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058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docx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

二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比较。

由于柳刘“二十年来万事同”,学界常将“柳刘”并提。

早期人们较多关注二人在天人观、无神论和法家思想上的共同点,如赵纪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研究》 87 、夏雯《柳宗元刘禹锡反对儒家道统的斗争》 88 、王应常《论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89 等。

在研究者眼里他们就像两个始终站在同一思想战线、同有神论和儒家道统作斗争的战斗伙伴。

后期则转向文学本位,分析二人在创作上的异同。

80年代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 90 云:

“大抵刘诗通俗处近元白,精深不及子厚而婉丽过之”,“刘、柳诗高于退之处,正以他们浸淫骚雅,厚于性情,深入民间。

诗外别有事在,触目感怀,故能言之若是清拔郁结、异彼退之之故为高调,转成险急也。

”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90年代后,随着认识角度的多样化和认识层面的深化,研究者开始把刘柳比较研究放入到“贬谪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化现象中来进行比较。

如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学史》认为:

刘柳政治遭遇的接近,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

抒写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刻骨凄怆,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

但在贬谪心态和人生态度上,刘较乐观通达,柳则偏狭执着,所以在诗歌风貌上,“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所析颇为细致精切。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中文名:

柳宗元

外文名:

LiuZongyuan

别名:

柳柳州、柳河东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公元773年

逝世日期:

819年11月28日

职业:

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主要成就: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柳宗元概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苏轼评价说:

“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

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

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

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

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

(2)天人不相预说。

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

(3)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

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

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

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

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

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

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

他说: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

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

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

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

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

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卷351_30「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柳宗元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商山路边有棵孤松,人们砍伐它的枝条点火照明(利用松脂燃烧)。

好事者喜欢它,用竹子编成围栏(保护它),让它好好的生长。

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孤松挺拔(应该是挺字吧?

)着翠绿的华盖,遒劲的老根盘临在宽广的路边。

不因为危险而为自己防卫,却因为照明而被人所伤害。

幸好遇上好心人施惠,有了藩篱的保护。

还剩下一半儿的心在那里,承接上天的雨露。

诗词不好翻的阿,反正大致就这个意思了吧。

这是诗人在元和十年诏回长安,再出柳州,途经商山而作。

诗题中这样写道: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正如详注中指出的:

“盖有自况之意。

”诗中处处写孤松,又笔笔写诗人自己。

作者写松,取其冬夏常青,岁寒不凋的本色,正是写自己怀抱理想,坚定不移的品格;而一“孤”字,更托出自己去国离乡,茕茕孑立的特定心情。

前四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

秉正而行,光明磊落,却遭到奸党小人的迫害。

希望自己像孤松一样得人怜护,承受皇恩的滋润。

卷352_8「种柳戏题」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诗是元和十一年(816)春天所作。

柳宗元到柳州任刺使后。

努力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兴利除弊,做一些有益于民的事。

他亲自参加种植柳树,绿化城市,并即兴题咏,抒发了"好作思人树"的情感,表达了努力给柳州人民留下惠政的愿望。

译文是

柳州刺史柳宗元,

今日种柳柳江边。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

耸立的树干将要直刺蓝天。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引起怀念,

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很显然,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一个勤政爱民,谦虚,有责任感,以身作则的父母官。

卷352_9「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

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

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

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

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

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

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

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

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

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

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

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

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

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

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卷352_10「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作者柳宗元,因仕途失意,内心长期的压抑,已使他深深地投入了佛教之中。

该诗中的这位“浩初上人”与“仙人山”已经无从考证。

  “珠树玲珑隔翠微”,这是柳宗元想象中的“仙人山”。

根据佛道二教的传说,极乐世界或海外仙山,都是“黄金铺地”,树上挂满了珍珠、水晶、宝石。

并且禽兽驯服,龙凤起舞,人寿无疆,极乐无苦。

这样的世界虽好,但却“隔翠微”,人间的山山水水与之无路可通。

“病来方外事多违”,多年来,柳宗元一直沉疴在身,居家养病,不能作方外山水之游,常以为憾。

  “仙山不属分符客”,古代天子分封诸侯,剖(分)符以为信物。

柳宗元为地方州官,也算一方诸侯,故以“分符客”自居。

恰恰这样尘缘未了,当然与“仙山”无缘了。

  “一任凌空锡杖飞”,浩初上人是出家僧人,尘缘已了,当然可以手持锡杖,在“仙山”上,或五湖四海“飞”来“飞”去。

卷352_20「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

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

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

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

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

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

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

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

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

“怜”之深,所以望之切。

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

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

但这毕竟出于想象。

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

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

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

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

言外之意是:

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字面的意思是说: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清人姚鼐说:

“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

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

“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卷352_44「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

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

《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

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

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

第三、四句: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

似乎是在自我表白:

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

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

第七、八句: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

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

“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

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

“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

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

古人说: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

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

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

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柳宗元刚来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

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

“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佛教追求“禅定”境界,主张在“清静无为”之中去忘怀世事,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

高僧们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

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

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耕田种菜的农民做邻居,和打猎捕鱼的人密切交往,不仅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从而促成了感情上的进一步变化,思想上的进一步交融,写出了“苛政猛如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忠实代言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卷352_5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

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

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

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两字用得极妙。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

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