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589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

“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

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

作品情节)

(二)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

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板书:

人物描写)

(三)多方位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

“尼尔斯心里想:

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

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板书:

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1.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

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

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猜猜他是谁。

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归纳。

明确概念: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

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

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感知人物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

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

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

我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课时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

1.修辞手法:

夸张)

二.再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读下面的例句,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

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

2.锤炼语言:

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

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

(板书:

3.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岁:

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

及笄[jī]之年。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

弱冠之年。

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指男子40岁。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

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

花甲之年。

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

古稀之年。

杜甫有诗曰: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

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

期颐之年:

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

“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语文是不断积累的,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选择题

2.

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

②清楚地记得:

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因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我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使听到爸爸喊道:

⑥“过来。

⑦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⑧“这漪佩,是你吗?

⑨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

①“是。

①接下来的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①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很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厖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①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

“我怕地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①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

⑦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往事。

2.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第⑨段中“发霉面包”:

(2)第11段中“撑破”:

(3)第13段中“疙瘩”:

3.时隔30年,爸爸依旧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明了什么?

4.文章16段的空白处,应填一个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

5.当“我”将信一捆一捆地往垃圾桶里丢的时候,你认为“爸爸”会想些什么?

请写下来。

1.回忆父亲不让“我”交笔友的事。

2.

(1)爸爸生气后的脸色难看。

(2)说明信很多。

(3)比喻很重的心事。

3.从侧面衬托出爸爸对“我”的关心爱护

4.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5.示例:

女儿,不要怪爸爸,虽然我也希望你能开朗一些,交到好朋友,但我更怕年幼的你不小心交友不慎,那会害了你一生的。

你以后一定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的。

 

3.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4.

友情不应两败俱伤

余显斌

①十五岁时,正读初三,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长。

那种感觉,只有三个字:

爽歪歪。

②当上班长,得发表任职感言。

③我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这一刻,我很幸福,我发誓,我会带着全班,夺得全校的文明班级称号。

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④可是,铁姐们儿朱芷却没鼓掌,假装睡着了。

⑤下课,张逸跑到我跟前白着眼道“班头,那样的狗屁死党,踹了。

”当时,张逸是副班长,所以,我们俩志同道合。

⑥张逸另一个对朱芷不满的原因,是朱芷拿了她的一支笔。

⑦那支笔很好看,是张逸书法竞赛时得的。

可是,不久就不见了。

也就这时,我发现,朱芷也有这样的一支笔。

⑧于是,我悄悄告诉了张逸。

⑨当时,我的心里暗喜,觉得自己班头在望了。

⑩是的,朱芷当时也想竞聘班长。

她曾私下里对我说:

“莫颜,让我们公平竞争吧。

”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那一刻,我心里一沉,知道自己一定会输,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朱芷都比我突出。

我想当班头,特想当班头,那多出彩啊。

我想,我得盯紧了,赶紧找找朱芷的死角,给她致命一击。

朱芷落选后,每次见我,态度都冷冷的。

我当然不能,因为我是班长,是全班的领导,领导得大度。

一次,我赶上她,特意套近乎道:

“朱芷,我们一块走吧。

”朱芷轻轻一笑,没回答。

张逸后来说:

“忌妒。

”还说,我当选班长,全班53票,唯一少朱芷一人。

张逸从大局着想,喟然长叹:

“有这样一个爱拿别人东面的人,班头,我们想当文明班级,不可能的。

”说完,她悲天悯人地摇摇头。

本来,朱芷偷笔的事,张逸准备上报老班的,被我拦住了。

张选狠狠哼了一声,说饶了她一次。

事后,没在班上宣传,仅限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说说罢了。

即使这样,对朱芷仍然十分不利。

不利的表现,第一,她竟选班长失败。

第二,大家都冷着她,好像她身上有细菌一样。

她从大家旁边走过时,大家都纷纷让开。

她无法在班上呆下去,转到了另一个班。

她走时,大家没人理她,也没人去送。

外面,只有小雨在不停地下着。

张逸的笔,后来得知,是她小弟弟拿去了。

一次,她回家写作业,小弟弟看见那支笔漂亮,偷偷拿着跑了,到小区的小朋友们面前显摆。

显摆结束,不见了,怕张逸修理她,就咬着指头没敢告诉张逸。

当张逸把这些告诉我时,中考刚刚结束,天气炎热的火一样。

我气坏了,质问她:

“怎么不早说?

张逸白着眼睛,很丧气地说,自己也是刚刚知道的。

我们说完,都站在太阳光下不说话,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老班也是此后听我说的,她一方长叹:

“那次学校奖励的笔,是一个制笔公司赞助的。

”老班接着解释说,公司老板就是朱芷的老爸。

一刹那间,我明白了,朱芷为什么有那样一支笔。

其实,她当时可以申明啊,为什么就忍了下去?

我发了信息给她,询问原因。

不一会儿,接到回信:

我们是朋友,如果我申明,大家一定会怀疑你是为了竞争班长,故意诬陷我,你怎么办呢?

言外之意,既然有一方要受到伤害,就让自己去承担吧。

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

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鳞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这一切知道的还不算晚,因为,高中,我和朱芷仍可以在一起。

(《作文与表达》2014年10期)

1.请联系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2)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2.本文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话作答。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朱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你认为“那一刻”,“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内心独白。

 

1.

(1)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朱芷得意的神情,表明她对竞选班长成竹在胸。

(2)点明季节,渲染炎热烦闷的氛围,烘托出“我”和张逸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的心态。

2.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端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3.朱芷宁可自己被误解也不愿意“我”受到伤害,说明她是一个重视友情,顾全大局的人。

4.略

 

5.

永远都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以后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

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

“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居政坛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灌输:

(2)雄心勃勃:

(3)凤毛麟角:

(4)出类拔萃:

2.文章中多次出现“前排”这个词,“前排”在字典中怎样解释?

在文章中怎样解释?

3.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撒切尔夫人永远争第一的信念?

4.“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句子中的“高度”具体指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

(1)渗透、教育。

(2)很有雄心大志。

(3)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2.前面的座位;时刻处于领先的地位。

3.①一年内学完五年的拉丁文课程且名列前茅。

②体育、音乐、演讲都走在前列。

③四十多年后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且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4.高度:

人生的最高目标。

能否取得成功,态度和追求十分重要。

5.“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把“永远都坐前排”由理想变成行动。

(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