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6493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最新】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暨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成语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蜡炬成灰B.火上浇油C.火烧赤壁D.凿壁偷光

2.亚硝酸钠一种有毒的钠盐,化学式为Na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2B.+4C.+3D.+7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燃着的木炭放入氧气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将SO3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有白雾产生

D.洁净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立即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石灰水试剂瓶内壁的白膜B.发酵后的面团中加入烧碱做馒头

C.液化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用甲醛浸泡海产品杀菌和保鲜

5.豆浆又被称为“植物牛奶”,其营养价值可以与牛奶相媲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更是具有防癌功能,下列关于异黄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异黄酮中共含有17个原子

B.异黄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22g

C.异黄酮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异黄酮由三种元素组成

6.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该项操作是

A.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擦干

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C.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

D.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再用冷水洗涤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一定温度下,往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则原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

9.下列化学实验中能达到预期实验结果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9.82g食盐

B.往90g10%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10g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完全溶解,使其浓度变成19%

C.20℃时,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

D.用100mL量筒量取10mL水

10.下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生成物丙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

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

11.下列各组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Fe2+、H+、SO42–、C1–B.H+、Na+、Mg2+、NO3–

C.NH4+、Ca2+、Cl–、NO3–D.Na+、Ba2+、Cl–、NO3–

12.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KC1、稀HNO3、CuSO4B.K2SO4、Ba(NO3)2、Na2CO3、NaCl

C.BaCl2、MgSO4、稀HNO3、NaOHD.稀HCl、NaNO3、K2CO3、Ca(NO3)2

1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事实

解释

A

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用打气筒可将空气压缩到篮球内

分子间有空隙

C

将活性炭放入冰箱内,可除去异味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

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

冰、水由同种分子构成

 

A.AB.BC.CD.D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

A.a=56%B.b=8%C.c=17%D.d=10%

15.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氯化铵和尿素(CO(NH2)2):

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B.棉线和羊毛线:

灼烧后闻气味

C.浓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用pH试纸测溶液pH

D.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加水溶解,测温度

16.一包金属粉末,由Mg,Zn,Fe,Al,Ag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0.2gH2和无色溶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色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12gB.样品中一定不含有Ag,Fe

C.样品中一定含有Mg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17.以下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O2→H2SO4B.SO2→Na2SO3C.BaCO3→Na2CO3D.Fe→FeCl2

18.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uSO4溶液(H2SO4)

加入过量的CuO粉末,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O(CO2)

先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

NaOH溶液[Ca(OH)2]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Na2CO3(CaCO3)

加入过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洗涤、烘干

 

A.AB.BC.CD.D

19.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1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

B.0℃时,甲中溶液不一定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

D.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

20.如图是3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时,NaCl的溶解度小干NH4Cl的溶解度

B.40℃时,饱和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C.将饱和Na2CO3溶液由80℃冷却至40℃时,有固体析出

D.8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NH4Cl和NaCl固体溶于适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

21.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以饱和食盐水、NH3和CO2为原料,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该方法中涉及的反应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中只含钠离子和氯离子B.副产品氯化按可作复合肥

C.该生产工艺中NH3可循环利用D.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22.某有机物46g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经测定生成44g二氧化碳、28g一氧化碳和54g水,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A.CH3OHB.C2H2C.C2H5OHD.CH4

23.分别向50gFeSO4和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Mg粉恰好完全反应。

随Mg粉消耗,Mg粉与溶液中FeSO4、CuSO4的质量变化见图。

请读取图象信息并结合金属活动性服序分析,下面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反应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FeSO4

B.反应后,两溶液底部分别析出的金属是Fe和Cu

C.反应后,两溶液底部析出金属的质量:

Fe

D.反应后,若FeSO4和CuSO4对应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则A>B

24.已知A,B,C,D,E分别是铁、硝酸铜溶液、二氧化碳、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E是气体。

有关物质之间转换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可能会有红色固体析出

B.A可能是硝酸铜溶液

C.反应③可能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反应①和反应③可能属于同一种反应类型

25.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有2种溶质

B.b-c段产生的沉定只有氢氧化镁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7.1%

D.m=35.85

二、填空题

26.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2个铁离子_________②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__

③3个硫酸分子_________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

⑤含有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的盐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7.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并完成相应填空:

(1)胃舒平(含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热(填“放”或“吸”)

(2)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该反应是将_________能转化成应_________能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微热反应方程式_________;生成的气体可以用_____试纸检验。

(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单质和一种白色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

(5)碳和水蒸汽在高温下生成两种具有还原性的可燃性气体,其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推断题

28.A,B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两种溶液,用圆表示四种物质。

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用

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成该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A溶液中溶质的名称__________;

(2)写出B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9.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用于验证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氧气,应选用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当出现________的现象时说明己收集满,收集完毕后,应先________(选填字母:

A从水中取出导气管B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

(4)NHa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化合生成氨气。

下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_现象,其原因为_________。

五、流程题

30.金属钛被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化工、医疗等领域。

用钛铁矿(主要成份FeTiO3)制取钛并获得副产品A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反应①②均为分解反应)

(1)反应①生成了两种氧化物,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TiO2与焦炭和Cl2在高温下反应,该反应中C和Cl2按质量比为12:

71的比例参加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反应②产物除红色固体A外,还有两种组成元素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的气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六、计算题

31.实验室保存的一瓶浓盐酸,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请你根据标签上提供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瓶内浓盐酸的质量是__________。

(2)用10mL该浓盐酸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多少克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2.为了测定混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0g样品高温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锻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反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________

(2)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3)在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通过计算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七、科学探究题

33.常温下没有氧气存在时,铁与水几乎不反应,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

小明很好奇,设计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1)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

(2)酒精灯火焰上加一个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

(3)加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开始探究生成的气体以及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①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且看到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实验刚开始产生的少许肥皂泡_______(填“会”或“不会”)往上飘,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②探究加热一段时间后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剩余固体是Fe3O4;猜想二:

剩余固体是________。

(实验探究)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与试管中加入_______

______

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论)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2O3,理由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蜡炬成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火上浇油”的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B、凿壁偷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C

【解析】

【详解】

在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

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x+(-2)×2=0,则x=+3价。

故选C。

3.C

【详解】

A、将燃着的木炭放入氧气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A错误;

B、SO2具有还原性,将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3不具有氧化性,将SO3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故B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所以瓶口出现白雾,故C正确;

D、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因此洁净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

出现物质的名称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

4.C

【解析】

【详解】

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能乳化油污,不能乳化石灰水试剂瓶内壁的白膜(碳酸钙),故A错误;

B、烧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发酵后的面团中不能加入烧碱做馒头,故B错误;

C、液化石油气和氧气混合在遇到明火时会发生爆炸,所以液化气泄漏时,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不能用电,防止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故C正确;

D、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异黄酮是由异黄酮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异黄酮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10):

(16×2)=90:

5:

16,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异黄酮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A、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擦干,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

C、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D、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再用冷水洗涤,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由以上分析可知,目的不同的是B选项。

故选B。

7.C

【详解】

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下斜,故A正确;

B、氨气极易溶于水,倒扣的漏斗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故C错误;

D、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混合气体从长管进,短管出,有利于气体的吸收,故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

A、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H2O中氢元素显+1价,故A错误;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例如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且没有晶体析出,这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正确;

C、在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显碱性的盐溶液,故C错误;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要消耗水,由于水的消耗而使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要发生改变,恢复到原温度形成的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故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9.82g食盐,该数据不合理,故A错误;

B、10g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中硫酸铜的质量小于10g,往90g10%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10g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完全溶解,浓度小于19%,故选B错误;

C、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此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20℃时,可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故C正确;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用10mL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量筒选择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C2H6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

2C2H6+7O2

6H2O+4CO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C、生成物丁是二氧化碳,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2)=3:

8,错误;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11.D

【解析】

【详解】

碱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且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呈浅绿色,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B错误;

C、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氨气,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2.B

【解析】

【详解】

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HNO3,无明显变化的是KCl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NO3)2溶液与K2SO4、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白色沉淀,该溶液为MgSO4溶液;与MgSO4溶液产生沉淀的溶液为BaCl2、NaOH,无明显变化的为稀硝酸;再将稀硝酸滴加至两种沉淀中,沉淀不消失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沉淀消失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NO3)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NO3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B。

【点睛】

解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用物理性质,一般先看颜色、闻气味;再用化学性质,用已鉴定出的药品依次去鉴别其他物质,有不同现象时方可鉴别。

13.A

【解析】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质质量不变,溶剂增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

B、用打气筒可将空气压缩到篮球内,说明分子间有空隙,随着压强的改变,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故B正确;

C、将活性炭放入冰箱中,可除去异味,是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

故C正确。

D、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因为冰水由同一种分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A。

14.C

【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甲是反应物;反应前乙的质量分数为14%,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乙是反应物;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6%,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8%:

6%,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甲的质量分数应减少14%,则a=70%-14%=56%,故A正确;

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b=8%,故B正确;

C、生成的丙和参加反应乙质量比为34%:

6%,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丙的质量分数应增加17%,则c=6%+17%=23%,故C错误;

D、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d=10%,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分数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15.C

【解析】

【详解】

A、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不能,可以鉴别,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棉线、羊毛线燃烧,分别产生烧纸的气味、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鉴别,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所以不能使用pH试纸测溶液pH,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