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9847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理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理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理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理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论.docx

《地理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学论.docx

地理教学论

绪论

1地理教学论的学科门类(隶属于教育科学)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理论与应用并重)

第二章国内外地理教育的发展

1现代地理教育美国

(一)美国(不重视-重视)

1991年美国老布什总统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中,把地理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5门核心课程。

1993年,在《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外语、艺术)指定为必修课程。

1.美国地理课程的设置

初中课程

初中一般为必修课程。

既有单独开设地理课的,也有开设综合课的。

中学阶段正式以地理名称设置的课程,一般见于初中一年级,每天1课时,每周5课时。

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

高中课程

高中为选修课,高中地理课时和内容由各地学校自定,内容主要有“地球和宇宙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具有专题学习的特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2.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

1994年,课程标准出现了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局面。

《面向生活的地理:

国家地理标准1994》正式出版,它在教育政策领域内为地理争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目标是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

它将地理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学科知识、技能和视角。

以技能和能力的叙述方式来撰写,把地理技能概括为“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五个方面。

地理学科的知识分为六个基本要素:

空间认识、场所与地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地理的用途。

每个要素包含一系列的地理标准,一共有18个标准。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强调和突出能力的培养;能力要求层次清楚,便于操作。

3.地理教材

编审制度:

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发行,大多数州是由州教育委员会公布认定合格的教科书目录,发放给各学校

供应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科书全部对学生无偿借用,无偿借用制度大都延伸至后期中等教育。

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图像系统丰富,但过于冗长。

2我国地理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第三章地理课程改革

1课程的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

主张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的理由是:

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这种课程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1)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地理课程标准定义

由政府部门制定,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地理学科统一要求的指令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课程的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同时对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4地理教材与地理教科书的关系、本质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地理教材是教的材料吗教材是老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得材料

地理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吗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

地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者吗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但不是忠实执行者

地理教材就是地理课本吗不仅是地理课本

地理教材是传播地理真知的源泉吗不是,教材有滞后性

5课程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其一,要积极探索地理问题;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其二,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其三,要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6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

过程与方法---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终极目标

7课程结构

初中地理课程体系

以区域地理为主

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地理要素的学习采用不同呈现方式

增强课程开放性和弹性,对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

对综合性学习载体——乡土地理教学作出必要的约束与规范

地理(7-9年级)

地球与

地图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气候

居民

认识地区

乡土地理

认识国家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环境与发展

区位与分布

分论

总论

分论

总论

认识大洲

地理差异

地区发展

差异

联系与差异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

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分别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8课程制度(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章地理学习理论

1学习风格

地理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包括方法)和学习倾向。

柯勃的学习风格分类:

顺应型、发散型、集中型、同化型

2地理读图心理

(一)培养地理读图能力的重要意义

地理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点。

(二)地理读图中的心理问题分析

1.个人喜好对读图的影响

2.多种刺激对读图的干扰

3.视觉感知对读图的“误导”

4.先前经验对读图产生的“定势”

5.认知欠缺对读图的“障碍”

(三)地理学习中读图的一般过程

1.观察地图

(1)排除地图观察的“障碍”

(2)注意地图观察的有序性

(3)变换地图观察的角度

(4)把握地图观察的整体性

(5)要将卫星图像与地图结合起来观察

3地理学习动机

含义:

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

作用

(一)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能使学生以积极的进取态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能使学生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于地理学科或待学习的地理材料。

类型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4合作学习

.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步骤

科学分组

充分准备

明确规则

讨论与交流

反馈和评价

5探究性学习

定义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别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相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群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非仅仅是地理学科知识;

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

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步骤

提出地理问题

提出假设或猜想

收集地理信息

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解释(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第五章地理课堂教学

1新课程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

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重点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2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以阐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教学宗旨

以地图为教学的“第二语言”

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教学先导

3教案

定义:

地理教案是教师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为实施课堂教学而设计的以课时为单位的具体教学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

教案的作用:

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的规划和组织,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

备忘录的作用,由文字载体保存的信息可供随时提取或查阅;

资料库的作用,教案保存着地理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材料,以及滋生的经验与心得,长期积累可以形成资料库;

课题源的作用,教案的丰富案例、经过精心思索的问题、课后记中的得失体会等往往成为地理教师选择研究课题的源泉。

地理教案的组成要素:

学校:

教师:

年级:

时间: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参考资料、教学反思

4地理教学目标的组成要素和编写原则

目标的层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目标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

具体性原则

5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

绪论课、新授课、讨论课、自学课、复习课、实践课、检测课、讲评课

6地理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

全班组织形式:

通常称为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万户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全班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在教学活动程序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在教学实践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全班组织形式的优越性

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全班组织形式的不足

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奖神等方面的发展;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总之,全班教学组织形式在广泛流行的同时,也经历了种种怀疑和非难,人们在不断批判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革,而实际上许多改革是对于班级授课制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分组组织形式

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化分为若干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各组在学习内容和进度上不尽相同,这种组织形式更加个别化,又不重复共同的问题,还可能增强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激励的能力。

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

个别组织形式

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这种型式允许学生有比前两种组织型式更灵活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安排。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

7说课

定义: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与讲课的区别

项目

说课

讲课

对象

同行或专家

学生

目的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达到地理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形式

以教师为对象,是面对教师的一项单边活动

以学生为对象,是面对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

内容

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科学理论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

评价

以教师整体素质作为评价的标准

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六章地理教学方法

1地理教学模式

定义: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组成要素:

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

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地理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3地理发现法(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定义:

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步骤: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

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优势: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智能潜力;

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发现,提高学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局限:

学生的发现主要是再发现。

完全靠自己的发现而学习一切东西,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耗时太多;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4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内容

学生特征

教师的素养

学校的设备

第七章地理教学媒体

1.地理教学媒体的特性

技术特性

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是指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由人赋予媒体的内在特征。

主要包括:

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受控性

经济特性

专业教学特性

第八章地理教学评价

1地理教学评价类型

按照评价的标准分类: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照评价的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功能:

诊断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评价的理念:

在评价的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在评价的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的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2地理教师的评价主要形式:

教师自评、学生测评、同行评议、专家评议

3成长记录袋评价

定义:

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

优点:

以多种方式描述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

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自我评判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的发展;

帮助教师更及时更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步骤:

明确目的与用途

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内容

确定要收集的东西

两个板图

世界大洲大洋几何轮廓图

中国轮廓曲线略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