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100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5 大小:29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5页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5页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2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docx

13新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包括分类讲解真题例析训练题131

第1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文言实词

课前素养积累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

《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询问宝玉的学业,李贵慌忙应答说:

¡°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

此句原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短歌行》也引用了这一句。

请问这是哪一句?

答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真题演练明方向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真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 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段大意为:

¡°(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声名在外,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百姓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上面)下公文究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

‘我所辖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使者的)随从偷藏起来了吧。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如此。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C项,“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有误。

¡°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员。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

C项,“派使者偕同¡±错,使者只是¡°谕以指意¡±,并非偕同调解。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句中¡°锡¡±通¡°赐¡±;¡°虔¡±:

恭敬;¡°而¡±连词,表转折;¡°处之安乎¡±是反诘语气,“之¡±代词,指这样的事。

(2)句中¡°救正¡±¡°世¡±¡°固¡±为得分点,“云¡±字翻译时可以略去。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声名在外,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百姓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上面)下公文究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

¡°我所辖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使者的)随从偷藏起来了吧。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如此。

曾公亮通晓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以强盗罪判决他们。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将此事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些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运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

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处理此事。

”派使者将主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办事沉稳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他就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诸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似的。

曾公亮曾经派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一点异议,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原创迁移·文言实词】

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

1.民田镜湖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盗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理当以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之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固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安石德其助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种田 2.有人 3.判决 4.区别 5.计较,较量 6.坚决 

7.感激 8.提拔

【教材联想·举一反三】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

4.得间奔真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南录〉后序》)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6.吾固知公子之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 1.通¡°挡¡±,把守,抵挡 2.通¡°挡¡±,遮挡 3.参与

4.机会 5.都是顽固之意 6.本来 7.恩德

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有什么特点?

(1)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人物传记。

(2)来源比较广泛,既有《旧唐书》《宋史》,也有《明史》《北史》。

2.近三年从文言文考查的题型题量上看具有什么特点?

(1)题量没有变化,共4题。

(2)题型设计有调整,2014年用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而2015、2016年,则用文化常识题代替文言实词题。

3.历年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哪些特点?

(1)近几年全国卷考查实词多在翻译题中考查,山东、天津、浙江、北京、江苏等省市对实词考查单独进行设题。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是考查的重点。

当然,高考命题时也不局限于这120个实词。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考点分解训练

考点一 文言实词 5大命题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历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同义)复词等方面。

命题点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具体见后面“命题点四通假字”)

[即学 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并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的用法。

羊斟怒而华元虏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

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

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明日战,怒谓华元曰:

“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

¡±遂驱入于郑师。

宋师败绩,华元虏。

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

战,大机也。

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

(《吕氏春秋·先识》)

(1)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 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羊斟御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羊斟不与焉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昨日之事,子为制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迎敌 

(2)驾车 (3)参加 (4)掌握 (5)弩的部件名

【参考译文】

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羊斟给他作驭手。

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飨甲士,羊斟却不在宴飨的人中。

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

¡°昨天宴飨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

”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国军队里。

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

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

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牙。

宴飨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2.【教材联想】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注意其所在的具体语境。

答案 

(1)¢Ù回应;¢Ú适合;¢Û顺着;¢Ü当,应当。

(2)¢Ù乘着;¢Ú统治;¢Û控制。

(3)¢Ù结交;②给,递给;¢Û交往。

(4)¢Ù构造;¢Ú采择;¢Û统率;¢Ü掌管。

(5)¢Ù机件;¢Ú时机;¢Û与¡°戎¡±合用,解释为战争。

命题点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即学 即练]

3.【教材联想】 还记得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吗?

练一练。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2)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旧时泛指四方各地。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山东省。

(5)将军战河北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河北省的称谓。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袒护某一方。

(9)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请人担任某职务。

(10)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11)约为婚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因结婚形成的夫妻关系。

(1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购买。

(1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仇恨,怀恨。

(14)而听细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详细的说明,中性词。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1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

答案 词义扩大,如:

(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2)¡°中国¡±:

中原。

¡°江湖¡±:

长江、洞庭湖。

(3)父母兄弟等亲属。

词义缩小,如:

(4)崤山以东。

(5)黄河以北。

(6)求学的人。

词义转移,如:

(7)出使的人。

(8)袒露一只臂膀。

(9)慰问,询问。

(10)走投无路。

(11)儿女亲家。

词义的弱化,如:

(12)重金征求。

词义强化,如:

(13)遗憾,不满。

感情色彩变化,如:

(14)小人的话,贬义词。

(15)爪子和牙齿,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16)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命题点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

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如:

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

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即学 即练]

(一)名词活用

4.【教材联想】 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相如廷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以身翼蔽沛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皆得以隶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西 

(2)手 (3)草、露、日 (4)雾、星 (5)廷(6)翼 (7)隶 (8)东、南

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