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后来学校派人到我家作说服动员,并根据我家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由政府补贴,把我按半公费生对待。

这样,我才好不容易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在学校期间,我除了努力地学习外,还积极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建设学校,硬是把一座大庙改造成了教室,为学习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1949年4月28日,我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1950年,高小毕业后,我回到了村里。

当时,我有两条出路可走:

一条是在家务农;

  另一条是外出找工作,当个工人。

当然我是倾向于后一条,愿意出外闯一闯,改变一下家庭的生活状况。

但家里不愿让我走。

在我的反复抗争下,后来勉强同意让我去太原找当工人的舅舅,看能否找个工作干。

就这样,家里给我凑了点火车费,我独自到太原找到了舅舅。

因太原解放不久,一切还没有就绪,舅舅便在他工作的单位,给我开了个介绍信,到市劳动介绍所报了个名。

当时,尽管如此,但我觉得希望不大,正准备返乡务农。

就在此时,劳动介绍所通知,说华北兵委需要公务员。

我喜出望外,只要有单位要,有工作干,怎么也行,于是我就爽快答应了下来。

我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觉,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求之不得的好事。

上班后,什么苦呀累呀的,我根本不在乎,我没明没夜地拼命干活,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干了三个月,我转了正,成了一名正式的工人。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被提拔成了干部,到财务科当了出纳,给我定了23级(48元)。

从此,我进入了干部队伍中。

如何报答党的恩情呢?

我常常这样想,做人不能没有良心呀,我决心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做一个披星戴月、鞠躬尽瘁的人,要服从党的需要,听从领导安排,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拼命工作,把我的一切,完全地、无条件地献给党的事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195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党和政府为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为培养建设祖国的骨干力量,据我所知,在京城成立了六所工农速成中学。

当时,北京工业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到我们机关招生,机关领导非常开明,并十分重视这一举措,一下子从机关的干部中推荐了六个人参加考试,我是其中之一。

结果我考中了,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都很高兴,请我吃饭,同我照相,最后,欢欢喜喜地把我这个穷孩子送到向往已久的京城,我很幸运地又一次走进了校门,走进了我想都不敢想的学校。

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夜以继日地埋头学习。

高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等学府——北京工业学院。

常言道,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这里我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还比较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完善知识上的储备,掌握理论上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我回到了山西省总工会工作。

当时,我本想到工厂当一名工人,但组织上把我留在了机关,先在教育部门搞职工教育,后来调到办公室搞机要秘书工作。

1961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领导根据我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在全省调资时,组织上特别关照了我,连给我调了两级,由23级调到了21级,当时,在我们机关,我是唯一连调二级的人。

在全省也是很少的。

  再后来,我被选为省总的领导组成员,并带领省总的机关干部,参加了中央办的山西学习班,并在学习班担任了领导工作。

学习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当时的省直机关党委。

但由于我的实际困难,夫妻长年两地分居,所以,在我的要求下,1970年组织把我调到了阳泉市。

  回到阳泉后,我先被分配到市军管会的政保办公室工作,后调到了政工和办公室工作,并担任了办公室的副主任。

这一段时间,一边熟悉业务,一边在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为维护阳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2年底,我被调到了市经委工作(当时叫工业组),先后担任了企业管理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军工办负责人。

后来担任了市经委副主任,市委工交政治部副主任。

在长达十多年的工作中,为当好领导的助手、参谋,为推动全市的生产发展、经济振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虽然我没有做出什么不平凡的成绩,但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1987年,组织调我到市总工会担任了党组书记并主持工作。

其间,我同班子成员一道,首先抓了队伍建设。

在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调入了二三十名年纪轻、学历高的人,充实干部队伍,为后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了以生产、生活、教育和职工维权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五年间,组织撰写了专题报告45个,总结出各方面的经验270多个。

其中,全国会上介绍了6个,在省级会上交流了43个,全总和省总还在阳泉召开了生产、宣传、保护工作现场会。

多次受到上级工会的表彰。

1988年,我被评为全省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9年,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给我记了个人一等功。

1988年10月,我代表阳泉参加了全总召开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2年,组织上调我到市委统战部主持工作。

同时,还选进了第八届市政协领导班子。

这是我最后的一班岗。

其间,我遵照党的有关指示,在市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引导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在工作中讲道德、有品行是立身之本。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诚实守信的人、忠诚担当的人,要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坚定信念。

1997年,我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优秀统战干部”荣誉称号。

  在前进的道路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都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对待,化解矛盾,为继续前进创造条件。

回顾我的成长过程,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

我由一个穷孩子进入革命队伍,我由一个工人提成干部,我由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走进了高等学府,我由一个一般干部,走到各级领导岗位。

我深深感到,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党组织需要他时,能够豁得出、顶得上,把革命理想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始终如一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为共和国的事业奋斗终身。

  【篇三】

  车子,代步工具。

它的变化既见证了百姓出行方式的变迁,也记录着百姓的幸福生活。

  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是我儿时的梦想,但苦于家里穷,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路过有自行车的地方,常常犹如见到宝贝一般,爱抚地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有时还怀着忐忑的心情按按车铃;

  看到有人在路上骑着自行车从身边倏忽而过时,眼睛就顺着车子的路线一直到车子从视线中消失才罢。

有一次,为了过一把“车瘾”,怯生生地跟邻居阿姨说:

“阿姨,你家的车借我骑一下吧?

”阿姨看着我渴望的表情,答应说:

“借你骑可以,但不能摔坏了,你叔还要用车装货哩。

”我连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车推走了,骑一路,铃响一路,犹如向路人们宣告“我有车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人们压抑已久的热情犹如火山喷发一般,赚钱过好日子已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共同的追求。

大约是1983年6月的一天,我爸推了一辆永久牌二八杠自行车回来,我开心得无以复加,整整骑了一天车,饭都忘了吃。

这是我们家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我的第一辆车。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钱袋子不断殷实,我们家又买了一辆轻便凤凰牌自行车。

再后来,就是家里每个人一辆自行车,出门办事、走亲访友,跨上就走。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抢时间高效率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摩托车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

开始时摩托车品牌不很多,主要有幸福、大阳、春兰等牌子,我们家就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这是带挡位的,对驾驶员的技能要求较高,在驾驶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速度不断变换着挡位。

后来,又出来了无挡变速摩托车,这个车在行驶过程中不需要换挡,因其驾驶方便,深受广大妇女和上班族的青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步子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更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富裕起来的人们“小汽车梦”日益强烈,小汽车又成为了新宠。

如今,小汽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

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的不断升级,品牌也不断推陈出新,国外品牌也争相涌入国内市场,如宝马、丰田、路虎、林肯、凯迪拉克等。

车子款式也由代步型向舒适型、休闲型、功能型转变。

小汽车也逐渐成为个人、家庭财富实力的一个象征。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高新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以智能科技为标志的高新尖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已经成为现实。

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以燎原之势,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进入寻常百姓家。

  车子的不断升级换代,折射出的是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国家实力的日益强盛。

愿滚滚车轮把我们载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

  【篇四】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论得最清楚。

他说,人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关于社会,以色列社会学家、《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又讲得明白,那便是当一个群体形成时,一个更伟大的意识得以产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就是要理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以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激励自己,以个人的绵薄之力报效祖国,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参与者。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梦想。

  凡事讲个原因,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人会无故帮助我们。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运昌盛,科技自立,若没有伟大梦想,便不会有伟大的动力,进而不能推动伟大实践,产出伟大果实。

梦想是有高低之分的。

蝼蚁思食,人思进步,这是身体与精神之分;

  小民思安稳,志士思开拓,这是内收与外放之分……梦想不同,动力自然不同,温饱的梦想提供的动力是强大的,而复兴民族的动力是伟大的。

强大和伟大之间,隔着个人与集体的格局,近期与长期的眼光,只有将个人的利益追求上升到对国家昌盛的诉求,个人的动力才能从生物性的强大变为人性的伟大,从而推动伟大实践。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定力。

  小到个人,我青年一代十年寒窗苦读书,是强大的定力支持着我们一路前行;

  再到家庭,外出务工,职场打拼,是强大的定力支持着每个成员共操生活;

  大到国家,玉兔登月,嫦娥升空,鲲龙远航……是强大的定力让研究人员用漫漫岁月织成现实。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没有一蹴而就的梦想。

实践梦想,还需要伟大的定力。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为新中国的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高度凝练的科学理论,指导着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科学技术的积累亦是如此。

在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伟大征途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技术上的理论并驾齐驱,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构想实现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正该趁年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学素养,为投身伟大实践做好准备。

  当代中国大学生——你、我、他,作为马克思笔下的人,是中华民族脉络中的重要一环。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们每个人,只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期矣。

  【篇五】

  有一篮花,在我家厨房一开20年。

它是一篮塑料格桑花,20余年花不败枝不枯,鲜艳如新。

它花意丰饶,花语深长,仿佛?

它一眼,便香波盈动,让厨房多了生机,让生活多了后劲。

  那一年,太阳从西边闪了一下,给我闪出一个惊喜——结束两地分居,由陕西调入驻扎于河西走廊一个叫平原堡小镇的地质队子校。

队上住房紧张,我们只好先在丈夫的单身宿舍安家。

那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平房。

两人动手,做了一个通顶高的简易木架,立起来,用铁丝固定住。

然后在木架上糊层白纸,把房子一隔为二,里间支床,外间架炉子,屋子虽小,烟火缭绕,生活滋长。

  喜悦劲儿还没过,房管科通知队上要在这一片建厂,给我们在家属区借了一间房,要我们搬家。

家属区都是一排一排的干打垒小平房,三居室、两居室、一居室不等。

给我们借来的是一居室,外带院子里的一个小厨房。

因房主在外地,厨房一直邻居家借用着。

我们搬过去没几天,邻居大姐主动把厨房腾出来,给我们送钥匙时说,不好意思,养过几天鸡,得晾晾。

  她这一说,我的心咯噔一下,凉了半截。

果然打开厨房门时,一股冲鼻的鸡粪味呛得人倒退三步。

  窗门大开晾了几天后,丈夫找来一根长水管,一头接到水龙头上,一头捏在手里,像水枪似的把墙壁、房顶、地板,角角落落一处不落地冲了一遍。

又找来白纸把四面墙裱糊一遍,抬进液化气灶具,再搬进去一张桌子,开火做饭了。

  那天恰是礼拜天,决定包饺子来庆贺。

屋里提前把面醒好、馅剁好,才端到厨房去包。

不想,一开门,鸡粪味鼠窜而至,我捏住鼻子往出退,委屈的眼泪哗哗地泛滥起来……

  那段日子,离开亲人的孤单,对新环境的困惑和不适应,搅和着厨房里这股不请自来、挥之不去的鸡粪味,层层压迫着我。

丈夫说:

“会搬新住处的!

”可希望像一条松紧带,拉,拉不到跟前。

拽,又拽不断。

既然无法改变命运,就试着改变自己吧。

  光,是在看到一篮花时透进心的。

那天,我在一家百货商店购物,突然看到一只花篮,挽着口的竹编小篮,海碗大小,篮子底部垫一块塑料泡沫,上面插了一束由粉、黄、红小花装点在细细长长的绿叶之间的花束,花型小巧,颜色柔和,雅致玲珑。

这不是格桑花吗?

格桑花的花语是幸福、美丽。

我却更欣赏它不怕风吹雨打、不屈不挠摇曳在雪域高原的样子。

二话没说便把它买下,回家挂在了厨房正面的墙上。

  从此,每打开厨房门,白白的墙上,小花篮一枝独秀,楚楚可爱,好像每个花瓣、每枝花蕊、每粒花粉都能绽放芳香。

  “花香”氤氲下,我的心情也明媚起来,洗洗涮涮时,不由随口哼唱几句: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我在墙角下的一方沙土里种葱种豆,在一所子弟中学认真教书,闲暇时骑车去黑河边野炊,周末痛快地跳一场舞。

  一天,丈夫下班回家,兴冲冲地说:

“我们终于可以搬家啦!

  “搬哪里?

  “搬雁儿湾。

  “雁儿湾在哪儿,我怎么没听过?

  “在兰州,哈哈!

  做梦都没想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地质队进城战略,以使地质队尽早适应市场、融入社会、从市场找饭吃。

这是改革的需要。

我们所在的地质队决定迁往兰州市一个叫雁儿湾的地方。

基地建设了好几年,职工分批分期迁入。

打捆行李时,很多碎小物件都被丢弃了,唯独这篮格桑花被我带进了城。

  雁儿湾,虽没有清澈湖水,也不见大雁翩跹。

但我们崭新的两居室,坐北向南,窗前有假山,有绿地,采光通风极好,明晃晃亮堂堂的新家,这只小小花篮似乎自惭形秽,失色几分。

我爱怜地提着它,几个屋子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挂在厨房墙上,不争春,香如故。

  格桑花见证,天地真的宽了。

地勘队伍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上下求索,纵深延伸,根基稳了,底子厚了。

面对新常态、新机遇,积极转型升级,地质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雁儿湾成为甘肃地矿局一个重要生活基地,几十栋高楼鳞次栉比耸立起来,我家又搬进二十多层高的三居室大房子。

  搬大房子时,仍不舍弃那一篮格桑花。

可是厨房的墙砖自带图案,再挂花篮显得零乱。

环视一圈,就把它挂在阳台吧。

每到夜晚,落地大窗透亮得仿佛像没安玻璃,点点繁星簇拥着玉盘似的月亮,挤在窗前照亮了屋子,也照亮了花篮。

我读书写字累了,就踱步阳台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

很多次,瞧见墙上那篮含蓄的格桑花,不由轻轻哼唱起来:

花篮的花儿香呀,听我来唱一唱啊,唱呀一唱,改革开放好呀,家家住大房啊……

  【篇六】

  对石河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石河子一本叫做《绿风》的诗刊。

石头的河流里长满了绿色的诗,多美的意境啊!

因此年轻时,我曾狂热地写了很多诗歌寄给石河子,寄给《绿风》,但是一首都没有发表。

仿如一个单相思的少年,痴痴地写了很多情书寄给梦中的情人,结果全部石沉大海。

唯一的收获就是牢牢地记住了石河子这个城市。

  重新提起石河子的地名,已经人到中年。

我们排演了一台花鼓戏《胡子将军》,讲述的是王震将军回乡看望乡亲的故事。

因为王震将军的缘故,上面安排我们到新疆演出,第一站就是石河子。

有关少年时代的那个梦想,有关石河子的前世今生,蓦然都来到了我的心中。

  石河子位于天山北麓的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地带,原本是丝绸之路上一个荒僻的乡野小村。

因为玛纳斯河流经那里,岸边有一条山洪造就的卵石沟,宛如一条流淌着石子的河,于是人们就为它起了一个形象而苍凉的名字——石河子。

石河子过去是人们从新疆首府迪化到边境城市伊犁的必经之路。

千里戈壁,漫漫荒野,迢迢路途……中途需要饮水、喂马、进食、住宿。

怎么办?

于是有三户人家,在玛纳斯河岸边建起了一个大车店。

岁月流转,石河子也在缓慢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际,这里还不过几十户人家,一条破破烂烂的街道,横七竖八摆着几间杂货铺、铁匠炉和马车店。

  这时王震将军来了。

1950年7月28日,刚刚进驻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策马来到玛纳斯河岸边踏勘。

面对着荆棘丛生的亘古荒原,他马鞭一挥,发出命令:

“我们就在这里开始,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

  从此,数以万计的军垦战士化剑为犁,将战马变成耕马,在人烟罕至的戈壁荒滩,拉动了屯垦戍边的第一犁,建起了一座戈壁明珠新城。

  今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来到了石河子。

一栋栋的高楼、一条条的大道、一排排的绿树、一簇簇的鲜花……现代化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

  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

苍郁的树林里面,是一排排的厂房,百鸟的鼓噪声中,传来马达的声响。

空气是这样清新,闻到田园的芳香,微风轻轻吹拂,掀起绿色的波浪……”我们流连在林阴树下,看树上结满了苹果;

  我们跳跃在农垦广场,与各族群众一起欢歌起舞。

  何处去寻觅荒原戈壁的痕迹呢?

军垦博物馆记载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透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原始的农具,让我从心灵深处领略到了第一代军垦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

正是第一代军垦人的无私奉献,创造了石河子的奇迹!

正如艾青的诗歌所言: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建设者的纪念碑!

  打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