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5566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docx

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七上五单元

双柏县妥甸中学(下)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科目:

语文课题:

16.《化石吟》

主备教师:

李秀琼任课教师:

预习课(1课时)

A、预习

一、预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难点:

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预习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预习提纲: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2.探究质疑:

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探究质疑:

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探究质疑: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5.探究质疑: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探究质疑:

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写好在哪里?

7.探究质疑: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展示课(1课时)

一、预习内容反馈:

(5′)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

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2)远古:

遥远的古代。

(3)进化:

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

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5)骸骨(hái):

尸骨。

(6)乌有:

虚幻,不存在。

(7)潜行(qián):

在水面以下行动。

(8)裹藏:

缠绕着藏起来。

(9)太古:

远古的时代。

(10)引颈长吼:

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11)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12)幽雅:

幽静而雅致。

(13)叹服:

称赞而且佩服。

(14)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15)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明确目标:

(2′)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探究质疑:

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

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

4.探究质疑: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讨论并归纳:

(1)生命的起源。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

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

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3)人类的出现。

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

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

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

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绝灭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5.探究质疑: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

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

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

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

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

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

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

你可能想象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

作者由衷地叹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6.探究质疑:

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规律总结(3′)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课堂测评(10′)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

2.《化石吟》是一首                 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

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C)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

要求:

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

原句:

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句: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下)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科目:

语文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主备教师:

李秀琼任课教师:

预习课(1课时)

A、预习

一、预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二、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三、预习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预习提纲: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2.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3.提问:

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4.探究质疑:

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5.探究质疑:

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6.探究质疑:

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7.探究质疑:

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8.探究质疑: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9.探究质疑:

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

“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

“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0.探究质疑:

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

为什么?

11.探究质疑:

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12.探究质疑:

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13.探究质疑:

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14.探究质疑:

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

(5′)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

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4)轻盈:

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

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

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

一丝丝,一条条。

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

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

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

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

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二、明确目标:

(2′)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

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

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

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探究质疑:

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3.提问:

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

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6.探究质疑:

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

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7.探究质疑:

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

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8.探究质疑: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9.探究质疑:

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

“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

“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能。

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10.探究质疑:

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能去掉。

“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

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1.探究质疑:

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

“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

“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

“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12.探究质疑:

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

“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

“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

“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

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13.探究质疑:

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

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14.探究质疑:

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

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四、规律总结(3′)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课堂测评(10′)

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下)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科目:

语文课题:

18《绿色蝈蝈》

主备教师:

李秀琼任课教师:

预习课(1课时)

A、预习

一、预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预习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预习提纲: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2、给生字注音、解词

3、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4、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5、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6、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

重点写了哪方面?

7、

(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展示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

(5′)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

(2′)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

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

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

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

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

重点写了哪方面?

5、

(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

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四、规律总结(3′)

本文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五、课堂测评(10′)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片段,1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下)新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科目:

语文课题:

19《月亮上的足迹》

主备教师:

李秀琼任课教师:

预习课(1课时)

A、预习

一、预习目标:

二、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

赏析生动的语言

三、预习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预习提纲: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5.研读文中重要的议论性的句子“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说说为什么要把时间精确到秒?

6.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8.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9.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10.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展示课(1课时)

一、预习内容反馈:

(5′)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

(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

(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

“鹰已经飞上了月球”。

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

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二、明确目标:

(2′)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2.76万公里、195个小时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

(注:

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1.研读文中重要的议论性的句子“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说说为什么要把时间精确到秒?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3.太空垃圾问题

主题探究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四、规律总结(3′)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五、课堂测评(10′)

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想像一下以上情景,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练笔

教学反思:

 

双柏县妥甸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