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767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情境默写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语》十二章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恼怒: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强调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当老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从正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

3.《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河中石兽》

1.作者:

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进士。

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三峡》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三峡》中写夏天水势凶险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三峡》中写水流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10.《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6.《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答谢中书书》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与朱元思书》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富贵不能淫》

1.在《富贵不能淫》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成语“无人问津”的句子: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外界人来打扰的句子: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3.《马说》

1.《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虽有嘉肴》

1.《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教学相长也。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虽有佳肴》中一文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5.《北冥有鱼》

1.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用夸张的手法写鹏的脊背很宽很广: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逍遥游》中描鹏鸟要飞到南海时的飞翔状态的句子是: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

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6.《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9.《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7.《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6.《醉翁亭记》中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请写出人们归后树林中的情景的句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8.《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送东阳马生序》

1.《送东阳马生序》中,点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语句是: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时因为作者很守信,这些句子是: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表现作者向“乡之先达”谦恭、虚心地求学的句子是: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作者回忆“从师”经历中吃的住的不好的句子是: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表达作者发奋苦学,不羡慕同舍生的原因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句子是: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的句子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2.《出师表》

1.《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伯牙善鼓琴》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将伯牙的琴声描述为: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将伯牙的琴声描述为: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2.《伯牙善鼓琴》中,伯牙赞叹钟子期能想象出自己弹琴时所想意境,与他心意相通的句子:

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3.总写伯牙、子期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作用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

赶紧看下吧!

考点一:

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

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

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

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

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

“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

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

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

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

“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

如: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

如:

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

④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如: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⑤省略介词。

如: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童趣》)

③“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如:

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塞翁失马》)

④“何以……”:

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考点四:

文意理解

1.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2.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