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1227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8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docx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甲卷语文试题分析

第三大题

文学类阅读文本《马兰花》是德霞的一篇小小说,曾在“黔台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奖。

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的故事:

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

这让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挂在嘴边。

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后,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

小说在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成功地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

无论从思想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

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兰花

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参考答案】E   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试题分析】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三孬虽是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

麻婶借钱、生病住院、死亡,是小说情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麻婶并未直接出现,她的事主要是由三孬这个人物转出来的。

因此,本项以三孬这个人物设置问题是有意义的。

但是,本项的表述却是不正确的。

本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什么?

依据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回一车菜来,三孬就“急忙告知”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

这虽然是一个事实,但对事实的认定并不准确,请注意,这里使用了两个词:

“急忙告知”与“鼓动”。

事实上,原文说的是马兰花接菜回来,三孬就“凑过来说”,只是要告诉马兰花这样一件事,同时顺便告诉她应当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提一提。

大家都在一个市场卖东西,麻婶突然生病住院了,互相通报一声,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让她跟麻婶的女儿提一下借钱的事,也只是好心的提醒,三孬的这些言行,并无歹意。

因此,A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事实,结论也是错误的。

B项考察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

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确实有助于表现马兰花丈夫的某些性格特征,但是,这是否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从整个小说来看,马兰花的丈夫确实有些性情急躁,但从整个小说的描写来看,这个人并不世故圆滑,他让妻子向麻婶的女儿提提借钱的事,是怕“万一麻婶救不过来,找谁要去”?

他的这一担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不讲诚信的事与人。

为了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比较穷困。

至于说收到一千元汇款单后主动为妻子做饭,主要还是觉得自己误解了麻婶母女,也有愧于妻子,所以才用做饭这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非反复无常的表现。

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

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

《马兰花》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

因为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出现了矛盾,男人认定还钱无望,因此“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就是马兰花也不认为这事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她对丈夫说: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就在故事毫无悬念、马兰花一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时候,忽然来信了,改变了事情的结局。

以信作为结局,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确实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所以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因为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2分。

D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

麻婶的女儿,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人物,但却仅仅在医院中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展开,所以整体形象非常模糊,但通过她写给马兰花的信,却透露出她的某些性格特征,这正是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的一个表现,这是正确的。

从来信中我们知道,麻婶的女儿从母亲的记事本中得知她借了马兰花的钱而且还没有还之后,主动给马兰花写信并还钱,知道马兰花一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还提出把母亲的房子让给马兰花一家住,知恩图报,的确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由此推断出她“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就不合情理。

这种说法的背后,意味着麻婶的女儿精于计算,不想让别人以为她沾了别人光。

这是不对的,这实际贬低了麻婶女儿的形象。

所以说,D项的分析与鉴赏,没有顾及到小说描写的全面容,是片面的。

但由于对小说于细微处写人的艺术有正确认识,也指出了麻婶女儿性格中比较准确的一面,所以只能得1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并非人生中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为什么?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物欲横行,诚信失落,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道德滑坡现象,没有道德观念,没有诚信意识,借钱不还,甚至还故意骗人钱财的人与事时有出现,造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紧。

马兰花并不是有着什么高尚追求的理想人物,她只不过做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却让人深为感动,说明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

小说对马兰花传统道德品质的歌颂,对麻婶女儿诚信做人的肯定,虽然是对社会中正能量的弘扬,但也确实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忧虑与反思。

小说的这一思想主题,与正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因此,小说虽然看似简单普通,但其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项的选择是正确的。

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3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容,认识小说线索的明暗区别,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明暗两线索是指哪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需要具体回答。

什么是线索?

所谓线索,是贯串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揭示主题意义的各个事件联系成一个艺术整体,因此,任何小说都必须处理好线索问题。

《马兰花》这篇小说虽然篇幅很短,不足1500字,但在线索的设置上却下了很大功夫,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这也是小说的次要线索。

设置明暗两条线索的好处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设置两条线索,是为了丰富小说思想主题的需要。

小说已经有了一条明线,为什么还要设置一条暗线?

所谓暗线,是指在作品中没有正面展开的故事容。

小说中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三孬的话,以及来信的方式,间接叙述出来的,在小说中并不占重要容。

但是,这条线索的出现,对小说主题的传达却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麻婶与她女儿着墨不多,但她们母女的勤劳、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知恩图报等品质,却已经通过马兰花在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的回忆,麻婶女儿写给马兰花的信中展现出来。

麻婶母女的行为说明,马兰花的品质不是个别的,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她们与马兰花一起,共同谱写了人间有真情的美丽篇章。

正是由于这条线索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其次,为什么要把麻婶母女的故事作为暗线处理?

因为这条线索不是小说的中心线索,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没有直接作用。

但是,没有这条线索,那么主要线索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这条暗线的设置又是非常必要的。

正是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马兰花的形象也更加突出。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

马兰花有哪些性格特征?

首先是她的朴实善良。

当她从三孬那里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中午还买了一些水果,与丈夫一起到医院探望,这都说明她富有同情心,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其次,善解人意。

六百元钱当时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当丈夫提出去医院“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时,她没有反对。

到达医院后,看到麻婶的女儿十分伤心,就没有提借钱的事。

为此丈夫非常不满,常常与她吵嘴,她理解丈夫的心情,知道他是心痛那六百元钱,所以对丈夫的不满,她也尽量忍让,这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肯为别人着想的人。

再次,做人有原则。

虽然她靠辛苦的体力劳动谋生,挣钱不易,但决不为区区六百元就做出伤害情义的事情,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

对丈夫也是如此,她可以对丈夫的不满容忍,但她决不为了亲情而不顾良知,做出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人的事情。

可以说,马兰花不仅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也有现代意识的当代劳动妇女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马兰花三次流泪,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在描写她的流泪时,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艺术性。

回答试卷提出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

这一问题不难回答,在小说中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

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

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

第一次流泪时,并没有流出来,只是“在眼眶里打转”。

为什么“打转”?

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

当丈夫听说麻婶已逝,她的女儿也回了,看来还钱已经没有希望时,怒气冲冲地跑来指责她,临走时还踢翻了菜蓝子,这让马兰花很生气,但丈夫的指责与愤怒也确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无理取闹,所以,她心里虽然感到委曲,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

第二次流泪时,表现为“含着泪”。

为什么“含着泪”?

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

六百元钱让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挂在嘴边,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马兰花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有做人的原因的,也有着坚强的一面,所以,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

第三次流泪时,是“满眼的泪水”。

为什么满眼的泪水?

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为了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尽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确实影响了家庭和谐,因此,当着麻婶的女儿来信后,她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丈夫可以不再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它挂在嘴边了。

当然,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让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

自然,在这样的时刻,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

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次流泪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打转”,第二次是“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出的阅读材料《塾师老汪》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标题为命题者自拟,出于字数等方面的考虑,对所选文段略有删改,因此在题目中使用“本文”一语指代这一小说选段。

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可以解决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选材围,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一选材微调,鼓励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关注文学作品的语境问题,引导他们阅读篇幅较大的作品,提高综合理解复杂文本的能力。

《一句顶一万句》发表于2009年,当时即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图书市场的极大认可,并获得当年的茅盾文学奖。

这种上上下下的好评,很大程度上来自小说的叙事本身。

小说上半部《出延津记》写百顺半生经历,为了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亲人,他或主动或被动地变换职业、家庭、,离开故乡延津,最终西往;下半部《回延津记》写百顺养女巧玲之子牛爱国,心怀着与祖辈相似的愿望,踏上从到、、等地的寻找行旅。

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漫游小说”。

但与一般漫游小说不同的是,主人公的漫游经历虽仍是情节主干,却不断地被层出不穷的枝节藤蔓中止、缠绕、更改、重新整合。

与其说这些旁逸斜出是为了衬托主线,不如说这也正是主线本身。

三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出现了百多个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背后,似乎也都隐伏着另外的故事。

如此繁复琐碎的头绪,带来的是叙事难度和叙事趣味。

从《一句顶一万句》中,一般读者可以读出传统“集锦式”小说如《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的文学趣味,评论家则更读出了小说整体“去历史化”基调之下的叙事冲动,即心灵史书写,将其解读为“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塾师老汪,就是那百多个“次要人物”中的一个,百顺十几岁时曾在他的“种桃书屋”随听。

百顺之于老汪,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老汪之于百顺,也只是他生命“漫游”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所以老汪的经历,不必在小说中完全展开,但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活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老: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罗私塾。

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