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955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偶奇遇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木偶奇遇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木偶奇遇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木偶奇遇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偶奇遇记.docx

《木偶奇遇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偶奇遇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偶奇遇记.docx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

  一、真容木俑    “木俑”即木偶。

俑是一种专供陪葬用的明器,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与生人相对偶”之意。

简言之即人殉制度的模拟品,是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载体。

如1975年春新疆吐鲁番和卓古墓群第一期出土的17枚带人铭木牌,即为最佳注释(见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吐鲁番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原载《文物》1978年6期2页)。

由于用于替代生人,故必须“有似于生人”?

v见东汉郑玄作《礼记?

檀弓》注: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

w。

俑的质地有玉、铜、陶瓷、木等,以陶和木为主。

木俑作为随葬明器大量出现于战国和汉代,随着殉葬制度、礼俗的改变,加上造纸技术发明后,促成纸俑的普及,唐代以后木俑数量就大为减少。

就品种而言,木俑的种类又可分为乐俑、侍俑、武士俑等,而最特别的则非“真容”木俑莫属了。

所谓“真容”是指根据真实人物的形貌,绘制或塑造的肖像作品,故画史上又称为“写貌”、“素影”或“写真”。

真容肖像要求人物形象逼真,如唐长安崇义坊招福寺,有皇帝赐的“真容坐像”?

v《寺塔记》?

w。

洛阳敬爱寺殿内有“则天真容”?

v《历代名画记》?

w等。

虽然考古发现的可能是属于真容木偶像不乏其例,然而由于没有文字说明或其他旁证,因此不能确定某一(木)俑是“真容”抑或是艺术家的发挥创作。

如著名的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官人”铭木俑?

v图1A?

w,以及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出土的大木俑?

v图1B,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莱西县文化馆《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原载《文物》1980年12期7页?

w,故传统上确定某一雕塑作品是否“真容”,主要决定于其内是否装藏有亡者骨灰。

目前已知最早的真容塑像是敦煌莫高窟第362号窟中的高僧洪陶塑像(见马世长《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原载《文物》1978年12期27页),而可考的真容木俑像就仅见于辽代了。

如河北宣化契丹壁画墓?

v图2,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原载《文物》1975年8期?

w、巴林左旗辽墓?

v图3,任爱君《巴林左旗出土辽代真人偶像木雕》,原载《红山晚报》1991年4月24日?

w以及北京发现的辽马直温夫妻合葬墓(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张先得《北京市大兴县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原载《文物》1980年12期30页)等,上述各墓葬出土的木偶像,除残缺者外,完整者身高在0.8~1.5米之间(2006年10月15日~12月31日,美国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鎏金风华:

辽代帝国珍品》,曾展出一具高达1.8米之辽代真容木俑,见特展专书图版52),头部或胸腹部均凿刻有长短大小不一的空匣,并贮有骨灰。

  

  二、髡发的大木偶

  

  辽代真容木俑民间极为罕见,而我就曾在香港某古玩店见过一尊极可能是属于辽代的真容木俑。

该木俑高约118厘米,雕刻一老年人形象?

v图4A?

w,髡发,额带皱纹,面目丰圆,五官端正,带八字及山羊胡子;喉骨突出、带阳具;头发、眉、须、眼珠涂黑彩,嘴唇涂红彩,面带微笑。

全身共由14个部件组成,其头部连颈身为主体,四肢、胳膊、手掌、大腿、小腿、脚掌均可活动,结构的连接有暗榫式、转轴套接式等多种,可摆出行、坐、跪等多种姿势。

人物五官、身体细部如掌纹、脐眼、指甲等一应俱全;躯干各部线条比例精确,栩栩如生。

  最有特色的是其发式,头顶剃去部分头发,仅留下两边发鬓,并修剪编成辫状,下垂至耳根。

这种发式即辽代契丹人典型的髡发形式之一。

髡(kun)发,又名“髡首”或“髡头”,意即剪除部分头发之意。

古时多见于僧侣、罪人。

《楚辞?

九章?

涉江》:

“接与髡首兮,桑扈赢行。

”汉王逸注:

“髡,剔也。

首,头也,自刑身体,避世不仕也。

”宋洪兴祖补注:

“髡,音坤,去发也。

”《说文?

影部》:

“髡发也。

”王筠注:

“髡,剔也。

”“剔者,俗字。

”可见髡与剃意义大致相近,都可解释为“剪除”。

所不同的是,“髡”字会含有选择和剔出的意思,如果用于剪发,则可解释为保留一些,剪去一些。

以前人们把修剪树枝称之为“髡枝”,也是这个道理。

由于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毁伤,无论男女,不分尊卑,成年之后终身蓄发不剪,唯罪人被迫剪发,作为一种刑罚。

然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乌桓、鲜卑等民族,就有了髡发的习惯。

《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等史志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乌桓与鲜卑都属东胡族一支,全部以游牧射猎为生。

契丹是东胡的后裔,所以也继承了这种习俗。

宋熙宁年间沈括出使辽国,对契丹风俗有所考察,他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说:

“其人剪发,妥其两髦。

”所谓剪发应指髡发,妥者堕也,意思是两鬓有垂发。

从传世的《卓歇图》《契丹人狩猎图》《胡笳十八拍图》及辽墓壁画中均能看到契丹族的髡发形制有多种,无分贵族或侍吏,有的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有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

有的在额前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的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v图5A、B?

w。

不仅契丹男性髡发,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形式稍异,且据说要在结婚之日始作此发式(见南朝宋时裴松之著《三国志?

魏书?

鲜卑传》“嫁女娶妇,髡头宴饮。

”),分见于内蒙古辽墓出土的女尸(李逸友《契丹的髡发习俗――从豪欠营辽墓契丹女尸的发式谈起》,原载《文物》1983年9期15页),及北京辽墓出土的女性陶俑(尤文远《男女髡发俑》,原载《中国古代俑》405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对于少数民族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用“髡头”或“髡发”一词,是对他们的轻视。

但我们继续使用这个词,只是为了考证这个词所表达的某种发式,并非沿袭古人的贬意(李逸友《契丹的髡发习俗――从豪欠营辽墓契丹女尸的发式谈起》,原载《文物》1983年9期17页)。

  虽然历史上还有金代的女真和元代的蒙古族也有髡发的习俗,然而各族间均存在差别,某些习俗亦不断变化,且金、元均以辫发为主体(如《大金国志》记:

“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

垂金环,留颅后发,维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金饰。

妇人辫发盘髻”。

可见金人只留颅后发,因此编结的发辫也只能从后下垂。

蒙古族男子的发式情况,如郑所南《心史》所载:

“鞑主剃三搭辫发,顶笠穿靴,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浪儿。

言左右垂髻,碍于回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

”我们从北京故宫南熏殿旧藏元代帝王像上就可看到这种发式的形象。

由于这种发式变化很多,因此在当时又有“一搭头”、“三搭头”等各种名称。

),故基本上可以排除此木俑为金、元时期的可能性。

  

  三、西天茶毗礼葬制

  

  据《隋书?

契丹传》载:

“其俗颇与同,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可见契丹人最初并无构筑陵墓掩埋尸骨的习俗。

及至契丹建国后,在汉族佛教文化影响下,筑墓入殓逐渐兴盛,丧葬礼俗日趋完善,天茶毗礼葬制即为其一。

“西天茶毗礼”源于佛教僧侣圆寂后火化收存灵骨的宗教仪轨。

辽大安七年《法均大师遗行碑铭》:

“具茶毗礼于北峪,火灭后,竟收灵骨。

”(王鼎《法均大师遗行碑铭》《全辽文》卷八)辽干统八年《妙行大师行状碑铭》:

“道俗具威仪之,香薪焚之,牙舌不灰。

”(《妙行大师行状碑铭》《全辽文》卷十)辽天庆六年《忏悔正慧大师遗行记》:

“备茶毗礼之则,广积香檀幡盖……未及火灭,舍利盈空。

”(《忏悔正慧大师遗行记》《全辽文》卷十一)均记述了佛教的茶毗礼葬制。

而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志铭亦载其终生敬佛,死后:

“遗命依西天茶毗礼,毕,得头骨与舌,宛然不灭,盖一生积善之感也。

”可见大多辽真容木俑像均与佛教西天茶毗礼有关。

亦有说雕刻真容偶像存放死者骨灰,既遵守了佛教仪轨,又不违背保存死者躯体“入土为安”的儒教礼制(颜诚《辽代真容偶像葬俗刍议》原载《文物春秋》2004年3期27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躯罕见的?

v真容?

w木俑,不仅在尺寸、时代、风格、工艺特征等方面与考古发现的辽代真容木俑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具有“似于生人”可“机发”的特征,应是亡者生容的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葬出土的一位年轻女性真容木俑?

v标本Ⅱ?

w,据研究者认为“应该是墓主人的另一位妻妾,但没有在偶像躯干部位凿出能盛放骨灰的空腔,可能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无法将骨灰入葬,只在偶像胸前小槽内存放某种遗物,可能是毛发之类。

骨灰未入葬的原因,一是先死,二是未死,笔者不敢断言。

”(同上)而此老年男性真容木俑,同未凿有贮存骨灰的空匣或存放遗物的小槽,其原因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责编:

雨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