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位商想法探析doc.docx
《孟子的位商想法探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位商想法探析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的位商想法探析doc
二、识位
识位,即正确理解社会上的各种位置。
孟子提醒人们,位不仅有纵向等级之位,横向分列之位,还有可以抗礼之位——爵位、齿位、德位。
《公孙丑下》:
“天下有达尊三:
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孟子是说稳定社会的秩序标准有三种:
爵、齿、德,这三种秩序标准是天下人共同尊重的,可以相互拮抗,因此,社会地位不应当单纯由权力大小决定,应该充分考虑年龄、道德因素,把序爵、序齿、序德结合起来。
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组织社会活动,仍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比如行政会议固然应该序爵,而校庆属于乡党活动,就应该序齿——按年龄排座次,至于让英模坐主席台则是序德。
笔者联想到墨家之所以在秦汉之后迅速消失,就是因为主张爱无差等,搞平均主义,没有秩序标准。
而儒家在秦后大行其道,因为比较尊重现实,建立了爵、齿、德三种既相拮抗又和谐统一的秩序标准,使儒家思想成为非常好的维稳因素,因此从汉武帝时起就在中国获得了统治地位。
在这三种秩序标准中,孟子尤重道德标准,甚至把它上升到天爵的高度。
孟子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
可见,天爵就是道德成就,人爵就是世俗权力,人爵使人一时显赫,可是天爵却使人一生自信踏实。
所以天爵高于人爵,仁义忠信等高贵品质高于公卿大夫职位。
如果一个人相信天爵高于人爵,则无入而不自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滕文公下》)反之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爵高于天爵,则为了做官发财,就可以不择手段,定为卑污之辈。
所以,孟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让爵位、齿位、德位处在动态平衡的关系中,既有对行政权力的尊重,也有对老人的恭敬,又有对优秀人物的景仰。
三、立位
立位,即确立自己在天下的位置。
在孟子看来,立位必须坚守两个前提。
1.自尊自贵。
孟子曰: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告子上》)意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指道德),只不过忙起来不去想它而已。
别人给的富贵,别人照样可以拿走,因此不是真正的富贵;真正的富贵是用仁义道德充实了的精神富贵,有了它,就不会羡慕人家的肥肉细粮了;有了它,自然会有广泛美好的声誉,更不会羡慕人家的锦衣华服了。
在孟子看来,尊贵的东西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人之所贵者”,即别人能给的尊贵;另一种是“贵于己者”,即源自于良知良能的只能由自己培育滋养的尊贵,如道德。
前者既然别人可以给予也可以剥夺,并不是真正的尊贵,后者则完全在我,是真正尊贵的东西。
既然“人人有贵于己者”,那么我们比别人缺什么呢?
所以,孟子引曾子话: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公孙丑下》)因此,做人立位应有道德豪迈感,不可卑躬屈膝,犯端着金饭碗讨饭的错误。
2.尊德乐义。
孟子认为,“立位”最重要的是做人有原则——尊德乐义。
《尽心上》中,针对宋勾践怎样才能自得其乐的疑问,孟子回答: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从容自乐的样子)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孟子看来,穷达并非最紧要事,道义才是根本追求。
道义不离身,则永远自信。
所以应努力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这种心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以后这两句话成为中国人“立位”的最强大心理武器,它使人在穷困不得志时,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灵魂,很快淡定下来;而在春风得意时,又以“兼善天下”的情怀造福国家和人民。
四、和位
和位,即和谐处理基于位置的各种关系。
1.位与位的关系。
包括横向和纵向关系。
处理好横向关系(即平列关系),应遵循真诚合作原则,所谓“善与人同”就有真诚合作的意思。
孟子非常欣赏大舜精神,说: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
而处理好纵向关系(即上下关系),应遵循对等原则。
《尽心上》中孟子提出著名的“忘势”说: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土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强调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而下级对上级,既要尊重和负责,又要人格独立,《尽心上》中孟子说: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2.位与为的关系。
孟子认为,有位就应当有为。
《公孙丑下》:
“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这是强调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责任平台,也是做事平台,不能尸位素餐。
而既无官位,又无言责,反而一身轻松。
《离娄上》记载:
“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餉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餹啜也。
”这是在告诫弟子做官应以做事为目的,而不能以吃喝为目的。
3.位与德的关系。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故大德必得其位”的思想,又比孔子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考量,把德位一致由必然性的关系调整成应然性的关系,说: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离娄上》)其实,孟子强调各层位都需要道德,“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同上)针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贪婪心理,孟子提醒:
“万物皆备于我矣。
”(《尽心上》),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更应有精神的追求,向心灵世界求解。
孟子竭力帮世人学会正确的追求,他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同上)他把事物分为两类——“在我者”和“在外者”,“在我者”是我能把握的东西,比如做人的尊严;“在外者”是求索有道而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外在因素的东西,比如钱财、禄位、荣誉等,俗称身外之物。
前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者容易使人迷失方向。
因此,孟子强调“求在我者”——追求知识的积累、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而对“在外者”则报以顺其自然、无可无不可、唯义所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2]张岱年.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N].光明日报,1999-07-02.
[作者简介]
任民(1969-),男,山东夏津人,硕士,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史。
《孟子》的位商思想探析_社工论文
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孟子看来,穷达并非最紧要事,道义才是根本追求。
道义不离身,则永远自信。
所以应努力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这种心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以后这两句话成为中国人“立位”的最强大心理武器,它使人在穷困不得志时,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灵魂,很快淡定下来;而在春风得意时,又以“兼善天下”的情怀造福国家和人民。
四、和位
和位,即和谐处理基于位置的各种关系。
1.位与位的关系。
包括横向和纵向关系。
处理好横向关系(即平列关系),应遵循真诚合作原则,所谓“善与人同”就有真诚合作的意思。
孟子非常欣赏大舜精神,说: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
而处理好纵向关系(即上下关系),应遵循对等原则。
《尽心上》中孟子提出著名的“忘势”说: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土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强调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而下级对上级,既要尊重和负责,又要人格独立,《尽心上》中孟子说: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2.位与为的关系。
孟子认为,有位就应当有为。
《公孙丑下》:
“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这是强调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责任平台,也是做事平台,不能尸位素餐。
而既无官位,又无言责,反而一身轻松。
《离娄上》记载:
“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餉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餹啜也。
”这是在告诫弟子做官应以做事为目的,而不能以吃喝为目的。
报,1999-07-02.
[作者简介]
任民(1969-),男,山东夏津人,硕士,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史。
[1]
[2]
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附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
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
“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
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
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
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
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
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
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
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A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
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
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
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
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
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
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
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
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3分)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3分)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