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决策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来,J县长期干旱,并不适合耗水量大的葡萄生产。
玉米不但是当地村民的口粮,收割剩下的秸秆还是东北农村家庭必不可少的燃料,一旦葡萄种植失败了,口粮和过冬的燃料又在哪里?
村民们说:
别说浇地,吃水都不够,不旱吃水就够了,要是旱了,吃水都不够,还能浇地?
自然因素还不是最主要的,汤神庙镇的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地村民的话说,跟耐旱的玉米相比,葡萄太娇贵了,必须有人伺候,这和种在地里差不多就等着收成的玉米相比区别实在太大。
而要专心伺候葡萄,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外出打工,这等于让一家人失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在之前政府部门提出的规划中,曾经规定对栽植户实施三年补助,每亩是500元,可村民算下来却发现,种葡萄头两年根本没收益,相比种玉米,一亩500元的补贴根本不够用,规划中企业称将先行支付生产资料,村民认为这更不是免费的午餐:
村民甲:
我有4亩地,要是种玉米的话,玉米的价格是1元05分,我一亩地能产两千斤玉米,一亩地就是收入两千元。
如果种葡萄,最起码第一年、第二年不结果,第三年结果也是微量的,到第四年大部分结果以后,我还要开始补偿杆子等4、5千块钱投资,也就是在这四五年之内,我一点收入都没有了。
村民乙:
谁也不想种,可是没招啊,你说好地给祸害成这样了,谁都来气,社员都不愿意种,一个是水不行,一个这里气候也不适应。
葫芦岛市J县汤神庙乡党委负责此项工作的副书记:
镇政府对于政府和这件事情的态度相当坚决,现在这个镇需要完成种植葡萄的总面积是4500亩,目前涉及到的自然村现在只剩下两家子村一家还没有动工开垦,面积大约是500到1000亩。
究竟种葡萄还是玉米,两家甲子村的老百姓说了根本就不算,政府的告示当中已经写了,被划为葡萄种植区域的耕地不准农民栽种。
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是,一旦出现损失该由谁来买单,乡里的领导说,除了一亩地每年500元的补贴,现在还在引进一些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项目,并且可以提前和销售商签约,种子也可以由销售商先行进行垫付,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种葡萄头两年没有收成以及可能出现的种植失败带来的损失。
不过农民们纷纷表示,这里曾经有过引进经济作物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失败的经历,所以说对这种方式表现并不积极。
4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公选王网、领导干部学习网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境外10多家媒体也正在与当地联系,准备前来采访。
提问:
1、请对当地党委政府的行为进行评价?
2、如果你是J县汤神庙乡党委书记,你将如何处置此事?
答题参考:
1、评价。
具关于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部分。
2、如何处置:
关于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部分。
观点参考:
政府替农民想得多当然是好事,但引导农民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果说考虑到当地农产品加工需要,要农民配合种一些农产品作原料的话,最好应该通过经济的办法引导农民做,比如说农民种葡萄,可以由企业和农民订合同,因为葡萄不是一年两年的生长,因此一下定五年的合同,合同当中写明价格,让农民感觉风险比较小,农民自己会种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保障,那恐怕农民是不会愿意的。
如果农民不愿意种,政府是没有权力搞强制的。
我国土地承包法当中有很多规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农民在土地上的自主经营权和收益权。
那么政府大力推行的所谓“富民富县的大项目”,是不是也该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呢?
2011年清明节前后,温家宝总理在山西农村考察时指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
在探寻农民增收的实践中,土地的主人不应该被漠视。
【决策案例分析】公选专家解读怎样建立有利于执政为民的科学化决策机制
公选专家认为,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透露出的信息显示,中央对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当前反腐败面临的形势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对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应对之道,也有着深入的分析和部署。
公选专家认为,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很大,但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少。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既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不完善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群众利益关系十分紧要。
因此,当前的一个核心要务,在于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
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决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
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权威人士指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
在这一机制运转的过程中,其一,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让群众更多参与到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其二,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全面评估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
其三,对一些从长远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群众根本利益而群众一时想不通、不理解的决策,要主动把实际情况和工作设想向群众讲清楚,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对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要坚决制止和纠正。
从高层的判断看,还有多个突出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群众观念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
二是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严重后果。
三是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甚至滥用强制手段,导致群众生活无着,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
四是以权谋私现象多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
截留、挪用民生资金,与民争利。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权威人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党共同努力。
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党努力执政为民
为什么中央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公选专家认为,首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
历史经验深刻说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迟早都要垮台。
所以,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其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他还说: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权威人士评价道,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下了深厚群众基础、凝聚了强大社会力量。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反腐任务依然艰巨
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态势,权威人士分析道,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一些干部利用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管权等权力谋取私利,在一些重大案件中“一把手”腐败问题仍然严重。
二是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在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证券以及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一些人贪污、挪用、转移、私分、侵吞公共投资和国有资产,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土地和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干部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在土地和矿产资源承包出让、开发利用、经济补偿和环境保护等环节非法牟取巨额利益,导致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四是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引发不公平竞争和腐败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有的基层管理部门存在严重违纪违法现象,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极坏。
五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公款出国(境)、公务接待、领导干部收受礼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问题仍然突出,公务用车以及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等问题现在又凸显出来。
多举措落实执政为民
根据中央的部署,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
相关具体举措,包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
一是要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强化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准确掌握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法律素养,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二是要推行依法行使权力,确保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防止权力滥用。
三是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把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贯穿工作各个环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四是要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行为的有效监督,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违法行为发生,防止群众利益受损。
而从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要求看,近年来全国信访总量有所下降,但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综观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确实有不少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他们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
当前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建立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权力分解和实时监控机制,抓好流程管理,减少中间环节,使惠民政策与群众面对面,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是中央注重的举措。
当前,尤其要把查处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重点,严肃查处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土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以及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侵吞集体收益的案件,严肃查处违规征地拆迁、严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处官黑勾结、横行霸道、欺压群众的案件,严肃查处干扰、破坏甚至操纵基层选举的案件,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
尤其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要从严惩处。
同时,要求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工作的窗口,人民群众往往从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来评价我们党和政府。
广大基层干部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人民群众是普遍认可的。
不过,也有一些基层干部作风不端正、行为不廉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引起群众不满。
应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其中一项措施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完善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健全群众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制度,完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有效防范各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
【领导决策案例分析】以民主决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
对于如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理论界一直非常关注,并围绕坚持决策原则、优化决策机构、完善决策程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坚持决策原则
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目的是规范决策行为,避免因个人专断、暗箱操作等导致决策失误,以确保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客观规律。
专家学者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坚持一定的决策原则,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基础。
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关键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
在一定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是决策主体依据自身需求,对复杂的社会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
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这决定了我们党在决策时能够也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指向。
在进行党内决策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力求使决策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
在决策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要体现“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让多数人参加,在决策结果上反映多数人意愿;
另一方面要体现“集体决策”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防止个人专断。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
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决策是党员的民主权利。
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必须坚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
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优化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决策原则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体现,决策程序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运作。
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就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决策而言,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是党内的基本决策机构。
优化决策机构,关键是要平衡好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两个要素。
内部成本即决策成本,主要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时间、精力等成本;
外部风险主要指决策结果指向的受众所遭遇的风险。
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决策成本成正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内部成本就越大;
另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外部风险成反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少,对决策主体以外的人的利益与需求的代表性就越小,外部风险就越大。
比如,党代表大会决策虽然可以更好地体现民主,但内部成本较高;
常委会决策可以降低决策的内部成本,但外部风险较大。
因此,优化党内决策机构,关键是正确处理并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各自在决策中的作用,有效平衡决策的内部成本与外部风险。
这是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关键。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优化决策机构,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
我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
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可见,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在党内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党内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优化决策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其决策权处于虚置状态。
相对于全委会和常委会来说,党代表大会决策的内部成本较高。
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
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
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和办法;
继续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
发挥全委会的决策作用。
从参与决策者的规模来看,全委会介于党代表大会与常委会之间,是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决策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的决策机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一方面,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召开的次数;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全委会决策的范围,一些重大问题可以逐步由人数较多、人员结构较为全面的全委会来决策,在保证决策效率的同时充分体现党的集体决策制度的优势,体现党内决策的民主性。
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以保证常委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完善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
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与决策的民主性、决策结果的风险性关系密切。
一般而言,决策机构的成员应由选举产生。
这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的个人利益和偏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决策的公正性,而选举可以强化决策主体与选举者之间的权力授受关系和利益相关度,能够对决策主体的决策动机和行为形成制衡,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所以,选举不仅是决策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决策的外部风险。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比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
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
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
完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决策需要经过的一系列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民主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关节点。
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成本,而且能够降低决策风险,保障民主决策机制有效、有序运转。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完善决策程序,使决策的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当前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全面准确的信息。
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是确保民主决策的前提。
为此,应完善调研制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
拓宽信息收集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网络和反映平台。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
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还应对决策进行咨询论证,这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步骤。
一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
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立多种方案比较制度。
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决策,应当提出多个决策方案,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利弊进行客观公正的论证。
三是建立决策方案社会公示制度。
对于能够公开的决策方案,应规定社会公示的具体程序和方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
在决策咨询论证之后,还应对决策进行讨论决定,以防止少数人独断专行。
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主要应明确讨论范围、议事规则、表决方式等。
比如,在讨论决定前,应把有关材料提前送到相关人员手中,确保参与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充分讨论;
在讨论决定中,参与决策者应进行投票表决,必要时可以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对主要问题意见分歧较大时,应暂缓决定,通过进一步沟通协商、修改完善决策方案来达成一致。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
在民主决策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民主决策前、决策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还需要对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决策及时纠错改正。
为此,可以建立对执行的跟踪和反馈制度,实行执行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决策成效的根本标准。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可以使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坚持原则、尽职尽责。
应从制度上明确决策失误、执行失误的界限,细化责任认定;
明确决策失误者所应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