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184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态系统》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本质:

无机环境+群落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物等

无机物

生产者——自养微生物或绿色植物(作用是制造有机物)

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寄生)

有机物

分解者——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分解有机物,还给无机环境)

无机物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判断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这种试题先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

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

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争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考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草蚱蜢鸟鹰

1、食物链:

①、形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捕食)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②、书写原则:

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动物→中型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2、食物网:

①、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3、营养级

4、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

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四级消费者为第五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①营养级数=消费级数+1

②同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上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

4、食物链、食物网的特点理解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条食物链上。

④、离基本能源(如生产者)越近的生物,受到捕食或取食的压力越大,其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殖能力越强。

⑤、食物网越复杂,最高营养级生物就越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来源。

⑥、取食对象一般选取低营养级生物的原因:

所含的能量多,不会因有毒物质富集对生物产生较强毒害作用。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

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

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

(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

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

能量流动

光能④生产者④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

能量的“3个去向,一个储存”

“3去路”——①、呼吸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残落物、遗体

“1储存”——④自身储存

1、概念:

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误区①:

常与“生产者所吸收的太阳能”混淆

误区②:

羊的残体是羊的能量去路;羊的粪便是草的能量去路

3、特点:

①、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渐递减

A、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

B、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C、传递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4、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正确理解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个种群时,需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B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下图表示:

 

考点四、生态金字塔的的类型与含义

项目

类型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含义

各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

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

形状

特点

一般呈正金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和散失,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如图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如图

特点

能较好地反映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本质,更加客观、全面

过高估计小型动物的作用

过高估计大型动物的作用

 

考点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形式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无机物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动力

能量

重要生物类群

生产者:

物质、能量输入分解者:

物质、能量输出

特点

全球性、循环性

①、“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的相互转化,是依靠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完成的。

②、物质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③、参与无机环境中物质与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流动。

考点六、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及实例

类别

概念

传递方式

实例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植物或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昆虫的舞蹈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

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或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之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循环

生态系统

循环流动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

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

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考点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维持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与表现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三大功能类群齐全,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即结构相对稳定)。

②、能量输入输出平衡(即功能相对稳定)

③、物质输入输出相对平衡(即功能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净化作用a、物理沉降b、化学分解c、微生物降解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实例:

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②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4、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其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正比。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考点八、生态环境的保护

1、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

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以及合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使污水得到净化(水体受生活污水污染后河流的自净过程)。

①、有机物的变化:

在污水注入点有机物达到最高,然后在细菌的作用下,逐渐减少。

②、好氧型细菌的变化:

随着污水的注入迅速增加达到最高值,随着有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也逐渐下降。

③、溶解氧的变化:

随着好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逐渐减少,随着藻类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④、藻类变化:

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数量逐渐增加,随着无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下降。

⑤、无机物的变主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意义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遗传多样性:

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物种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①、药用价值,如人参、冬虫夏草、青蒿素、五灵脂、蝉蜕等。

②、工业原料,如芦苇为造纸原料,霍霍巴种子可提炼油脂代替鲸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原料。

③、科学研究价值,如基因工程、仿生学(生物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的基因库)。

④、美学价值,如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等。

(2)、间接使用价值

野生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

保护水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侯;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等。

(3)、潜在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

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例如:

我们对苍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为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扑灭苍蝇;在自然环境中留下它们的生存空间。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通过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