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6050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5 大小:18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1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x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技巧

记叙文题目的:

【概念阐释】

  题目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

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

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阅读技法】

  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

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

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中尚没有出现标题含义理解的题目。

②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

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

  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

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

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

【考点透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综观2008年中考阅读试题,关于文章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中考链接】

   2008年福建宁德卷《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的第9题:

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2008年江苏南通卷《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第18题: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2008年江苏南京卷《田野上的白发》的第22题: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008年浙江绍兴卷《一只土碗》的第8题:

把小说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

   【设题类型】

   从2008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评价标题的好处。

   【解题指导】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

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

《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

(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另外,设题类型中的“标题好不好?

能不能换另外一个”这类考题实际上也是在考查标题的作用。

但是要按照要求来答:

第一步,表明观点(如:

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

如2008年浙江绍兴卷《一只土碗》的第8题,参考答案:

不可。

理由是:

(1)“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线索,情节围绕它展开;

(2)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3)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记叙文的阅读

--------------------------------------------------------------------------------

发表日期:

2006年10月22日已经有1228位读者读过此文

 

一、关于记叙文的六要素:

从判断题的角度看,这六要素并非缺一不可,因为不言而喻的可不写。

1、时间、地点: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暑假中的一天夜里。

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

地点有变化时要注意事情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地点的对应关系。

2、人物: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C、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事情的叙述者,是叙事的线索、衬托中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从侧面表现中心,交待社会环境。

3、起因、经过、结果:

分析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二、记叙的顺序:

只分析怎样识别倒叙和插叙,及倒叙、插叙的作用。

1、倒叙:

①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顺叙事情。

②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倒叙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的兴趣;③使文章更生动、灵活;④使结构更紧凑。

2、插叙:

①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一般有引出插叙的话,这句话不算插叙。

②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和介绍。

插叙的前提是全文有一个中心事件,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停一下,插进一些必要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

①表达具体内容;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突出中心;④使文章结构紧凑;⑤可以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为后文作辅垫。

三、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的叙述。

第二人称:

称要写的人为你或你们,抒发强烈的感情。

四、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

1、描写:

①人物描写:

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也有神态描写。

作用:

A、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B、突出某种中心思想;C、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性格;D、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②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交待时代背景,交待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虽然在环境中包括社会环境,但没有独立的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的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其他景物、人物描写来表现的,也有时直接交待。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主题,衬托人物。

2、议论:

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情的意义,评价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统领全文,承上启下,表达作者的感情。

3、抒情:

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作用都是突出中心思想,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表达作者对人、对事的思想感情。

五、记叙文的结构

(1)按时间的起止;

(2)按地点的变换;

(3)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按表达方式:

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各自为一部分,中间叙事一部分;

(5)按各自然段的内容关系:

内容相同的为一段;

(6)按过渡段划:

过渡段的上下,要看其内容偏重于什么。

六、过渡句

(1)位置:

在两件事之间,在两种不同的内容中间,在倒叙、插叙和顺叙相转换的地方。

(2)语言形式:

设向句,总括上下文意思的概括叙述或议论句段。

(3)作用:

承上启下,使行文更顺畅,上下文内容衔接更紧密,全文浑然一体,便于读者理解。

七、记叙文中的照应

照应的方式有:

照应题目

 

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

 

照应开头

 

结尾与开头内容一致

照应伏笔

 

前暗示后结果

 

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

 

内容相关的语句

照应的作用:

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严密,中心突出。

八、代词指代的内容:

一般在原文中找,找到的内容要放到代词的位置上和上下文连读,读得通就对,否则不对。

九、记叙文段意和全文的内容

首先要区别各段的表达方式,概括表达方式不同的段落要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一般议论、抒情段,用表达了、抒发了、揭示了、点明了等动词,连带本段的具体内容;如果是记叙段,不论是自然段、结构段,层次或全文,都可以用下面的语言形式概括:

谁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如果是写人的记叙文,还可以加一项内容:

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十、归纳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

通过什么人和事,——表现——谁的或哪类人的什么精神、本质,表达了作者对谁的什么感情。

常用的感情有热爱、赞颂、感激、怀念、揭露、厌恶、怦击、痛斥、讽刺。

十一、归纳人物形象

1、归纳出人物的身分:

时代、年龄、处境、在别人心中的位置、身分;

2、归纳人物性格:

3、归纳人物的精神、品质;

4、归纳出爱好、特长。

分析人物的方法:

(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

(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十二、归纳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抒情主体是谁;

(2)抒情对象是谁;(3)抒情内容(词语);(4)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感情特点是什么。

十三、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1)选材:

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典型,材料安排是什么顺序,是否有详略。

(2)结构:

是否严谨、巧妙,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过渡、照应、线索。

(3)表达方式:

除记叙外还有什么表达方式,它们和记叙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作用。

(4)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象征、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反复。

(5)语言:

是否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平实、自然、亲切,饱含感情、含蓄,文学色彩浓,幽默风趣。

(6)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

十四、分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

(1)解词或句的意思;

(2)分析其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3)分析其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影响;(4)所用修辞及作用;(5)对读者影响;(6)与上下文的关系。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

1、依次写出文中的事情。

2、文中详写了哪一件事。

3、题干中有“为什么”的问法,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作者为什么选了这些内容来写?

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来回答,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突出人物、表达情感,起衬托作用、辅垫作用等等。

②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

一般出现在散文中,要从找理由的角度来回答,所有的理由都在原文中能找到,要找得全面、完整。

③人物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的“为什么”要分解成“因为什么”和“为了什么”两个方面,即要从“原因”和“目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原因”部分,又要按下面的方式来思考: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或增加社会原因,或增加根本原因。

4、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

“心理”包括心理状态,如紧张、兴奋等;还包括心理活动,比如想要怎么样。

此题随文回答,要抓准每一个环节,要概括得准确。

5、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也包括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特定段落的表达作用,一些试图被删除、被替换的词的表达作用)思考的角度是7个方面。

①这句话或词的意思;②这句话或这个词用来表现谁、表现什么;③表达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什么感情;④突出文章或段落的什么中心;⑤对上下文有什么作用;⑥用的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⑦对读者有什么特殊影响。

6、选词填空,选句填空:

填上后连接上下文,读起来顺畅即为对。

7、文章中某些代词、概括性语句指的是什么?

要注意提示语,要认真读原文,要把答案放在所分析词语的位置上,看看是否通顺。

8、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写法?

没有固定答法,随文而定,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反复、对比、欲扬先抑、象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设向、反向、引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等。

9、标题的含义有哪几层?

先来了解一下标题的一般类型:

时间、地点、人物、线索、主要内容、话题、主题、文体名称等。

标题的含义一般先回答其表层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分析其深层含义,甚至是与标题字面完全相反的意思。

10、根据文章的信息,概括人物形象:

一般以概括人物性格、思想为主,也可以概括出人物的年龄、爱好、经历、遭遇、身份、地位、特长、生活的时代、给人的感受(可恨又可怜)等。

11、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一般要作如下思考:

是谁在抒情,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在抒情,用了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来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12、给小说续写结尾,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原文的线索;②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③符合原文的主题;④形象性强。

切记:

不能用告诉的方式写,不能抒情和议论。

13、比较两句话的细微差别:

①词语运用有什么不同;②语气有什么不同;③语序有什么不同;④表达的意思或情感有什么不同。

14、正面衬托的作用是什么?

要学会识别正面衬托。

其作用一般是:

突出中心人、事、物的特点,说明许多与中心事物同类的事物也具有中心事物的特点,中心事物的特点有了普遍的意义,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和拓展。

15、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要准确识别侧面描写。

其作用一般是:

突出中心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中心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6、比较事物、人物或事情、感情的异同:

首先要确定好比较的点。

17、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某一景物的?

要着眼于景物本身的形、声、色、味、态、质地、环境几个方面。

如果在特殊提示,再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8、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待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

19、在文中补写出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第一要注意人称,第二要符合人物性格及所处的环境。

20、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方法?

一般有概括介绍和具体描绘,具体描绘中又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1、文章给你的启示、读了文章的感受、你对事情的看法等发挥类的题,首先要做到观点鲜明,观点有时也可以有相关的多个,语句之间不要重叠、交叉、包含。

22、某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要根据全文的内容说明作者赋予此句的意思。

全国优秀教研员周崇典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命题动态】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从近几年的中考阅读试题看,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

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

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

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会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

由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是增多的趋势。

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韵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把握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和地点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要真正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记叙文的各个要素虽然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从,但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

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时变换和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

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为了清楚地表达主题思想,文章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

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顾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

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状态,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

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

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5.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

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全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

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

这类试题往往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

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

   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

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

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能力。

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

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要掌握答题技巧。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仅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

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在本章指导 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

怎样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