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14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笔记.docx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

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

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2.世祖神话 

《淮南子》中“女娲补天”;《诗经·生民》中周民族始祖后稷(作品选P55)

3.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禹娶涂山氏”(作品选P2)

4.战争神话 

《山海经》“黄帝擒蚩尤”

5.英雄神话 

《山海经》“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

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

《山海经》

2.厚生爱民意识。

女娲、后稷、黄帝、炎帝

3.反抗精神。

精卫、刑天

神话的基本特征: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上古神话的实质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神话的文学意义

1.(神话原型)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2.(创作素材)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

如。

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

上古神话的演变——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

2.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

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这里,庄子把植根于原始思维的神话,加工改造为别有寄托的寓言,宣扬道家“顺物自然”、“天道无为”、“逍遥无为”的主张。

3.宗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

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

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参考书目

1.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袁珂:

《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袁珂:

《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何新:

《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

5.谢选骏:

《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

6.萧兵:

《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朱狄:

《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

《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大部分产生在黄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诗经》六艺:

赋比兴风雅颂。

《诗经》的集结与成书。

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诗经》由孔子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诗经》的分类与编排。

《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即国风,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西周)。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74)、大雅(31)。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周颂(31)、鲁颂(4)、商颂(5)。

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

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

《诗经》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

“三家诗”属今文经学,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四家诗:

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

“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

“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诗经》的内容

1.颂诗

《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

Eg: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

2.怨刺诗。

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

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Eg:

大雅:

《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

小雅:

《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

国风:

《魏风·伐檀》、《秦风·黄鸟》、《鄘风·相鼠》、《北风·新台》。

3.婚恋诗

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

Eg:

《周南·关雎》、《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

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4.农事诗

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

Eg:

周颂:

《臣工》、《丰年》《良耜》等,小雅:

《甫田》、《大田》;《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

《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5.征役诗

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

Eg:

《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

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

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

《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

《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

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

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3.《诗经》的抒情艺术——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

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

(1)借景抒情;如:

《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2)直抒胸臆;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叙事言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4.《诗经》的语言和形式

(1)《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A.《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其中,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B.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

(2)《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3)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

如《关雎》。

《诗经》中这类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诗经》的文学地位及其影响

1.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2.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确定了中国后代诗歌抒情的主要形式,奠定我国抒情诗歌的优良传统。

3.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如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的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础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参考书目

1.孔颖达:

《毛诗正义》,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

2.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版。

4.金开诚:

《诗经》,中华书局1980版。

5.高亨:

《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6.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版。

参考书目

7.余冠英:

《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

8.孙作云: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版。

9.朱东润:

《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

10.赵霈林:

《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版。

11.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12.姜亮夫等撰写:

《先秦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13.向熹:

《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版。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一、《尚书》

1、《尚书》一书的简介(名词解释:

《尚书》)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

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

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是。

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用隶书写定的。

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

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2、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

其记言多是具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的基础。

其次,《尚书》也有少量的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如《尧典》、《禹贡》、《顾命》、《金滕》。

另外在“记言”作品中也杂有叙事。

在叙事方面已初步具备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对后来的叙事散文的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

文风质直古朴,但由于年代久远后人仍感到古奥艰涩,正如韩愈所言“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

其论说主要采用的是以史实论证的手法。

其叙事主要采用直叙的手法,简单扼要,很少形容性的描述。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

二、《春秋》

1、《春秋》一书的简介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

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2)《春秋》的思想倾向

《春秋》的编定者是孔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倾向。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因而维护周礼,反对僭越,以及反对暴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2、《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

它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但《春秋》记事简略,都是大事纲要式的记述。

(2)《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

《春秋》的语言虽然简括,但也相当富于表现力。

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也透示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春秋》虽然简略,但是简而有法。

刘知几称《春秋》“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史通·叙事》);韩愈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进学解》)。

如《僖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六鹢退飞,过宋都。

(3)《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笔法:

指孔子编定《春秋》时所运用的文字隐晦、文笔婉转,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写作风格。

语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三、《左传》

1、《左传》一书的简介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2)《左传》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

2、《左传》的基本思想

•《左传》的基本思想是取向于儒家的。

(1)《左传》具有更加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

《左传》表现了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及民众舆论和民意,即重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

(2)《左传》也把握着儒家的“礼”、“仁”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并常作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

(3)此外,《左传》还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揭露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

(4)同时《左传》也有许多宣扬天道鬼神、吉凶灾祥的内容。

3、《左传》的文学成就

(1)《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

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

但是《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刘知几曰:

“盖《左氏》为书,叙事为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

”(《史通·模拟》)《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追叙、补叙、插叙等。

《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到了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所以刘知几评论曰:

“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史通·六家》)但是《左传》叙事的具体、丰富不是毫无选择,而是抓住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具体的描述,并且常常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

《左传》的一些优秀篇章在叙事上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情节曲折生动。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

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

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

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4)《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

《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累积式;二、闪现式。

《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

刘知几评论说: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史通·叙事》)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

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

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晋楚城濮之战》1.《左传》以战争描写而著称,本篇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楚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条件,以形象的历史来总结战争经验。

旨在说明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的军事实力,更取决于战争思想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政治、外交策略和战争谋略等人为因素,以及道义、舆论、人心向背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战争的规律,表现出了作者进步的战争观。

2.全文可以战前、战中、战后分为三个部分:

一、记叙战前晋楚两国备战、外交及内部情况。

二、记叙晋楚两军对阵交战的情况。

三、记叙战后盟会、封赏及楚帅子玉的下场。

3.本文战争描写的艺术特点:

(1)以“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战争思想。

(2)以战争进程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围绕中心事件和总结战争经验选材,结构谨严而又不乏灵活自由的转换和穿插。

(3)叙述记事交待明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而且把事件写得委曲动人。

城濮之战规模宏大,战争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