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997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

新授课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

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

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

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

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

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

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

基本应用—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

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

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策略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思路,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

在具体上课过程中,有些课的第一、二、三环节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探索交流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要进行探索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策略和改进策略,使小学数学策略更加完善和实用。

 

 (三)教学实录《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28~29页例2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促进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3.初步渗透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

下面是我们班小明和小芳同学早上从家到学校所行路程与时间的统计表。

 姓名

 时间(时)

 路程(千米)

 小明

 2

 小芳

 师:

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

小明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2:

小芳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3:

小明和小芳谁走得快一些?

……

 师:

同学们很会动脑筋。

你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吗?

 生:

2÷     ÷(教师板书)

 师:

我们先来研究2÷。

 这道算式与我们刚学习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

上节课学习的是分数除以整数,今天是整数除以分数。

 教师板书课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

 师:

这个算式应怎样计算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解答,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⑴小组交流

 师:

完成的怎么样的?

想不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老师提几点要求:

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要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

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⑵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依次板书。

组间质疑、辩论,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拔提升。

 组1:

2÷=(2×5)÷(×5)=10÷2;

 组2:

2÷=(2×)÷(×)=2×;

 (以上应用商不变性质)

 生质疑:

有没有更简便一点的算法?

 组3:

原式=2÷0.4;(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生质疑:

2÷还能这样算吗?

 组4:

通过画线段图:

 1小时行的

 2千米

 可以看出:

2个小时行2千米,那么1个小时行2÷2千米,1小时里面有5个,就是2÷2×5千米。

 教师及时点拨,形成板书:

 2÷=2÷2×5=2××5=2×。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算法,体会它们的共同点:

 ①都是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学的知识”;

 ②几种算法都可以转化为:

2÷=2×。

 师:

仔细观察上面的思考过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同位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

整数除以分数,可以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⑴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完成后同位互相批改. 

⑶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  )=×    (  )÷=6×(  )

 ⑷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4=2×=               (     )

 ② 24÷=24×=16            (     )

 ③ 3÷=3×=              (     )

 ⑸练习八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综合应用

 ⑴在下面的“(  )”填上适当的整数。

 ÷3=

 ×=

 5÷=

 ⑵读一本科技书,每天读它的,几天可以读完这本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用了哪些方法?

有什么收获呢?

 2.你能算出小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吗?

(计算÷)自己试一试,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练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4、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

 操作要领:

围绕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也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者是一组习题;还可以通过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提出相关的问题。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操作要领: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性或提高性练习,学生逐题练习,及时订正。

 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操作要领: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测试题。

测试题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课本上或基础训练(伴你成长)上的习题作为测试题。

测试题尽可能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后,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全班或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由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

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个别问题要由学生自己订正。

 4.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所练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完善认识、感受收获;通过课外延伸作业,强化“双基”,培养有关的能力。

 操作要领:

 l     师生共同总结所练习的内容和收获。

一是反思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提示应注意的问题;二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三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进行评价。

 l     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可以是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练习,可以是小制作、小调查等实践性作业,也可以是探究新问题的预习性作业。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本环节主要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

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也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是一组习题,还可以是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等。

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练习课的开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或对习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

 第二环节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大体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或提高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对每个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要求。

 基本练习:

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强化“双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

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订正,做好补教补学。

 综合练习:

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有关知识的、变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双基”的掌握和熟练水平,沟通有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提高性练习:

其内容可以是需运用知识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是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要及时订正和评价,保证其正确率。

 2.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3.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注意提出具有差异性的要求,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又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第三环节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

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

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达标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主检测:

检测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双基”为主。

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指定课本上或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评价完善:

学生自我分析检测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进一步完善认识。

教师收集全班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练习课,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中边练边订正,练习的比较充分,时间占用多,这种情况下,“自主检测”的环节不一定安排。

 2.测试题要一次性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

 3.对于检测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全班或小组进行统一检查,也可以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课后或在下节课上进行订正。

 4.要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等。

 归纳小结:

即对练习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反思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小结时可先让学生交流收获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

小结时还应注意要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学习上的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外延伸: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如小制作、小调查;还可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新知、探索新问题等。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   小结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要点。

 2.   课外作业量要适当,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三)教学实录

 《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熟练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运用约分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

今天来上课的有30名同学,其中男生18名,女生12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生1: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2:

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答,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些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交流时让生说一说是怎么约分的。

 师:

约分时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1:

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2:

最大公因数。

 (让生分别说说它的具体内容。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引出并板书课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快速抢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   =    ==

 =   =   == 

 

(2)求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①2和7   ②36和9   ③20和15

 ④12和8   ⑤18和6   ⑥5和6

 (生独立完成,几生板演。

全班交流。

 师:

根据最大公因数的特征,你能不能将这几组数分一分类?

 生:

①⑥     ②⑤    ③④

 师:

为什么这样分?

(找几生说想法。

 师:

也就是说,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的,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还有一种就是两个普通的数可以直接看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分别找出它们的因数,再从它们的公因数里找出最大公因数。

 (3)师:

把老师发的卡片摆在桌中间,请左边的同学快速拿出约分后是的分数卡片,右边的同学拿出约分后是的分数卡片,这也就是课本49页第2题。

 (生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师:

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快就完成了这组练习,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练习好吗?

 2.综合练习

 

(1)P50 第4题

 (让生独立完成,展示几生答案,全班交流。

 

(2)P50第5题

 (让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全班交流。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我们接着练习。

  3.提高练习

 

(1)P50 第6题

 (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答案。

下面老师再来看这道题。

看谁能最先从每组分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分数。

 

(2)下列各组分数中,谁与众不同?

 ①        ②       ③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师:

刚才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让老师刮目相看。

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1)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2和9        8和24      6和9

 15和25        7和11      18和27

 

(2)找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分数约分。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觉得你表现怎么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提示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的评价。

 2.课外延伸 

布置课本第50页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2、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4、 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学目标:

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操作要领:

将现实生活与复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2.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

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

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

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创设情境:

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

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第二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