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6765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精品.docx

最新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精品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

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配的平均主义,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主义的经济,1987。

  而随着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农村改革80年代初期和城市改革80年代中期的启动,中国经济开始转型,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开始发生演化,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李实,1998。

  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80年代后期,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刘磊,2000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基于曲线的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曲线假说及其阶梯形变异论的提出陈宗胜,1991,从而开始了国内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广泛研究。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到现在,在这个阶段中,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从研究的视角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这一期间较为主要的研究是赵人伟、李实、等中外学者组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两次对居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个侧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释赵人伟等,1994;1999;2基于倒型曲线理论对中国当前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李子奈,1995;郭熙保,2019;3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各分项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陈宗胜,1997;曾国安,2000;4分析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各种寻租活动所导致的非正常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陈宗胜,2001;5政府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汪丽华,1995;王诚,1999等等。

  此外,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的时间序基本上集中在1995年以前。

  但是在1995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

  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另外,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虽然有从收入来源角度分析各分项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的研究,但是这种分析基本上没有涉及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转移性收入纳入分析框架,选取了1993~2001年期间的各省相关数据,并运用指数进行相应的分解,以分析转移性收入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影响。

  一、关于转移性收入的含义

  由于本文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此,我们对转移性收入的理解,也将依照年鉴中对此的界定。

  从《中国统计年鉴1993》上的统计数据来看,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帐补贴、出售财物收入、其他。

  其中,离退休金、价格补贴和其他其中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部分可视为是属于政府转移性的支付。

  1离退休金是居民转移性收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若干年份的统计年鉴来看,其所占份额在60~70之间。

  但由于支付对象的不同,离退休金又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和国有、集体企业离退休金两部分,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金由国家财政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进行支出,国有、集体企业离退休金由国有、集体企业对企业内部离退休职工进行转移性支付。

  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与政府财政的关系,国有、集体企业离退休金可视为间接性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事实上,在国家财政中尚有一部分支出用于补助国有、集体企业由于效益滑坡而无法支付其企业职工的离退休金。

  2价格补贴,从年鉴上的数据来看,主要是来自国家财政的政策性补贴中对城镇居民的肉食品价格补贴部分,但是随着近几年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基本上呈每年下降的趋势1993年,中央财政中用于肉食品价格补贴的金额达2986亿,2000年则只有1939亿。

  3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主要包括抚恤支出、离退休费、社会救济福利费、救灾支出。

  除了上述的属于政府转移性支付的部分,剩余的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帐补贴基本上是发生在居民家庭内部的收入转移。

  这样,年鉴中的转移性收入概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转移性收入概念有出入,但是,从年鉴上的人均转移性收入数据来看,政府转移支付部分仍占居主导地位。

  因而并不影响我们对此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本文对转移性收入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按区域分解的不平等分析,二是按收入来源分解的不平等分析。

  1指数计算。

  考虑到区域分解的分析需要,我们采用广义熵,简称指数,1980;1984对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衡量。

  指数的表达式如下

  附图

  在1式中,[,]是第个样本的收入,是总样本的平均收入值,[,]是第个样本人口占总样本人口的比重。

  至于参数,其取任何值,都是可区域分解的。

  当=1时,指数便是指数。

  无论=1还是=0,两种不平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为了简单处理,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只取=0。

  2区域分解方法。

  和1999,2000根据指数,在对样本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指数分解成组内不平等和组与组之间不平等。

  其表达式如下

  附图

  是外生给定的组数,用标明。

  [,]表示为第组的不平等指数值,[,]是第组的平均值,[,]是长度[,]的一个向量,[,]是第组的人口数。

  如果表示为所有组的总人口数,那么[,]=[,]。

  在2式中,[,][,]表示组内不平等程度,[[,][,]]×100表示第组的不平等程度对总体不平等程度的贡献率。

  [,1][,1]…,[,][,]表示总不平等程度的组间不平等部分,[[,1][,1],…,[,][,]]×100表示组间不平等程度对总体不平等程度的贡献率。

  3分项收入分解方法。

  只要不平等指数能设计成按分项收入进行加权相加的形式,该指数便能按收入来源进行不平等分解,比如指数、指数等等,1982。

  在的文章中,同时也提出了基本的不平等指数——用方差形式设计的不平等指数,并提出了以该指数进行分项收入不平等分解的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指数的分解结果近似。

  为了计算的简便,在本文的分析中将采用该分解方法。

  在该方法中,各分项收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下[],=[[],σ[2]]×100

  3

  []表示第项收入,表示总收入;[],为各样本的第项收入与总收入的协方差值,σ[2]是总收入的样本方差值,[],是第项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

  二有关数据说明

  从1993年以后,《中国统计年鉴》开始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项进行统计。

  因此,我们分析的样本数据年份是1993~2001年。

  就每一年份而言,我们的样本数据包括每一个省份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各分项收入。

  农村居民的样本数据为人均纯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

  城镇居民的样本数据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

  、人均财产性收入只限于1997~2001年和人均其他收入。

  由于缺乏数据的一致性,西藏并不被包括在样本集中。

  另外,由于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年鉴中重庆市的数据从1997年开始单独统计,不再列入四川省。

  考虑到前后数据的一致性,我们通过依人口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将1997年以后重庆市的各项数据与四川省的各项数据归并,列入到四川省。

  这样,在我们的样本集中国共产党有29个省市自治区,每一年总共有290个样本数据。

  三、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本文从两方面分析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首先,采用指数区域分解的方法,分别考察在包含转移性收入的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不包含转移性收入的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样本数据集下,比较两者在总区域不平等全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农村区域内不平等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区域内不平等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以及农村—城镇区域间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差别,从而分析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其次,采用指数收入来源分解方法,分析在总区域内各分项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然后通过转移性收入和其他分项收入的比较,分析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从区域分解角度的分析

  根据区域分解的方法,可将样本数据分为农村和城镇两组,由此,总区域不平等可分解为农村区域内的不平等、城镇区域内的不平等以及农村—城镇区域间的不平等和,1999;2000。

  运用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区域分解的方法[公式1和公式2],我们得到两组数据包含转移性收入条件下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平等值和不包含转移性收入条件下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平等值,分别列于表1和表2。

  比较上述两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表1

  包含转移性收入的指数

  总区域

  农村区域内

  城镇区域内

  农村—城镇区域间1993

  006958

  002285

  001492

  0048511994

  007334

  002298

  001653

  0051861995

  006792

  002361

  001498

  0046371996

  006116

  002169

  001318

  0041711997

  005577

  002019

  001317

  0037331998

  005494

  001887

  001345

  0037431999

  006062

  001947

  001404

  0042542000

  006674

  002042

  001432

  0047922001

  007188

  002112

  001442

  005255

  表2

  不包含转移性收入的指数

  总区域

  农村区域内

  城镇区域内

  农村—城镇区域间1993

  005702

  002254

  001430

  0036331994

  005942

  002308

  001667

  0037831995

  005466

  002362

  001498

  0033101996

  004902

  002190

  001350

  0029331997

  004380

  002037

  001407

  0024991998

  004205

  001913

  001428

  0024141999

  004526

  001932

  001492

  0027062000

  004765

  001994

  001595

  0028752001

  005041

  002085

  001487

  003116

  1无论是考虑转移性收入因素,还是不考虑转移性收入因素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总区域不平等最大的是体现在农村—城镇区域间,再次是农村区域内,然后是城镇区域内。

  这一点也可用区域贡献率进行数字说明[根据公式2中的贡献率计算方法]在包含转移性收入条件下,农村—城镇区域间不平等、农村区域内不平等、城镇区域内不平等对总区域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平均为6967、2478、554各年的平均值;在不包含转移性收入条件下,相应的区域贡献率平均值则分别为6047、3203、1538。

  2在两组数据中,各区域的不平等曲线的变动轨迹以及变动的幅度基本上相同,这表明转移性收入并未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曲线,尤其是总区域的不平等曲线和农村—城镇区域间的不平等曲线,说明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没能起到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作用。

  3从农村区域内和城镇区域内的不平等程度看,两组条件下的值比较相近,差异不大,但是总区域和农村—城镇区域间的两组条件下的值却相差较大。

  通过简单平均计算可发现,在包含转移性收入的条件下,农村区域内、城镇区域内、农村—城镇区域间及总区域的不平等程度,要比不包含转移性收入条件下的收入不平等分别高出022、-339、4897、2953。

  这就是说,这种转移性收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降低的程度很有限,仅为339,但却使农村区域内、总区域和农村—城镇区域间的不平等程度提高,尤其是明显提高了总区域和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别提高了2953和4897。

  41998~2001年,总区域和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指数出现加速上升,分别上升了3083和404,农村区域内和城镇区域内的指数上升则相对微弱,分别上升了1192和721。

  另外,由计算可得1998~2001年各区域贡献率的变化情况1998年,农村—城镇区域间不平等、农村区域内不平等和城镇区域内不平等对总区域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为6813、2573和614;2001年,则分别为7311、2153、536。

  在这4年中,农村—城镇区域间不平

  等对总区域不平等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农村区域贡献率、城镇区域贡献率则是逐年下降。

  可见,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不但构成了影响总区域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而且是1998~2000年期间总区域不平等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的主要因素。

  以上分析首先表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从不同区域角度考察的结果差异较大。

  其次,从1997年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无论是总区域、农村区域内、城镇区域内、还是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指数都呈上升态势,其中,农村—城镇区域间不平等成为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的主导因素。

  再次,我国的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使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得到缓和,相反是加剧了农村—城镇区域间和总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就是说,是加剧了城乡之间和全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二从收入来源分解角度的分析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转移性收入在各区域对总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镇—农村区域间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总区域的总收入不平等。

  因此,根据公式3,接下来的部分,我们采用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分析1993~2000年期间影响总区域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收入因素,尤其是转移性收入部分。

  为了使城镇和农村数据具有同一性和可比性,我们将样本中的收入来源分为劳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在城镇样本中,劳动收入只指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则包括财产性收入和其他年鉴中未计收入;在农村样本中,劳动收入则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部分,其他收入只指财产性收入。

  这样,样本集中总共有174个样本。

  表3列出了上述3项分项收入对总区域不平等的贡献率。

  根据图表中的相关数据和曲线中,可以得出1从贡献率比重来看,在1993~2000年整个时间序列段中,劳动收入构成了总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则相对较低;2但是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看,结论却不同。

  这一期间的劳动收入贡献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贡献率却呈上升态势,转移性收入的上升态势尤其显著。

  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从1993年的211,增长到2001年的3227,增幅近5294,而与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差距则从1993年的321,缩小到161。

  尤其是1997年以后,转移性收入贡献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这段时间恰好与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和总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出现新的上升趋势的时间段相吻合。

  这表明,1997年以后我国农村—城镇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进而导致的总区域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与转移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上升密切相关。

  表3

  各项分收入对总区域不平等的贡献率

  劳动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其他收入1993

  6701

  2110

  10161994

  6655

  2204

  9691995

  6531

  2231

  10661996

  6415

  2266

  11461997

  6099

  2472

  12571998

  5781

  2706

  13401999

  5616

  2894

  13182000

  5384

  3042

  14022001

  5227

  3227

  1373

  四、进一步的分析和政策启示

  首先,转移性收入之所以没能起到降低城镇区域内收入不平等和农村区域内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与各地区的转移性收入取决于地方的财政状况有关。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财政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相对充裕,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就比较高,反之则相反。

  以200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在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中,最高的是福建省,人均为27007元,最低的是新疆,人均2122元,两者相差近127倍。

  在城镇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中,最高的是上海市,人均达479153元,最低的是山东省,人均为91825元,两者相差近52倍。

  其次,转移性收入之所以加剧农村—城镇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进而导致总区域的收入不平等,其原因除了各省市地区的财政状况差异所造成的转移支付差异外,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或者说歧视性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实践表明,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政府转移性支付的分享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农村居民往往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

  农村居民收入中一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收入,仅仅是极少数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的职工所享有的由国家支付的一部分抚恤金、困难补助和救济金等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5。

  这种将户籍身份和所有制特征作为能否获得政府转移性支付的制度,是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制度障碍。

  在整个农村—城镇样本范围内,2001年人均转移性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地区的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人均为479153元,最低的是新疆自治区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人均仅为2122元,两者相差近226倍。

  远远超过农村内127倍、城镇内52倍的最高比率。

  此外,从收入来源分解的分析中,我们揭示了转移性收入对不平等贡献率的变化,是导致90年代后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分项收入对收入不平等贡献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影响。

  表4描述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的变化。

  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显著上升,由1996年的1671上升到2001年的2357,增幅达4105。

  表明政府对城镇居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强,有效地改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

  而农村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比重基本上未随时间变动而变动。

  因此,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重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的差距由1996年的45倍增加到2001年的65倍,这导致了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城镇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平等贡献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对总区域范围内居民收入不平等贡献率的上升。

  概括起来,转移性收入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转移性收入支付的差异;二是城乡分割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导致的城乡转移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城镇居民能享受到较多的政府转移性支付,而广大农民则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转移性支付。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强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差异;二是要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结构,加大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能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相同的政府转移支付待遇。

  【责任编辑】李静萍【参考文献】

  1

  ,,,1987

  2

  ,,"

  ?

--",27,686~701,1999

  3

  ,,,48,3613~625,1980

  4

  ,,52,61369~1385,1984

  5

  ,,?

37,385~98,2001

  6

  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究》,1997年

  8

  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9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决定因素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10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管理世界》,2019年第3期

  11

  黄祖辉、王敏《农民收入问题基于制度与结构角度的透视》,《中国人口科学》,2019年第4期

  12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13

  李子奈、田一奔、羊健《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1月

  14

  刘磊《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研究概述》,《经济学家》,2000年第4期

  15

  王诚《收入分配及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影响》,《改革》,1999年第4期

  16

  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17

  曾国安《论市场经济中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

  18

  赵人伟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9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