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弧线》赏析.docx
《顾城《弧线》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城《弧线》赏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顾城《弧线》赏析
顾城《弧线》赏析
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一九八O年八月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
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
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
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
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
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
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
赏析2
诗人不仅要具备超过常人的感受力,还要有胜过常人的概括力,有时甚至还要把别人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境界的创造。
这恰如夏夫兹博里所指出:
“真正的诗人事实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普罗米修斯。
就象天帝那位至上的艺术家或造形的普遍的自然一样,他造成一个整体,本身融为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处在适当的从属地位”(《给一位作家的忠告》)。
就此而论,青年诗人顾城也该是“一位第二造物主”,而其《弧线》就是他造成的“一个整体”——一个颇有争议的整体。
从字面上看,《弧线》是最简单不过了,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文字关;从描绘的对象看,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现象——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四种近似几何中弧线的生活现象。
正因为如此浅显而且简单,所以,这种文字是否成为诗也就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其次,如果是诗,那它表明或暗示什么呢?
这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
事实迫使作者出来解释:
“《弧线》外表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乎在说:
一切在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
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
诗无达诂。
我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发现和概括,《弧线》作为诗还是当之无愧的,还可以说是一首好诗。
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取决于语言的深奥,表现对象的怪解,而在于有否诗美。
在画家眼里,弧线是最美的,顾城发觉了这点,这与他长期学画亦不无关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画家,更加敏锐,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觉地把自然的弧线动作叠加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建造,给人以自然的愉悦。
《弧线》的独创和审美价值也就在于此。
对于弧线的象征或暗示对象,读者可以进行联想,但对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之说,我并不以为然。
实质上无论就人就事而言,都有一个由初生发展到极盛,转而衰落、死亡的过程,如用数学上的曲线表示,就是一种弧线,谈不上是什么嘲讽,当然也并不具备弧线的美。
赏析3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
主要著作有:
《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等。
诗人自己曾解释说: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
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
诗中的这些弧线,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
四条“弧线”几乎是社会和自然的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
它的小特写的工笔的精细和大写意的开阔与辽远,也能牵动读者的想象,进入或幽静或喧嚣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
但是,美的形式中却往往掩盖着种种生活的丑陋,每条弧线的背后都潜伏着一个陷阱。
不管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人的“弧线”,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作用。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背脊属于前者;少年去捡一枚分币和葡萄因幻想而延伸触丝属于后者。
两者相互作用,或挟迫或诱惑,或主动地接受或无奈地屈从。
由这几条简单的弧线,读者不难想到生活中纷乱杂陈,弯弯曲曲的人生的转迹。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触,透露出人生的苦涩。
这种美丑统一于一体,赞美和嘲讽相叠加的诗作似乎不多见,也许是顾城的首创。
诗人写下这首诗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诚和内容的荒唐——刚刚结束,明乎此,诗人对现实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省察意识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诗人在《一代人》中写道:
“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弧线》就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顾城有两道明亮的童话式的目光和一个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脑。
他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质特点。
他把生活的感触借助深层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象”闪烁着清晨露珠晶莹的光芒,诗“意”缭绕着深山暮鼓浑朴苍凉的余韵。
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后,因而形成沉蕴清丽的风格。
意象单纯是小诗的又一特点。
诗由四个单纯的视觉意象组成,诗人用并列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视觉的和弦。
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意义丰富深刻的崭新面貌的意象。
它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创造的产物,因而含有无穷余味。
虽然任何象征意象的含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从由每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的整体出发,每个意象的指向性*也就明显了。
如此,小诗潜在的内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这首诗没有鲜明的褒贬,却有淡淡的爱憎,朦胧而不晦涩,单纯而不寒伧,确实是一首精致的抒情短诗。
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反映出当代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情思的深层象征,意象的跳跃组合。
赏析4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
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
“鸟儿”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
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
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
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
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鸡声茅店月”,“枯藤老树昏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佳句。
西方意象派诗有庞德的名句: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
顾城的这首诗同样省略了连接成分的意象诗,并非独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的惰性*因袭,曾经被指责为“不知所云”。
赏析5
在诸多的诗歌体裁中,我们既需要浓墨重彩的宏篇巨制,也需要色*调淡雅的抒情小品。
这首诗就是由一帧帧精致的小品画组成的。
这首诗共有四个画面,用“弧线”这一共同特征串成一个整体。
用新诗的形式,通过具象画面表现事物抽象的线条美,顾城是一个创造。
疾风中转向的鸟,捡拾分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海浪耸起的背脊,从形象上看都包含着弧线。
在线条中,弧线是美的,是最富表现力的,因为它是圆的一部分。
圆给人的美感是完整、圆满,而作为圆的一部分的弧线,同样也给人美感,如九曲桥、彩虹、半月这些带弧线的事物,往往给人优美的感受。
诗人选择这几个带弧线的画面,排列在一块,引导人们产生美的遐想。
此外,在这些具象画面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淡淡的褒贬色*彩。
但是这个意义,对于这首诗的美感作用,关系不大。
该捡拾分币一节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弯着腰的小孩子,也许是穿着白衬衫,胸前还飘着红领巾,这个弧形的造型本身就给我们美感了,何必再去追究他捡了钱是装入自己的腰包,还是去交给警察叔叔呢?
形象本身是看不出褒贬意义的。
欣赏者在读这首诗时,由于题目的引导,自然会偏重于形式美的感受,社会内容方面的联想就弱得多了。
再如“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也很难说它就包含着倒退、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含义,如果须要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美感就被割裂了。
因此,我认为这首小诗的意义不在它的社会内容上,而在于它把抽象的形式美也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从而使新诗的表现对象更加扩大,使新诗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
正是在这方面,这首小诗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一九八O年八月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
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
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
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
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
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
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
赏析2
诗人不仅要具备超过常人的感受力,还要有胜过常人的概括力,有时甚至还要把别人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境界的创造。
这恰如夏夫兹博里所指出:
“真正的诗人事实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普罗米修斯。
就象天帝那位至上的艺术家或造形的普遍的自然一样,他造成一个整体,本身融为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处在适当的从属地位”(《给一位作家的忠告》)。
就此而论,青年诗人顾城也该是“一位第二造物主”,而其《弧线》就是他造成的“一个整体”——一个颇有争议的整体。
从字面上看,《弧线》是最简单不过了,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文字关;从描绘的对象看,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现象——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四种近似几何中弧线的生活现象。
正因为如此浅显而且简单,所以,这种文字是否成为诗也就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其次,如果是诗,那它表明或暗示什么呢?
这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
事实迫使作者出来解释:
“《弧线》外表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乎在说:
一切在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
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
诗无达诂。
我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发现和概括,《弧线》作为诗还是当之无愧的,还可以说是一首好诗。
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取决于语言的深奥,表现对象的怪解,而在于有否诗美。
在画家眼里,弧线是最美的,顾城发觉了这点,这与他长期学画亦不无关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画家,更加敏锐,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觉地把自然的弧线动作叠加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建造,给人以自然的愉悦。
《弧线》的独创和审美价值也就在于此。
对于弧线的象征或暗示对象,读者可以进行联想,但对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之说,我并不以为然。
实质上无论就人就事而言,都有一个由初生发展到极盛,转而衰落、死亡的过程,如用数学上的曲线表示,就是一种弧线,谈不上是什么嘲讽,当然也并不具备弧线的美。
赏析3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
主要著作有:
《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等。
诗人自己曾解释说: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
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
诗中的这些弧线,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
四条“弧线”几乎是社会和自然的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
它的小特写的工笔的精细和大写意的开阔与辽远,也能牵动读者的想象,进入或幽静或喧嚣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
但是,美的形式中却往往掩盖着种种生活的丑陋,每条弧线的背后都潜伏着一个陷阱。
不管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人的“弧线”,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作用。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背脊属于前者;少年去捡一枚分币和葡萄因幻想而延伸触丝属于后者。
两者相互作用,或挟迫或诱惑,或主动地接受或无奈地屈从。
由这几条简单的弧线,读者不难想到生活中纷乱杂陈,弯弯曲曲的人生的转迹。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触,透露出人生的苦涩。
这种美丑统一于一体,赞美和嘲讽相叠加的诗作似乎不多见,也许是顾城的首创。
诗人写下这首诗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诚和内容的荒唐——刚刚结束,明乎此,诗人对现实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省察意识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诗人在《一代人》中写道:
“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弧线》就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顾城有两道明亮的童话式的目光和一个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脑。
他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质特点。
他把生活的感触借助深层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象”闪烁着清晨露珠晶莹的光芒,诗“意”缭绕着深山暮鼓浑朴苍凉的余韵。
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后,因而形成沉蕴清丽的风格。
意象单纯是小诗的又一特点。
诗由四个单纯的视觉意象组成,诗人用并列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视觉的和弦。
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意义丰富深刻的崭新面貌的意象。
它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创造的产物,因而含有无穷余味。
虽然任何象征意象的含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从由每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的整体出发,每个意象的指向性*也就明显了。
如此,小诗潜在的内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这首诗没有鲜明的褒贬,却有淡淡的爱憎,朦胧而不晦涩,单纯而不寒伧,确实是一首精致的抒情短诗。
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反映出当代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情思的深层象征,意象的跳跃组合。
赏析4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
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
“鸟儿”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
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
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
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
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鸡声茅店月”,“枯藤老树昏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佳句。
西方意象派诗有庞德的名句: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
顾城的这首诗同样省略了连接成分的意象诗,并非独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的惰性*因袭,曾经被指责为“不知所云”。
赏析5
在诸多的诗歌体裁中,我们既需要浓墨重彩的宏篇巨制,也需要色*调淡雅的抒情小品。
这首诗就是由一帧帧精致的小品画组成的。
这首诗共有四个画面,用“弧线”这一共同特征串成一个整体。
用新诗的形式,通过具象画面表现事物抽象的线条美,顾城是一个创造。
疾风中转向的鸟,捡拾分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海浪耸起的背脊,从形象上看都包含着弧线。
在线条中,弧线是美的,是最富表现力的,因为它是圆的一部分。
圆给人的美感是完整、圆满,而作为圆的一部分的弧线,同样也给人美感,如九曲桥、彩虹、半月这些带弧线的事物,往往给人优美的感受。
诗人选择这几个带弧线的画面,排列在一块,引导人们产生美的遐想。
此外,在这些具象画面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淡淡的褒贬色*彩。
但是这个意义,对于这首诗的美感作用,关系不大。
该捡拾分币一节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弯着腰的小孩子,也许是穿着白衬衫,胸前还飘着红领巾,这个弧形的造型本身就给我们美感了,何必再去追究他捡了钱是装入自己的腰包,还是去交给警察叔叔呢?
形象本身是看不出褒贬意义的。
欣赏者在读这首诗时,由于题目的引导,自然会偏重于形式美的感受,社会内容方面的联想就弱得多了。
再如“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也很难说它就包含着倒退、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含义,如果须要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美感就被割裂了。
因此,我认为这首小诗的意义不在它的社会内容上,而在于它把抽象的形式美也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从而使新诗的表现对象更加扩大,使新诗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
正是在这方面,这首小诗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一九八O年八月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
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
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
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
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
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
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
赏析2
诗人不仅要具备超过常人的感受力,还要有胜过常人的概括力,有时甚至还要把别人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境界的创造。
这恰如夏夫兹博里所指出:
“真正的诗人事实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普罗米修斯。
就象天帝那位至上的艺术家或造形的普遍的自然一样,他造成一个整体,本身融为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处在适当的从属地位”(《给一位作家的忠告》)。
就此而论,青年诗人顾城也该是“一位第二造物主”,而其《弧线》就是他造成的“一个整体”——一个颇有争议的整体。
从字面上看,《弧线》是最简单不过了,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文字关;从描绘的对象看,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现象——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四种近似几何中弧线的生活现象。
正因为如此浅显而且简单,所以,这种文字是否成为诗也就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其次,如果是诗,那它表明或暗示什么呢?
这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
事实迫使作者出来解释:
“《弧线》外表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乎在说:
一切在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
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
诗无达诂。
我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发现和概括,《弧线》作为诗还是当之无愧的,还可以说是一首好诗。
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取决于语言的深奥,表现对象的怪解,而在于有否诗美。
在画家眼里,弧线是最美的,顾城发觉了这点,这与他长期学画亦不无关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画家,更加敏锐,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觉地把自然的弧线动作叠加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建造,给人以自然的愉悦。
《弧线》的独创和审美价值也就在于此。
对于弧线的象征或暗示对象,读者可以进行联想,但对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之说,我并不以为然。
实质上无论就人就事而言,都有一个由初生发展到极盛,转而衰落、死亡的过程,如用数学上的曲线表示,就是一种弧线,谈不上是什么嘲讽,当然也并不具备弧线的美。
赏析3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
主要著作有:
《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等。
诗人自己曾解释说: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
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
诗中的这些弧线,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
四条“弧线”几乎是社会和自然的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
它的小特写的工笔的精细和大写意的开阔与辽远,也能牵动读者的想象,进入或幽静或喧嚣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
但是,美的形式中却往往掩盖着种种生活的丑陋,每条弧线的背后都潜伏着一个陷阱。
不管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人的“弧线”,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作用。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背脊属于前者;少年去捡一枚分币和葡萄因幻想而延伸触丝属于后者。
两者相互作用,或挟迫或诱惑,或主动地接受或无奈地屈从。
由这几条简单的弧线,读者不难想到生活中纷乱杂陈,弯弯曲曲的人生的转迹。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触,透露出人生的苦涩。
这种美丑统一于一体,赞美和嘲讽相叠加的诗作似乎不多见,也许是顾城的首创。
诗人写下这首诗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诚和内容的荒唐——刚刚结束,明乎此,诗人对现实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省察意识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诗人在《一代人》中写道:
“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弧线》就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顾城有两道明亮的童话式的目光和一个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脑。
他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质特点。
他把生活的感触借助深层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象”闪烁着清晨露珠晶莹的光芒,诗“意”缭绕着深山暮鼓浑朴苍凉的余韵。
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后,因而形成沉蕴清丽的风格。
意象单纯是小诗的又一特点。
诗由四个单纯的视觉意象组成,诗人用并列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视觉的和弦。
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意义丰富深刻的崭新面貌的意象。
它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创造的产物,因而含有无穷余味。
虽然任何象征意象的含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从由每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的整体出发,每个意象的指向性*也就明显了。
如此,小诗潜在的内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这首诗没有鲜明的褒贬,却有淡淡的爱憎,朦胧而不晦涩,单纯而不寒伧,确实是一首精致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